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从词汇、句式、修辞三方面考察400条儿童图画书标题的语言特征,归纳出如下规律:1.词汇运用方面:动物词汇、身体词汇和第一人称代词"我"多成为标题的主体;2.句式选择方面:与成人文学作品不同,儿童图画书的标题多选择完整的句式入题;3.修辞方式运用方面:主要限于拟人、重叠和摹声这三种常用的修辞方式,其中,运用较普遍的是拟人,重叠和摹声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
儿童修辞性语言的产生因素包括内在的表达需求及其认知的局限。儿童修辞性语言表现为造词现象、比喻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文章分析了儿童的审美情感与修辞性语言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并提出发展儿童修辞性语言、培养其审美情感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3.
修辞性语言代表语言运用的高位水平,修辞的运用有利于儿童认知、情感及审美的发展,并能为其社会性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情境,应将之作为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已经能够运用真正的修辞性语言,为促进其修辞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做到顺应儿童修辞天赋与提供适当刺激的统一,引导儿童分析语言外在形式与感受内在意蕴的统一,鼓励儿童自由使用语言与培养其“择语“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袁宏 《培训与研究》2013,(11):125-127
本文从词语、句法、修辞等方面探讨了功能主义目的论在儿童绘本翻译中的应用,从而提出该翻译理论对儿童绘本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绘本的译文更容易满足目标受众的阅读需要。  相似文献   

5.
儿童绘本作为一种叙事话语、一种文化实践,往往具有社会化和教育的意图,成为修辞建构的特殊场域。从西方修辞学视角,基于两个极具相似性又有各自代表性的系列绘本——《十四只老鼠》系列绘本和《爱与被爱》系列绘本,对照二者在修辞者的构成、修辞对象的选择、修辞文本的建构等修辞策略的运用上呈现的不同特征,显示前者在知识性、教导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方面都获得了更理想的修辞效果,从中探索有助于中国绘本创作的修辞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儿童歌谣叠音艺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叠音是儿童歌谣中重要的修辞技巧,具有使用频率极高、重叠形式单纯独特、大量使用普通名词重叠式等艺术特征,和具有和谐音韵、调整节拍、增强语言形象美、酿造稚拙的艺术意境等多方面的修辞功能.从低幼儿童的思维特征、语言习得、文学接受方式等角度,对儿童歌谣中叠音的艺术特征的形成和修辞功能的产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夕阳》是威廉.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的短篇杰作,宏观修辞与微观修辞的完美统一是《夕阳》的成功所在。在儿童视角这一宏观修辞下巧妙地使用隐喻、意象、反复等微观修辞手法,而每一修辞的功用又起到一箭双雕,甚至一箭多雕的叙事效果,使有限的叙事空间孕育无限的叙事魅力,使小说极具阅读赏析价值。  相似文献   

8.
编辑修辞行为,就是编辑对特定文稿的语言优化行为。这种修辞行为是一种角色行为,一种他人替代式修辞行为。编辑修辞行为应遵循尊重原则:尊重作者的本意、尊重作者的修辞权力与添色原则:为原作增色。学术期刊编辑的修辞追求表现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微观方面追求规范、关联、简练、流畅,宏观方面追求庄重、平实。  相似文献   

9.
对修辞策略的研究是修辞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试图对修辞叙事学的修辞策略进行梳理与扩充,从作者—文本修辞策略,文本外修辞策略以及修辞的非技术因素三个方面探讨叙事修辞的各种可能性,以期对此有个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的山西二人台,广泛而恰当地运用了语音选择修辞、语音组配修辞、语音谐拟修辞三类语音修辞手段来增强唱词和道白的表达效果。对语音选择修辞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叠音形式和衬音形式的选用,对语音组配修辞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押韵、平仄搭配及节奏安排三个方面,对语音谐拟修辞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谐音修辞和拟音修辞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童谣主要是以儿童为传承者,通过游戏谣、知识谣、滑稽谣、生活谣等形式来反应儿童的成长生活,对幼儿的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启发作用的一种民间歌谣形式,独特的"胎教"功用,是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启蒙者。试分析童谣中体现的生命繁衍意识,借以唤醒人们对童谣审美价值的深入认识,并对童谣的教育和传承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2.
Janet Evans 《Literacy》2000,34(1):17-23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children’s interest in the nursery rhyme genre whilst at the same time considers how children can be encouraged to write reflectively if they are working on something that both stimulates and motivates them to want to write. After reading a story book of nursery rhymes, a group of Y2 children were encouraged to consider what other adventures some of the main rhyme characters might have. By talking about the rhymes, seeing an expert writer modelling the writing process and writing collaboratively with their teacher and with each other, the children wrote an “alternative” nursery rhyme book. They began to see writing as a long term process which is recursive, takes time and effort but which is also very rewarding especially when published in the form of a book.  相似文献   

13.
童谣是在儿童中流传的口头韵语,一般在一定的区域内传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但是,在对江南童谣与青海童谣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发现,江南地区流传的一些童谣,与青海河湟地区流传的《天皇皇》、《古记儿古记儿当当》、《喜鹊儿喜鹊儿喳喳喳》等童谣,或内容相同,或结构相似。本文对此进行了分类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儿歌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在幼儿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中,儿歌的运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引起幼儿教师对儿歌教学的重视,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儿歌资源,充分发挥儿歌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Hoey提出的互动理论,从词汇层、句子层和语篇层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英文童谣的语篇特点。研究表明:在词汇层方面,英文童谣主要运用词语简单重复和同类词来构建语篇;在句子层方面,句子之间主要是简单重复、平行、列举和时间顺序关系;在语篇层方面,童谣的语篇模式主要以问题—解决模式和问题—回答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16.
客家童谣生动地反映了客家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习俗和审美情趣,它在一代又一代客家人口耳相授下,起到了传承客家文化的作用,既给客家人的童年带来了欢乐,也对客家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的文化功能表现为:娱情功能、教化功能、贮藏功能。  相似文献   

17.
川西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题组所在的成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民间艺术资源的城市。本着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之精髓、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课题组充分挖掘了童谣、剪纸、川剧等民间艺术资源蕴涵的教育价值,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现了较为完美的结合,使幼儿在获得艺术熏陶的同时,更是获得了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几首客家童谣浅析客家文化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谣质朴清扬,浸透着一时一地的乡风民情,其本真性任凭光阴荏苒而永不褪色。童谣除了自身的内容、结构、句式、韵律、修辞手法等文学价值和教育功能之外,其中严肃的文化内涵在恰似欢娱的气氛中以语言游戏的方式口耳相传,可见童谣独特魅力之所在。通过研究童谣可以分析区域文化特质,并且能找到一些文化变迁的线索。以几首客家童谣为线索,可以明晰传统客家社会的几种突出的文化倾向及其渊源。  相似文献   

19.
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念孙《古韵谱》的用韵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句末韵字的入韵方式理解不同;对某些句中字是否入韵理解不同;对句末韵字和句中字是否同时押韵理解不同;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有韵理解不同;对某些篇章韵例理解相同,但对入韵字理解不同。通过比较发现,总体而论,江氏和王氏在研究《诗经》用韵上各有得失,江氏之得远远多于王氏。相较而言,江氏对韵和非韵的辨别,比王氏高明;江氏比王氏更注重同篇各章在韵式上的整齐性;江氏在分析句中字是否入韵时,较王氏谨慎;江氏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入韵的处理,较王氏有道理。  相似文献   

20.
大量叠词的使用是福州方言童谣的突出特点。研究主要从声音叠词、动作叠词和性状叠词三方面入手,旨在分析不同叠词形式背后所隐含的儿童趣味与生活美感,由此探寻出成人对儿童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