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李杜并称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李杜并称的时间,诸家文献所载各有不同。本文通过辨析,认为李杜生前应无并称之现象。中唐以后,缘于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推扬,杜甫的诗名才开始与李白相齐。韩愈通过同时提升李杜的诗名,完成李杜并称。至于所谓抑李扬杜之说,则是入宋以后才出现的倾向。《旧唐书》以元稹为李杜优劣论的始作俑者,后世论者认为韩愈观点与元稹针锋相对,皆出于逻辑推断,并不合于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与《唐代文学史》等都认为李杜并称是在唐元和年间。依据李、杜诗集和《全唐诗》等可见 ,杜甫生前已为时所重 ,李杜时代已称李杜  相似文献   

3.
李杜诗歌风格的迥异,很多大家已作了大量的评述,本文认为,使得李杜诗歌形成较为鲜明对比,主要是意象和句式。  相似文献   

4.
“李杜优劣论”是个老问题。这个问题一般有三种提法,即“杨杜抑李论”,“杨李抑杜论”、“不可分优劣论”。笔者认为,第三种提法较为公允。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看,李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不应强为优劣,妄加抑杨。随着李杜研究的深入发展,将会进一步对李杜的不朽成就作出细致深邃的开掘。  相似文献   

5.
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对中唐出现扬杜抑李和李杜并贬的抵制。韩愈一贯主张李杜并誉,这是与他的文学主张有关的。元稹的李杜评价只着眼于诗篇体制与辞气声韵,颇有见地。韩愈的李杜评价却具宏观意识,识见非凡,其价值不容低估,与宋人受尊儒世风与独特人才观的限制从而重杜轻李相比,更显得客观与公允。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的唐诗观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欧阳修的唐诗观及其对北宋诗学的影响.认为欧阳修推崇韩愈及中晚唐诗的用意在于抵制西昆习尚,开创一代新风;又认为欧阳修推崇李杜诗歌,但并无扬李抑杜之说,后人以为欧阳修将李杜分出优劣,是不符合欧阳修本意的.欧阳修的唐诗观并不全面和系统,但对北宋诗学起到引导的作用,滋养了一代的诗歌学者.  相似文献   

7.
现存朝鲜初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兼诗人徐居正的作品中,与李白有关的材料多达171条,与杜甫有关的材料多达295条,李杜并提的材料有23条。虽然徐居正作品中李杜并提的材料数量不算多,但很有学术价值和学术意义。结合其创作和文学观念解读这些材料,不难发现徐居正对李杜二人的评价未分轩轾,或整体褒扬李杜诗才,或具体评价李杜诗风,均持李杜并尊的态度。同时,徐居正对李杜诗风和特点的认识与同时期的一些中国诗家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其中亦不乏独特之处。解读这些材料,不仅可以窥见徐居正的独特诗论和接受李杜的独特视角,同时也能梳理出"李杜优劣"论在高丽和朝鲜时期的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8.
李发贵 《云南教育》2004,(19):19-19
清人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中对李杜诗篇的评价是否公允姑且不论,但提出诗歌要“新鲜”的主张,应该说是颇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9.
在评论李杜的历史发展中,首先以李杜并称、首创李杜优劣论的都是活动在元和前后的诗人元稹。元氏对研究、弘扬李杜诗歌优秀传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元稹与韩愈交厚,韩愈《调张籍》抨击“谤伤”李杜的愚蠢“群儿”自有所指,并非如过去有些人所说是针对元稹而发。  相似文献   

10.
提起“李杜”,人们自然会想到唐代的“大李杜”(李白、杜甫)和“小李杜”(李商隐、杜牧)。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东汉时期也有两对“李杜”,这就是李固和杜乔、李膺和杜密。  相似文献   

11.
杜甫对李白的叙写主要有三类,正是这三类描写,刻画了全方位的李白形象。在整个唐代,也只有杜甫这般细致描摹出了李白姿态,这最早同时也是最真实的描绘,于后人认识李白,具有非凡之意义。社甫对李白诗歌的推崇,也正是体现了南北文化合流在李白身上的体现,奏出了真正的盛唐之音。可以说,杜甫叙写李白,在树立了李白形象及诗坛地位的同时,也问接确立了李杜的并列地位。  相似文献   

12.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的两颗巨星,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天宝三年(744)春末夏初,两人相会于洛阳,之后又到汴州、大梁、宋中和鲁郡一带游历,很快活地度过一段“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情深似海的生活,被传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和杜甫在天宝十二、三年间又相见于长安。这不仅为李白三入长安的发现所推断,而且从他们的诗歌当中也能够得到比较可信的证明。  相似文献   

13.
苏颋入蜀考     
苏颋是初盛唐之交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他先后两次入蜀。首次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春入蜀,于本年秋冬之际返回长安。第二次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夏入蜀,于次年秋冬之际返回长安。两次入蜀路线大致相同,皆由长安向西到宝鸡,再南向汉中入广元进入蜀中。  相似文献   

14.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这两座丰碑的树立首功当推韩愈。旧来对韩愈论李、杜的讨论,囿于《旧唐书.杜甫传》提出的所谓“李杜优劣论”,仅定位于韩愈于李、杜不分先后优劣。通过对这一曲解的辨证,可以纠正前人对韩愈论李、杜名篇《调张籍》内容的误解及编年错误,揭示韩愈论李、杜意在提倡学习李、杜诗充分反映社会现实,以变革大历以来回避现实而少意气的优游和平诗风的要旨,以及韩愈奠定后世以李、杜诗为典范的诗学传统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5.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两位伟大诗人。在诗歌创作方法、审美意象、诗歌语言、创作体裁等诸多方面各显异彩,风格迥异,各有特长。李白长于七绝,夸张大胆、想象奇特、清新自然、天然浑成,体现了李白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杜甫尤善七律,取典型的人和事,呈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寓主观于客观,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形象,浸透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语言精练、准确,体现着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两人均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及精神体现。  相似文献   

16.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7.
李肇《唐国史补》中语及“杜司徒年七十,无意请老。裴晋公为舍人,以此讥之”,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也在证说白居易《司天台》、《不致仕》是批评杜佑的诗篇。因此,后人对杜牧为李飞撰写的墓志铭就有了先人为主的偏见,以为是在放肆地攻击白居易。本文就此问题提出纠正,先证明白居易并没有攻击过杜佑。  相似文献   

18.
李白、杜甫诗歌各有千秋,艺术价值难分上下,艺术比较难度较大。本文另选角度,从李白、杜甫主体理想的差异,对其社会政治理想进行比较和衡量,以论证杜甫诗歌中包含的人文关怀及李白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中原文化的概念。中原文化与中华文化、河洛文化之关系。中原文化之特点:承传的正统性、崇实性、先导性、兼容性、辐射性。从杜甫的家世及青少年时期的经历看,他是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李白与杜甫的相同是因为都受到中华文化之哺育,都是受盛唐时代风气的熏陶,都博采了各地域文化之精华。李白、杜甫在思想、性格和创作风格上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家庭环境不同,青少年时期所受地域文化之影响不同,李白主要是受巴蜀文化之影响;杜甫主要是受中原文化之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