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既是法官的特有权力,也是法律实现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其本身,又恰似一柄双刃剑,游离于正义与非正义之间,受法官的思想素质、法制观念、执法水平、心理素质等个人元素的影响和制约,常常集褒贬于一身。文章探讨了刑事法官如何正确评价认识并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指出法官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对完善刑事司法,实现法治追求的公正公平要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从影响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个体内在因素着手,对其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刘莉 《华章》2011,(34)
刑事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刑事法官对于自由裁量权的应用关乎刑事审判的公正性.作为一种能够影响刑事量刑的权力,刑事法官对其的重视程度应当等同于定罪;在应用的过程中,刑事法官应持审慎的态度,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平、公正的依法做出裁量.笔者仅以本文对中国刑事法官自由裁量权涉及的相关问题浅抒己见.  相似文献   

3.
管理主义在刑事司法中的表现包括效率、成本、管理、“顾客”四个核心要素。在管理主义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刑事司法中的效率价值得到强调,刑事诉讼进程逐渐由多主体共同推动,司法机关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法官自由裁量权受到限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刑事司法本身具有管理主义的色彩,引入管理主义可能带来诸多风险。面对席卷全球的管理主义浪潮,我国未来的刑事司法改革应首先夯实保证司法公正的程序基础,同时根据本国国情对管理主义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刑事司法中强化人权保障,可以切实贯彻刑法立法所确立的人权保障精神,促进刑法立法不断完善其保障人权的举措。为了在刑事司法活动中贯彻人权保障原则,在宏观上应当树立人权保障理念,遵循和谐统一司法、公正严肃司法的原则,协调好“严打”政策与人权保障的关系,借鉴两极化刑事政策的合理内核;在具体刑事司法活动中,应当严格依法进行司法解释,慎重适用死刑,将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合理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权,正确运用量刑情节;在刑罚执行中应当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社区矫正,文明地执行死刑。  相似文献   

5.
周勇 《华章》2009,(22)
作为法官主观意志活动的自由裁量权是司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是建立法治社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当前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法官应如何行使自由裁量权,以及如何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都是中国司法改革当中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6.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司法审判活动法律原则性与适应审判实际灵活性相统一的产物,是保障法院审判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但从司法实践来看,我国的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过程中缺乏宽松的"外部自由",来自法庭外的外部力量干扰多;法官对法律的适用过程中存在过多的"内部自由",对于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没有统一的适用标准。要解决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相关问题,必须从体制、程序、监督等方面着手,既要保护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合法行使,又要规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保证法官对自由裁量权的正确行使,从而有效维护司法公正与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7.
量刑自由裁量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刑问题通常被学界视为刑法理论的缩图,在英美,量刑更是刑事法官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李斯特曾把刑罚裁量权视为法官在黑暗中摸索的偶然与随心所欲的决定。立法活动追求公正的一般化,而司法活动体现了个别公正,那么,在量刑活动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如何作用才能达到量刑的最大公正呢?  相似文献   

8.
在刑事诉讼中,刑事审判程序的基本结构可分为法官庭前活动和法庭审判两个阶段。由于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及司法实践中的习惯做法,使得我国法官庭前活动打破了近现代刑事审判程序结构。章旨在通过对我国法官庭前活动现状的阐述,剖析其弊端及成因,并提出改革我国法官庭前活动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全国上下全面实行依法治国的战略以及逐步推进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处理严格司法与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关系,其意叉显得尤为深远.  相似文献   

10.
罪刑法定原则的真正价值在于刑事司法中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针对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确定并实施以来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作者认为,其症结之所在是法官刑法解释权的缺乏。只有从立法上和司法上承认法官刑法解释权存在的必要性,并逐步赋予法官刑事司法中的刑法解释权,才能确保罪刑法定主义各项机能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1.
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区分是司法裁判理论中的难题,中外在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区分上有着不同的理念和制度。法官在事实和法律之中纠缠的困惑,反映出疑难案件裁判的困境和无奈。对区分问题的考察应结合刑事诉讼的性质进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解决区分问题的合理出路。  相似文献   

12.
当前法官对量刑幅度仅有10%的自由裁量权,而社会伦理则是影响该幅度调整的主要因素,它是民众对是非善恶所形成的共识的集中表达。法官作为社会主体,对社会伦理影响其自由裁量权具有一种本能情结;而法官所从事职业的专业属性又要求其必须遵循罪刑法定原则以防裁判擅断,这导致法官纠结于社会伦理能否影响自由裁量权。但实际上情结与纠结本身并无实质冲突,两者最终的落脚点都是追求公正。社会伦理对个别公正的关注与期待可能性的宗旨具有相通之处,从本质上说,两者都是对具体人性的尊重和关怀。  相似文献   

13.
从广义上理解司法与行政,为我们重新审视刑事审判中的司法与行政关系并确定两者界限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刑事审判中确定司法与行政界限要考察下列因素:审判的权威性、程序的正当性、法官意志的独立性、审判中的利益权衡,并从法定和裁量两方面对司法与行政进行界分。  相似文献   

14.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法官有权超越法定情节减轻或免除刑罚,但是,对符合犯罪条件的行为,无论情节轻重,宣告有罪是法官唯一的选择。非犯罪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宽之极点,亦应是法官裁量的重要内容。在司法中的非犯罪化需要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形成合力,审判权的能动性决定了法官应当拥有非犯罪化裁量权,对无须定罪的被告人不作有罪宣告。我国可以借鉴意大利暂缓判决制度,在允许法官确定有罪行为的同时审查定罪必要性,将审判阶段作为非犯罪化裁量的"最终阵地"。  相似文献   

15.
在民族地区刑事审判制度中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适度尊重是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尽管我国尚未制定相应的变通刑事法律,但在实践中,法官却对刑法在民族地区的实施予以一定程度的变通适用。我国法官选任条件中没有完全照顾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这可能会导致我国民族地区法官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因此应抓紧时间制定刑事法律的变通或者补充规定,降低法官的选任条件,使民族地区刑事审判制度中的少数民族民族权益得到相应保障。  相似文献   

16.

The following essay seeks to provide some of the details to which Souryal and Potts refer in their article in the spring 1993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Education. In their desire to combat what they perceive to be a state of cultural illiteracy in the field of criminal justice ethics, Souryal and Potts recommend a revision of criminal justice curricula to include courses o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past master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y hope to find an effective “fallback” position on questions of moral judgment and discretion. In the following essay I locate that 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theories of natural law and prudence.  相似文献   

17.
法律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的矛盾。无论是民法还是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法的确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抉择是司法者难以避免的问题,具体体现为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之间的矛盾。形式正义在国际私法领域也称为冲突正义,它要求法官严格遵守法律规则办案。在一般情况下,维护形式正义就意味着实质正义的实现,因此,法律规则体系的稳定性、连续性不可随意破坏。然而,当绝对遵守法律规则将在特殊案件中导致实质不正义的结果时,法官应把握法的精神与主旨,合理发挥自由裁量权,灵活运用法律原则,维护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18.
起诉便宜主义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事实,表明了它的进步性与合理性。我国基层检查院在实践中试行的暂缓起诉制度是对起诉便宜主义的新发展。在我国暂缓起诉制度社会效果的显著和法理上的争议并存,通过对其理论和制度的完善必将推进起诉便宜主义的发挥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以来,诚实信用原则适用范围逐渐从私法领域渗透到包括诉讼法在内的公法领域。在我国刑事辩护制度中确立诚信原则,能够规范控辩双方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实现多种法律价值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