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元明时期是土司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王朝政治和土司统治的双重体制下,广西各族民众起事具有反抗王朝封建统治和土司世袭统治的双重属性.各族民众持续不断的起义与反抗带来了双重后果:一方面,沉重打击了中央王朝和地方土司的统治,迫使王朝中央对其统治策略作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另一方面,王朝中央与地方土司为镇压各族民众起事而实施剿杀政策,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各族民众持续不断的起义与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土司制度统治的根基,使得盛极一时的广西土司制度走向衰落,为清代在广西开展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工作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萨法尔王朝,是继塔希尔王朝之后东伊朗人在中亚建立的又一个独立的伊斯兰王朝,在其统治时期,中亚社会经济文化都有一定的发展。该王朝在中亚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蔡权 《历史学习》2004,(3):12-12
英国专制主义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5世纪末,止于16世纪下半期,大体上相当于都铎王朝统治时期;第二阶段始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革命的爆发,大体是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这两个王朝都是属于封建的专制王朝,他们都采取措施,加强封建专制。但是,客观上,两王朝采取的措施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却起着不同的作用。从1485年开始,英国处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之下。历代国王有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正好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资产阶级正在形成和发展,但又比较…  相似文献   

4.
谈悠 《文教资料》2008,(28):287-288
改制后的鼓吹曲均叙述王朝发展历史大事,是记录王朝发展历程史诗性的组曲.在作品的应用上,成为了内容统一、相互联系、次第井然的组曲,继承了汉鼓吹部分的用途.  相似文献   

5.
吐谷浑作为中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其立国的350年间,是一支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唐代之后,吐谷浑与唐王朝之间的和战关系对吐谷浑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相反,唐王朝正是看到了吐谷浑的价值所在,因而对吐谷浑的这种策略予以恰当的回应,这种策略反映在吐谷浑与唐王朝之间的和战较量当中,可以说直接导致了吐谷浑最终的归宿。  相似文献   

6.
位于朝鲜半岛的高丽,与中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魏晋南北朝之际,高丽侵占辽东广大地区,与中原王朝关系恶化。隋朝统一全国后,强盛的中原王朝不能容忍高丽桀骜不驯的表现。在公元六至七世纪,隋唐王朝积极展开对高丽的军事外交活动。其经营高丽的策略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隋唐王朝达到了它的战略目标,客观上推动了东北亚国际局势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个被史学界忽视的问题:汉朝的初郡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朝实行的“初郡政策”是被史学界忽视的一历史问题。汉朝在其统治期间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理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初郡政策”就是其中的重要政策之一。汉朝在初郡地区推行的“初郡政策”,开创了历代中央王朝治理南方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这些政策被汉朝以降的各世中央王朝所继承和发展,始终成为各世中央王朝统治南方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因此“初郡政策”在历史上是起过重要作用的。它不仅稳定和巩固了历代中央王朝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而且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末期,党项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起初,党项役属于吐谷浑,党项各部在吐谷浑的控制之下,为了自身的利益,曾对中原王朝西北边地不断出兵侵扰;随着中原北周、隋和唐等王朝对吐谷浑军事打击的加强,吐谷浑对党项的控制日渐减弱;党项各部又为了自身的生存及发展,开始离弱附强,摆脱了被吐谷浑役属的地位而归附中原王朝,这在唐王朝时表现的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东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封建政治,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东汉后期,社会却出现了分裂,本文认为东汉后期社会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发展,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使得东汉王朝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但远不如西汉王朝中央集权那样强大,封建国家那样强盛,最终导致东汉后期社会的动荡分裂。  相似文献   

10.
南宋蒙元时期潮州驿道建设的政治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和蒙元时期,潮州的驿道建设有很大发展.潮州驿道的建设体现了王朝加强其统治的需要,通过驿道,中央王朝不仅加强了对偏处岭东一隅的潮州的统治,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缅甸,上座部佛教一直同王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文章对缅甸雍籍牙王朝时期政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理清了其沿革发展的脉络,揭示了缅甸雍籍牙王朝时期政教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五代十国的南唐是一个短暂却充满魅力的王朝,冯延巳是这个王朝政坛与文坛的核心人物,他的一生,见证了南唐王朝的兴衰盛败。本文从冯延巳的生平际遇出发,借助他的诗词分析他的成长历程,以及他所处的时代与国家,得出结论:冯延巳并不是人臣中或狡诈谄媚、或抑郁愁苦的特例,他的成熟,是伴随着南唐王朝的发展而进行的,他只是众多被国家决定了命运又因其命运牵动着国家的文人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3.
英国安茹王朝是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通过构建国家行政体系实现“跨海而治”,基本上奠定了后来英国政治发展的大框架.安茹王朝时期英国的国家行政体系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中央行政体系和地方郡区制.中央行政体系大致有国王、国王政府、议会等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议会的产生、确立、发展是中古西欧政治制度史上的大事.安茹王朝时期王权主要通过郡区制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统治.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产生于中原本土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学,不断发展演变,经历了两汉经学化、魏晋玄学化的不同发展形态后,呈现出儒、释、道合流的新发展趋势。两宋是儒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儒学理学化阶段,儒学以崭新的理学形态在中原王朝统治地区兴起、发展以致盛行一时,而与中原王朝北宋、南宋鼎足而立的辽、西夏、金以及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政权,由于与中原王朝的频繁往来与接触,也深受儒学影响,儒学在各少数民族区域  相似文献   

15.
边疆的治理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稳定、安全、繁荣与和谐发展,我国历代王朝在治边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治边方略。其中,"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为历代王朝所普遍采用。这项政策不仅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也对维护中原王朝的繁荣昌盛以及统一发挥了独特而重大的作用,乃至如今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论证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重点考察典型国家的历史进程与综合分析整个人类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四条重要规律:一、一切封闭的社会形态及其所属国家(或王朝)最终都必然走向衰亡;二、封闭的社会形态所属的强势国家(或王朝)都必然经历“形成与确立阶段”、“发展与成长阶段”、“调整与成熟阶段”以及“没落与衰亡阶段”四个阶段;三、封闭的社会形态所属的非强势国家(或王朝)的发展历程不会超过强势国家(或王朝)的上述四个发展阶段;四、人类社会自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以来,也必然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文章进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其最新成果认识生成律——对上述规律进行了证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于公元17世纪40年代明王朝灭亡。在这二千余年中,共有大小19个王朝修筑过不同走向和长度的长城。其中14个王朝的长城出现在分裂王朝时期,5个王朝的长城出现在中原王朝时期,3个中央王朝时期没有出现长城现象。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看待长城,它具有产生于分裂,服务于割剧的一面,故不可随意给予过高评价  相似文献   

18.
宋代的宜州处于广南西路西北地区,相当于今之广西河池地区大部和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之地。宜州是西南诸蕃与中央王朝联系的中间交接点。自西汉王朝在该地区开建制之端,历代均有建制。当赵宋王朝在西北边事紧张、国力极弱之时,宜州成为宋王朝开发、经营西南地区的前沿阵地。此时宜州建制得到空前的发展,弹丸之地有羁縻州十六,县六十三;宋王朝还曾以该地为主体,单设路级行政单位黔南路。  相似文献   

19.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时期是“大一统”观念的孕育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夏、商时期,王权与专制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孕育和初步的发展,天下一统的朦胧的政治理想已开始初露端倪。历代王朝对邑外的持续不断的开拓,初步奠定了一统国家的地域规模。西周王朝所开拓出的疆域,奠定了以后历代中原王朝统一的政治地理基础;同时,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田土、四田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战国时期,郡县制政体下分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及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逐步统一,将中国早期国家的结构形式推进至早期单一制阶段。  相似文献   

20.
秦王朝的统治思想是一种杂家思想,它利用宗教神学思想来神化统治。宗教神学思想在秦王朝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它在维护和巩固秦王朝统治的同时,也推动了秦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