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古人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失也。”(古籍《学记》这话至今仍对我们有所启发。它告诉我们,作为教师,既要重视“长”学生之“善”,也应重视研究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之“失”的规律,使其之“失”向“善”转化。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多方面。其产生、发展和矫正有其固有的特点和复杂性。在中学一定条件下可以导致品德问题。而品德性问题行为中也常含有情绪、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两者互相交错、渗透,有时难以区分。品德性问题行为往往直接影响、威胁到教学秩序与社会安定,应当…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调控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具有把问题转化为行为的能力,善于把问题落实到学习行为上,通过可以观察到的学习行为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采取各种策略来教学,在“问题”与“答案”之间搭建“行为”的桥梁,促成问题到行为的转化,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应抓住知行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认知水平与行为规范有差距、知与行相脱节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抓住“知”与“行”的结合,促进知行统一。一是在内容上抓住知与行的融合。要从“知”着手,注重解决教学内容和行为规范脱节的矛盾,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增强“知”的可操作性和对行为的指导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开设行为选择和行为训练课,促进学生行为得到规范,使行中显示着科学的理念。通过两方面努力,做到知中有行,行中寓知,知行相融。二是在形式上抓住知与行的对接。为…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什么是问题行为在“问题行为”的确认上,国内外学者存在着许多争论。美国学者林格伦在其《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过,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干扰学生或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的行为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他把问题行为分为“行为问题”“性格问题”“情绪问题”和“社交不成熟”等。前苏联学者常把问题行为称为偏离行为,与不良行为作为同一语用。我国台湾学者在讨论教室气氛时,也曾交叉使用以上概念,还有将问题行为和个体发展结合在一起,直接称“问题少年”“问题儿童”的。我国《…  相似文献   

6.
幼儿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幼儿“行为问题”的理解 自从1928年威克曼提出“问题行为”以来,问题行为就受到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用词并不统一,最为常见的名词有“行为问题”、“问题行为”、“偏差行为”、“异常行为”等。从内涵上讲.这四者之间存在着意义和程度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生“问题行为”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工作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帮助学生纠正“问题行为”或称不良行为。从很大程度上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就是纠正问题行为的过程。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小学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怎样认识和对待他们的问题行为,是能否有效地帮助他们纠正问题行为的关键。按照一般的传统观点,往往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归因为他们个人的缺点,是他们的个性或思想品质造成的。按这样的现点看问题,常易对学生采取埋怨、指责或其它简单粗暴的态度,甚至把本来不是问题的正当行…  相似文献   

8.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与周围环境发生交往的活动。正常行为是指那些符合人的身心发展和符合社会基本准则的行为;非正常行为是指那些损害人的身心发展和违反社会道德规范与礼仪要求等基本准则的行为,人们称之为“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有的称之为“不良行为”、“过失行为”,前苏联称之为“偏离行为”,在美国则称之为“越轨行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儿童的那些妨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需要施以特别教育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当前,“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亟待解决的“三进”问题,就是解决“进耳朵”、“进大脑”和“进行为”问题。这“三进”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解决“三进”问题,就能有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胡适认为:“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在教育改革轰轰烈烈,成果累硕的今天,在矫正错误的教学行为,完善教育思想的当下,作为教育领域中永恒而又稳固的三维空间出现了盲点,那就是家长、学生和老师在教育与被教育、他教与自教时出现的“问题”——姑且诊断为“问题家长”、“问题学生”和“问题老师”。在病情蔓延恶化之际,提高认识,唤起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的教育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老师”。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呢?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受教育者、被影响者和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特点与某些行为会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和评价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心理学家在教师群体中做了这样一项调查研究,让教师看两个学生的照片,其中一个学生衣着整洁、长相端正,另一学生外表凌乱,长相较差,用“聪明”、“友好”、“守纪律”和“笨”、“不友好”、“调皮捣蛋”对两个学生问卷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白毓芳 《中国培训》2008,(12):52-53
“问题学生”所指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漠视校规校纪、法制观念淡薄、是非观念不强,在学业、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偏差或不足,或曾因为某种原因而受过学校批评或处分的学生。问题学生的真正问题并不是那些令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头疼与失望的“劣迹”,大家看到的只不过是表面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一、修身修心 孟子把“修其身”看作是治天下的开始,在孟子看来,要解决任何问题,都从事物的内部寻求原因,内部原因解决了,其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孟子所谓“修身”主要是指道德主体的修为,是提高和完善自我价值的一种个体的主观能动行为,这一行为包括修心、修行两个方面。先有“心”之所思,而后有具体之行为,故修身之要重在“修心”,修身又是齐家、治国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经由“X是什么”路径,从问题行为入手,对何谓“问题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什么样的学生才属于“问题学生”,以及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问题学生”概念。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问题学生”定义,指出问题行为是核心要素,修订后的问题行为的判定标准应怎样予以解读,以及对问题行为可以设置哪些识别要点。同时,对“问题学生”概念有哪些误释、误用...  相似文献   

16.
职校生"问题行为"的分析与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是指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影响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以及存在心理困扰方面的不正常行为。职校生中的“问题行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存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何了解和认识职校生的“问题行为”,帮助他们积极转化,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能够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这是一个需要研究和值得高度重视的教育问题。一、职校生“问题行为”的表现职校生的“问题行为”一般分为四种类型。1.过失型。特点是认识能力不足,其“问题行为”多是违反纪律、骂人、打架、说谎…  相似文献   

17.
王琴 《贵州教育》2011,(17):20-21,23
所谓“潜生”,是指学习有困难、思想行为有偏差的“两有生”。之所以称为“潜生”,一则指他们在学习、思想行为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二则指他们仍有潜力可挖。从“差生”到“后进生”到“两有生”到“潜生”,这一系列名称的改变,本身就是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越来越趋于正确。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对待和转化“潜生”、如何提高“潜生”教育转化的成功率,是我们职教人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拇指一族"风波——心理剧矫正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短信对青少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心理剧”有助于矫正青少年手机短信使用不当的行为。“心理剧”这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适合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它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使个体重新经历情绪冲突的体验,并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探索个体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内心冲突和情绪等问题,进而尝试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心理剧”一般分为暖身、演出和分享三个阶段,有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技法。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学和教育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关于师生关系的定位有“主导与主体”、“双主体”、“教师中心”、“学生中心”等观点,“尊师爱生”是对双方的要求,也是学校管理中对师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师生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却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由此而引发的教师过激行为虽然不是普通现象,却也是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在此,笔试图对教师过激行为的起因、类别、表现形式及预防措施作一点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学和教育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关于师生关系的定位有“主导与主体”、“双主体”、“教师中心”、“学生中心”等观点,“尊师爱生”是对双方的要求,也是学校管理中对师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师生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却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由此而引发的教师过激行为虽然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在此,笔者试图对教师过激行为的起因、类别、表现形式及预防措施作一点初浅的探讨。   教师的过激行为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受某种情绪的感染而对学生做出的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