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北方方言里"知道"、"知不道"实际上该记作"知到"、"知不到"。汉语史上较早出现了"知道"一词(语),导致此后出现在口语中表"知"义的"知到"因讹而记作"知道"。后来,这一形式的标准化又反过来阻碍了"知不到"的发展,从而导致"不知道"的最终胜出,乃至今天"知不到"("知不道")只见于个别方言口语中。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的趋向动词“起”、“去”在普通话中不能组合使用,但在陕西方言中却可以。陕西方言中的“起去”可以在一般单句及连谓句中作谓语、补语。邢福义先生在“‘起去’的普方古检视”中提出,“起去”在普通话中可以说,本文则认为“起去”在普通话中不可说。  相似文献   

3.
<正> “道”是《庄子》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准确地把握其确切含义,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之一。本文想对此作点粗浅分析,以就教于方家。《庄子》书中的“道”,源出老子“道”的学说,他接过老子抽象原则的“道”,赋以客观内容,使之更丰富。庄子的“道”是揭示客观自然界自身的本质问题,它不但不从属于天——天的意志,并拒斥超自然力的干预。他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北游》)。庄子思想中的道,就是指客观自然界本  相似文献   

4.
办平民学校     
《札记·学记》里有这样一段话: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用现代的话说,大意是这样:“虽然有好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真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然后知道自己不够;教人,然后知道自己不行。知道不够,才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知道不行,才能发愤钻研,不断前进。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提高的。”  相似文献   

5.
陕西方言中的“咥”(di啨)和河南方言中的“啄”(d仭o),古已有之,它们的意思都是“狼吞虎咽”式地吃。啖(d劋n),或作“啗”、“噉”,也是“狼吞虎咽”式地吃,但具体又分为四种情况:一是荒年、战乱时因乏食会出现人民“自相啖食”或弱者被强者噉食的惨剧;二是特指武将或壮士的吃相;三是指饥饿病人的吃相;四是对某些食物有偏爱的人,其吃相可用“啖”来表示。  相似文献   

6.
北魏开“斜谷旧道”发生在秦汉褒斜道上,唐褒斜道武休关至风州段不是在北魏“回车道”基础上修筑的。“回车道”的产生是北宋以后人们因袭《资治通鉴》的讹误和对《元和郡县志》中关于西魏达奚武攻汉中行进路线不准确记载的进一步错误“移植”造成的,目前还不能证明存在一条新辟的“回车道”。《石门铭》中的回车应在秦汉褒斜道经过的今陕西留坝江口一带。  相似文献   

7.
“溜溜”在官话方言区普遍被使用,它在各地方言中的共时存在反映着它的历时演变。本文立足于方言材料,探讨了“溜溜”的起源及词义引申的状况,并从韵律学的角度解释了“溜溜”使用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8.
“哒”在湘潭县方言中使用十分普遍。它的语法功能、语用特点及分布与“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本文根据“哒”本身显示出来的语法功能,参照助词“了”的分类,把“哒”分为两类,以此探讨它在湘潭县方言助词系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山西中部方言“改汝”意为“嫁女儿”,其本字应该是“解女”.“女”读为“汝”与“黏”“碾”读为[z]声母一样,是“中古汉语娘母字不规则变化的残迹”;“解”在唐代便产生了“送”的意义,科举考试中的“解”举子与结婚“送女”在仪式上存在很强的一致性,因而用“解女”一词表达“送女”之意.陕西方言表示“吝啬”的“啬皮”,河东方言叫做“贫僧”,其本字应该是“贫啬”.河东方言里“啬”可以白读为“僧”;陕西方言读为“啬皮”,是“贫啬”逆序变化后“贫”字进一步丢失韵尾演变而成.  相似文献   

10.
北京方言词“猫儿匿”的理据难明,致有外来译音词一说,但它实际是汉语谐音趣难词。“猫”是“卯”的谐音,隐实示虚,由固定义而指隐藏,与“匿”复说,也就是北京方言“猫冬”中的“猫(卯)”。  相似文献   

11.
关于动词后面的"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是处在动词后面的“到” ,它们在句中所发生的组合关系和表意作用是不同的。因此 ,不能作相同的处理。粘附性、语音停顿、“得”的换用可以帮助我们判定动词后面的“到”的词性和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12.
汉中方言中的助词"倒"既是体貌标记又俱形容词词尾功能。它的体标记功能分别是将行体、持续体、结果貌、可能态等。"倒"的本字应该是"到",是移民从赣语区带来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贾岛对晚唐诗坛影响巨大的现象出发,认为人格精神构建与诗歌审美视角的独特性是其诗倾晚唐的两大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闽语的“卜”和“挃”都是“要”的意思,是口语中的常用词,也是未见于外方言的闽语特征词。但是在各地闽语中,“卜”和“挃”不论是用字还是读音、意义或用法都有许多差异。通过对闽语的“卜”和“挃”的分析,研究认为,方言词汇的研究应着力于常用词,尤其是口语常用词。但是,常用词的比较研究,不能只取某一个词义作孤立比较,而必须从整个义位的系列并联系义素的组合,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才能认识单个常用词的完整含义和功能。而且,常用方言词的比较。应对内比较同区方言之间的异同,对外比较方言与古今通语的异同,如此才能准确提取归纳方言的特征词及其历史层次中的语言事实与演变规律。最后,对方言常用特征词的词源考证很重要,但必须经过音韵论证、字义分析和古籍用例引证等环节,这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5.
“X1到X2”结构根据前面加“从”字的接受程度可分成4种类型,对这4种类型语义差异进行分析便会发现,“从”字的隐现与其介引起点的功能强弱有密切关系,而这一差异也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结构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地论学派与摄论学派的思想属于广义的唯识学,影响了天台智者教判思想的形成,尤其真谛翻译的<大乘唯识论>的"别教"观念,对智者的"别教"教判影响很大.别教核心是"别理",依之而形成道种智.智者基本判唯识学思想为别教有门,既殊胜于通教,又稍逊于圆教,且不同于别教空门的三论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宣传他们的道德理想时,往往采取譬喻或援引相类似的事物加以证明。这就是所谓通过“言事”而“言道”。孔子、墨子、惠施、公孙龙等莫不如此。如果我们较好地掌握了“言事”与“言道”这二的关系以及“引譬”、“援类”的思维方式,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闽南方言近指指示词"只"应源自章母之韵平声的"之"。"只"的基础语音形式为[tsi],在闽南各方言区音同或音近于"之";由语音演变规律来看,"只""之"声韵相符;由历时的语法功能来看,"只"有传承自"之"的痕迹;"只""之"声调有异由禁忌词避讳造成。  相似文献   

19.
文道原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上的一对概念,在引入语文教学以后,涵义发生了变化。文道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对主要矛盾,对其涵义及两者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本文从文道的涵义入手,探讨语文教学文道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知庄章组声母在现代南方方言的读音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现代南方方言的读音情况复杂,如果从音类着眼,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读音类型:(一)知庄章三分型;(二)二分型,包括三种情况:⑴知、照对立型⑵知二庄、知三章对立型⑶开口、合口对立型;(三)擦音游离型;(四)合一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