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准确评估试点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及不同试点政策之间的协同作用,将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多期DID模型实证检验双试点城市建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相较于非双试点城市,双试点政策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且,相较于单试点政策,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双试点城市建设对地区经济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双试点城市可以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与优化产业结构两条途径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双试点城市建设对东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借助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这一准自然实验和双重差分方法,运用290个地级市2004—2019年面板数据,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下低碳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低碳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作用机制上,低碳试点的设立能够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导FDI流入和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等路径,助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低碳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不同区位和特征的城市产生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3.
闫华飞  杨美  肖静 《软科学》2023,(3):53-58+72
从政策工具视角出发,采集了2008—2018年我国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并将其划分为处理组、对照组两个组别,运用双重差分、中介效应等检验方法评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2)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对非实质性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高于实质性技术创新;(3)示范城市建设能够通过改善创新环境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在示范城市建设与技术创新能力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实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但是有关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绿色发展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文章使用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构建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测度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绩效。此外,文章将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并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其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绩效整体偏低,并且绿色发展绩效均值在地区和城市之间存在空间异质性;(2)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绩效存在促进效应,同时会对周边城市的绿色发展绩效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其稳健性得到检验;(3)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中发挥了多重中介效应,并且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5.
绿色信贷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金融支持,对提升区域低碳技术创新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选取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考察绿色信贷对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绿色信贷通过研发投入对低碳技术创新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我国低碳技术创新逐年呈现出正向空间相关性;绿色信贷对低碳技术创新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研发投入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说明绿色信贷能通过提升研发投入来间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黄寰  何广  肖义 《资源科学》2023,(5):1044-1058
【目的】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意义凸显。【方法】本文运用2006—2019年中国216个城市面板数据,以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并通过稳健性测试,多维度分析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考察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机制。【结果】(1)与非试点城市相比,低碳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且纳入平行趋势、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2)低碳城市试点均能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减少能源消耗量来发挥碳减排作用。(3)低碳城市试点碳减排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碳减排效应在东部、中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要强于西部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基于“胡焕庸线”视角下低碳试点政策对东南半壁城市的碳减排效应较西北半壁城市更为明显。【结论】本文从多维度评价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阶段性成效,有助于深化低碳发展理念、探索低碳发展路径,为未来更多城市系统性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新形势下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制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省级范围内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不同路径,理解其差异化发展的机制,基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研究框架,运用fsQCA方法探讨山东省16个地市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1)R&D人员投入是影响山东省各地市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关键瓶颈,且不存在构成非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必要条件;(2)发现4条高绿色技术创新路径和3条非高绿色技术创新路径;(3)山东省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和集聚辐射效应。深层次地解释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因果复杂性,有力证实“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也为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提供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否缩小区县经济不平等?本文采用卫星反演的人均灯光强度数据计算中国2851个区县21年基尼系数,以中国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县经济不平等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能够缩小区县经济不平等,结果经过检验后依然稳健;(2)异质性分析显示,城市规模小、经济发展好的区县,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缩小经济不平等;(3)机制分析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技术效应通过提高区域创新水平来缩小区县经济不平等,配置效应通过均衡配置资本要素和边缘配置土地要素来缩小区县经济不平等。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绿色经济效应,基于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数据,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方法研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试点城市实施创新型城市政策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绿色技术进步是主要原因;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政府干预增强是潜在影响渠道,政策效果在长江不同区位和不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上存在异质性;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在长江经济带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市间对这一政策的学习借鉴能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0.
晋升锦标赛下,官员在有限任期内存在晋升预期差异,由此导致的短视行为的变化可能对创新产出造成影响。然而现有文献并未从官员晋升动机视角深入研究城市创新的制度动因,也未曾厘清官员任期等政治体制对创新活动的具体影响机制。本文利用2004—2016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官员任期如何通过经济增长目标影响城市创新的机制路径,并从土地财政、环境治理视角提出了新机制路径。研究发现:(1)相对于市长,市委书记任期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更大,且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2)市委书记的更替显著抑制了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3)机制分析发现,市委书记的任期通过动态影响经济增长目标制定,土地财政依赖以及环境治理水平进而对城市创新产生影响。譬如当经济增长目标越高,官员越倾向于采用短视的扩张策略刺激经济,进而减少对创新活动的投入;(4)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市场化条件较好,东部以及城市规模较大的地区,市委书记任期对创新的U型特征仍然显著。本文建议政府在推进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时,应采用因地制宜的推进方式,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晋升锦标赛理论的经验证据,有助于理...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宏观城市建设、中观产业发展和微观技术创新三个层次出发,全面系统构建了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综合评价了广州市绿色发展的现状.结果显示,2000-2009年间广州市绿色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北京及上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广州市仍需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国家中心城市绿色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为向进一步落实兼顾创新与绿色双重发展理念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利用2011—2020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禀赋效应、赋能效应、治理效应和社会效应4个方面,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和传导机制,同时从城市区域、经济规模和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角度分析其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280个城市的数字经济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其主要通过制造业要素密集转型升级和制造业污染密集转型升级间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数字经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比东部地区、经济规模和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较低的城市,数字经济对中西部地区、经济规模和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较高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由此建议政府加大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财税、金融、保险、法律等配套制度保障力度,同时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并且“因城施策”,推动区域制造业产业实现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3.
创建低碳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向。研究城市的低碳发展,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城市发展的低碳化转型、低碳城市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探讨,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路径,包括保障政策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建筑、发展低碳交通、崇尚低碳消费、打造低碳环境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测算相对多样化与相对专业化指标基础上,从规模与效率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方向对城市技术创新的总体影响以及对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城市技术创新的异质性影响,得到如下结论:产业集聚方向主要影响城市技术创新规模,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明显,从影响机制看,专业化会增加城市技术创新规模,但是专业化与知识资本的交互作用会降低城市技术创新规模,而多样化与知识资本的交互作用有助于提升城市技术创新规模;对不同类型城市来说,产业集聚方向对中心城市技术创新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技术创新效率,而产业集聚对非中心城市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加技术创新规模。  相似文献   

15.
从低碳经济、低碳环境和低碳社会入手,对呼和浩特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呼和浩特市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建设原则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1—2020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与绿色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技术创新促进了绿色发展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阻碍了绿色发展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异质性分析发现,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第三,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呈现“U”形关系,在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技术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绿色发展有显著的门槛效应。上述研究完善了对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和规避外商直接投资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助推绿色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技术创新的意义导向逐渐从一般性视角向绿色、低碳等生态视角转变,“环境保护”成为低碳技术创新的本质意义。碳交易市场兼具政府和市场双重调节,在“双碳”愿景下对增进企业意义导向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以“二元合法性”为理论视角,基于2010—2019年碳交易试点八大行业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碳交易政策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异质性企业环境责任和媒体环境关注在其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有效提高了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水平,还有助于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前瞻型环境责任在碳交易政策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当企业履行反应型环境责任时可能存在“迎合效应”,其中介效应不显著;媒体环境关注能够正向调节碳交易政策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关系,其作为非正式环境规制可以与碳交易政策协同促进企业低碳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8.
碳交易如何影响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指标的绿色低碳发展,需进行实证检验。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多期DID模型评估碳交易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碳交易促进了试点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在经过安慰剂、PSM-DID、剔除用能权交易试点样本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碳交易实施对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具有正向影响,绿色能源消费占比增加、高技术产业结构提升与技术进步是碳交易提高试点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主要机制。构建连续DID模型,研究碳交易规模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发现碳交易规模扩大对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具有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为碳交易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区域碳市场及全国统一碳市场的进一步扩容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聚焦城市尺度,首先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研究策略,在城市现状分析、清单编制、低碳情景预测分析基础上制定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指出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低碳生产、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和低碳生活四个方面;最后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低碳城市建设的障碍,并给出了若干建议。本文研究结果以期对现阶段我国各地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是资源能源的终端消费和碳排放(直接和间接)的集聚空间、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享受型、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推进城市消费领域低碳化成为低碳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围绕城市消费领域低碳化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研究了城市消费领域的碳排放的特征和趋势,另一方面分析了构建城市消费领域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和意义,提出了城市低碳交通、家庭低碳消费、公共事业消费、低碳商业消费等四大领域,并根据城市消费领域低碳化的四个维度,构建了城市低碳消费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提出了低碳试点城市推进消费领域低碳化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