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嘴唇也同样解读着人们的意图、情感:悲痛、轻蔑、愤怒、仇恨、傲慢、勇敢、自豪等都可以经双唇流露。小小的两片红唇,既可以说出甜言蜜语,也可以恶语伤人;既可以使人满面春风,也可以使人黯然神伤;既可以平息事端,也可以惹事生非;纵使红唇紧闭,也“此处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地球已经成为“地球村”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用高速路来形容。然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又显得是那样的陌生,连教育这块历来被称为净土的地方,人们也投去了怀疑的目光。是什么使彼此之间变得如此遥远呢?在深思之后,人们忽然明白:信誉有些失衡了。  相似文献   

3.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千百年来,大凡获得成功的人无不得益于“人和”。一个学校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凝聚人心,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一、心灵沟通,和睦相处   沟通心灵具有三大功能:一、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对于沟通的双方都有积极作用;二、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使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有意义;三、可以使人的心灵产生震荡,激发人的潜能,发掘人的内在潜力,增加人…  相似文献   

4.
关于权利滥用的本质,曾存在有各种学说。无论如何,“权利不得滥用”已得到现代许多国家民法立法、学说与判例的承认。回顾历史,“权利不得滥用”法理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是在近代以来,但它并非发源自近代。人们选择“权利”作为法律思维的工具,成功地实现了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但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也必然面对权利话语所产生的缺陷——利益失调。为了克服这种缺陷,“权利不得滥用”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5.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与学习榜样,可以使人们提升思想境界,提高自身素养,增强业务素质与技能。赶超榜样,可以使人们超越自我,走向成功。雷锋带出了一批“活雷锋”,孔繁森成就了一批“新孔繁森”就是很好的例证。社会的大养成教育是这样,狭义的学校教育教学也是如此。奥根的范例教学与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轰动,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择校作为教育领域久治不愈的“顽症”,恰恰也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一方面,人们权利意识增强,受教育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个人发展权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人们不仅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还应有选择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普通学校教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教育需求,人们可能在普通学校中得不到所期望的教育,只得择校。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应当以实现社会正义为首要价值,建设重点学校的意义不是所谓的“政绩工程”,也不仅仅局限于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而应该能…  相似文献   

7.
“流转”一词的内涵与物权变动联系紧密,包括物权的设立、变更与转让。对外流转本质是指代权利分置,也即只有分置出新的、独立的权利,才能顺利实现宅基地流转之目的。政策文件中的“适度”重在通过扩展宅基地的用途,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用房空间;“放活”意在创设出可以进入市场流转的具体路径,化解实践困局。可以参照适用土地经营权,通过权利分置这一“分”路径,将宅基地使用权分置出农房土地使用权以供外部主体向集体提出申请,并在获批后临时使用农房土地之用。  相似文献   

8.
18世纪晚期,教育是人人皆有的权利和国家的首要职责这一观念,已经在西欧逐步确立起来。《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2001年中国“两会”前批准加入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3条第二款第一项也规定:“初等教育应属义务性质并一律免费。”早在  相似文献   

9.
“富不过三代”,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言。“三代培养一个贵族”,是英国民间的一种传言。二者对比鲜明,但可引申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探讨成功人士(也可扩大为强势群体)教育子女问题的意义匪浅。联合国的官员说:“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人们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高度关注时,对成功人士子女教育进行探索也很有必要。如此,方能使整个社会更有活力,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0.
权利与权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权利是弱势话语,权力是强势话语。中国人知道权力意味着什么———有权力的人是大家羡慕的人,是能人、是官长,有体面、有身份,位高而权重,一言九鼎,前呼后拥……但很多人往往不知道权利是什么。宪法规定的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在很多人眼中,并不是特别值得珍视的东西。公民应该拥有什么权利,大多数人恐怕也不甚清楚。例如,直到前不久,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很多人才知道,自己原来拥有一项叫做“知情权”的权利。最近,频频见诸报端的一个词是“责任”。经过一场与“非典”的遭遇战,人们呼唤“责任”,称颂在这场战斗中和战士一…  相似文献   

11.
“学习型社会”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钦斯1968年提出来的,1994年8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首次正式建议:“通过较好的教育和培训,发展一种终身学习的文化,对人增加投资。”同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1997年3月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两次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的思想。至此,人们在使用“终身教育”概念的同时,也创造性地提出“终身学习”概念,实现了教育观、学习观的一场革命。终身学习,是指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的潜能,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  相似文献   

12.
承受说     
尼采曾说:受苦的人没有埋怨的权利,正如地震时,人们没有喊晕的权利,失火时,人们没有怕黑的权利。人们应该学会承受。承受并不是消极地逆来顺受,而是清醒理智地承担着并主动想办法解决。生活给人以欢欣,也给人以痛苦,正如水流给船以阻力,也给以浮力。罗素告诉我们:“忍耐是拐杖,希望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你可以踏上永恒的人生之旅。”古今中外,承受着而又不甘于承受的人何其多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清俊飘逸的李白,承受了仕途的失败,他没有消沉,而是纵情山水,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他紧握人生之舵,承受风雨的洗礼,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似文献   

13.
原先对教师所作的种种比喻,使教师或罩着虚幻的光环,或有着悲剧的色彩,也使人们对教师职业产生了许多不应有的误解。以“平凡的歌者”比喻教师,首先说明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平凡而普通的:作为歌者,教师的工作是一种艺术活动;作为歌者,教师在工作中要进行“表演”;作为歌者,教师的“表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作为歌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三百六十行,几乎没有哪一行的人会像教师一样与如此多的人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也几乎没有哪一行的人会像教师一样肩负着如此沉重的期望与负担。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14.
儒释孝道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中国传统儒家孝道说“孝道”者,“亲亲”之意也。是人与动物间重要的区别之一。人们从降生落地起,即都自然而然地知道亲亲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可以说这是人的天性,亦可以说这是文明人类和具有文明人类意义的人与生俱来的品性。孝道意识也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故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谓:“父子之道,天性也。”以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即其谓也。o“孝道意识”,既然是人类的共性,它就不只是限于中国人讲究孝道,而是整个人类都是如此的。但是,不管是那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不能与中国相比拟的,可以说中国是孝文…  相似文献   

15.
许爽 《内蒙古教育》2008,(10):37-39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写文章要如此,上语文课也应如此。不仅开课导入教师要精心设计,使学生为之一震;一课结束时教师也必须在语言设计上仔细琢磨,反复推敲,达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形体语言”是人们用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无声语言,恰当的使用它不仅能淋漓尽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以使听话的人心领神会。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形体语言”,对于习惯使用母语而没有学英语环境的初中生来说,的确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7.
在福柯权利观的演进中,《规训与惩戒》一书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所提出的“规训权力”概念,使人们可以透过具体而细微的日常生活现象,深刻洞察现代社会各种组织建制具有的同构的规训性这一普遍特征。其中,福柯对学校教育与规训权利演进关系的反复描绘,也一再凸显出学校在型塑现代规训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聚焦到荣辱观,集中点击人的良心;督促人们作出善恶选择,启迪了个人的道德自觉、自主和自律,也强调了公民的道德权利和义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落实重在修养和践行,它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19.
陈恒东 《现代语文》2011,(10):70-71
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它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使人心潮起伏,以鲜明的节奏和美妙的韵律使人吟咏回味,以高度的凝练和含蓄使人回味无穷。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见解。思想家管仲也认为:“止怒莫若诗”,可见,诗这种文学样式为世人所青睐。  相似文献   

20.
大众媒介涵括了电视、电影、网络、音乐等。内容上,它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纷繁多彩的信息,承载着所有使用它的人的思想情感;形式上,它采用复杂的叙事技巧,为人们提供思考现实生活的方式。随着现代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潮流,人们的“个性”引导了创作的趋势,无论是电视、电影还是网络音乐,都慢慢改变了单向度的展示,它们在展示的同时与观众产生了交流。人们的“填充”使这些传达信息的工具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成为了与人对话的“机器人”。大众传媒的叙事策略锻炼着人的理解力,同时也遵循了人的审美需要,使现代人在机器的包围中,感受着人与机器交流的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