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写作现象的“流浪”,大体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游历行为本身,另一种表达叫“行万里路”,二是指一种失“根”后的习理状态,对于写作来说可称之为“流浪意识”;三是指一种逃避方式,本质上即是、自我放逐”,远离主流化中心,走向生活边缘,也正是这些内涵将诗悬置于现实生活之上,使诗人游离于常态人生之外,流浪成为诗与诗人最具特征的外在形式,诗人因流浪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赋予作品以苦难和勇毅双重品格,诗人在黑暗中摸索,坚定而执着,最终凝聚为永恒的诗魂,这就是诗和诗人的神圣力量。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思考道德教育,必然无法逃离它生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缔结,道德教育总是与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紧密相联系的。以数字化生存为主要方式的信息社会,引发了熟悉与陌生的冲突,导致了生存格局的断裂,道德教育处于迷狂之中。迷狂中,既隐伏着危机,又浮现出可能的契机。在“谁的?”与“何以可能?”的拷问中。道德教育在流动中获得了“差异的解放”,在解放的可能中,透射出更高层次上的共生:信任、对话、协作成为其对共生的主要回应。  相似文献   

3.
严整的精神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整的精神和思想张炜没有多少人对始终如一的认真态度给予至高的评价;有人甚至对其冷讽热嘲。他们可能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迂腐刻板,是“智商”不高的表现。这一误解可太严重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一旦认真的、自始至终贯彻某种精神原则的人少了,那么这个时期一定会走向...  相似文献   

4.
教育中的“权力”究竟是什么?要对此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似乎并非一件易事。但不可否认,教育中的“权力”运作却具有某种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力量。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仍然习惯于在所“生活”的宏大叙事中,不知疲倦地追问:教育有些什么权力?教育能有些什么权力?教育如何借助于这些权力保持自己应有的地位?诚然,这些追问不是不能,而是常常可能使我们走入迷宫“转”不出来。与其如此,倒不如换一种方式,即致力于探究教育中权力关系得以发挥作用的场所、方式和技术。也许,在这样的分析中,我们既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加深对教育权力本…  相似文献   

5.
“舛互”是一种修辞格,“自相矛盾”是病句的一种类型,但由于两者都具有“互相矛盾”的因素,所以常被混为一谈,那么,如何辨别“舛互”与“自相矛盾”呢?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舛互”?它与“自相矛盾”有什么不同?“舛互”是“对事物既全部肯定,又全部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的一种修辞格。肯定  相似文献   

6.
“逆反心理”指的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某些人的言行跟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 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加之近年来改革和开放形势的发展,这种心理特征得到了强化。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时常会遇到一些违反校纪校规,而又屡教不改,甚至专与自己唱对台戏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逆反  相似文献   

7.
言语与嘴巴的功能杂说●陈亚周克明人天生一张嘴巴,一是为吃饭,二是要说话。人通过言语,或阐明某种道理,或提出某种建议,或表达某种欲望,或发布某种指令,或揭露某个问题。通过言语,既可以说服人、教育人,又可以感染人、激励人,甚至可以吓唬人、迷惑人。古有能言...  相似文献   

8.
一般来说,言语要避免重复,而有时我们又故意重复,这就是修辞格“反复”。为什么会出现“反复”这种修辞格呢?其实,它与人的心理有着广泛而隐秘的关系,它是人的情感表达的需要。人们的情感越是浓烈、深沉时,越是会出现反复;越是表达更多的情感、更少的思想时,越是会出现反复。它是人的情感的一种投射,是人的情感投射的一种物化形式。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言是以传统语言为基础,利用传统语言的构成材料、构成规则来表情达意的。但网络语言又有着不同于传统语言的特点,甚至是背离了传统语言的规则和规范,网络语言正以一种新鲜又陌生的姿态从网络走向日常生活。网络“新成语”就产生于这种富于创新又异常活跃的互联网。这种新成语保持了汉语传统成语的四字结构方式,但语义陌生,往往语出新典,难以理解。这种表达既充分显示了语言的张力,又符合了现代人求新求异的心理,充分表达出年轻人的无奈和焦虑,有着丰富的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07,(8S):32-32
提示: “你想出国留学吗?我们公司能为你办妥一切!”出国留学市场里,类似这样的广告随处可见,让人感觉出国留学是件既轻松又容易的事情。然而,可能出国之后你会发现,眼前的情景并非中介形容的那么美好,甚至,你还会发现,就连给你百般承诺的那家中介公司竟然也是假的。  相似文献   

11.
近来,国家上上下下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那么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别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教育综合改革一系列部署的逐步落实,教育进入新常态,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人的发展和成长相对于经济,更有其必然规律,教育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在新常态下,我们的教师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2.
《林兰香》围绕勋戚世家的“家风”、“私情”建构起一个特定的文化秩序。作者试图通过这个秩序来阐释某种新的文化意义,建立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但自始至终作者既无法阐释清楚特定的文化意义,更无法建构合理的价值体系;既不能给男主人公以明确的价值定位,也不能给女主人公以合理的归属;既强调“夫为妻纲”的封建伦常秩序,又欣赏新型的男女关系;既主张出相拜将又宣扬归隐山林,使其文化指涉和定位陷入困惑之中。  相似文献   

13.
体育活动项目激励人们追求胜利,也锻炼人不怕失败和承受失败,使参与者得到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因为一个人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体育锻炼是一种开放式、多以个体或群体参与、灵活性的活动。所以个体或群体为达到某种目的。会彼此配合、相互协调与对方进行较量,既开展竞争又必须服从规则;在参与活动时。相互接触和交往。可能承担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跨世纪教育的一个共同主题──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北京师范大学王义高展望跨世纪的教育,不论全球的,还是西方的,或是东方和中国的,都面临一个共同主题,就是帮助年轻一代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一、“生存”与“关心”──共同的主题要了解“生存”...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谈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对如下问题的追问: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个体,其生存境遇如何?作为社会场域的一分子,教师的生活现状该如何估价?教师的人生又该赋予怎样的意义?其实,对绝大多数献身教育的人而言,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才是一种专业,这个时候才可能谈及献身教育的问题。因此,关爱教师不是空话,教师是可爱的可敬的可塑的,但教师的需求、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地位需要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这是其作为“社会人”最基本的价值归属。如果这些基本问题都未解决,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可能只是空谈。  相似文献   

16.
乌有乡     
有这么一群人;她们年轻、漂亮,时尚;她们知性、自由、敏锐;她们站在讲台上,意气风发;走在校园间;风情万种。她们是谁?用几个关键词来定位,那就是“年轻”、“女性”、“教师”。绝色八月,当气温与心情一同升上天空,她们的日程表上会记录些什么?她们敏感的心灵会留下些什么?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八月之于她们,意味着一次“昂贵”的选择——用消耗的青春、机会和一段不可再生的时间,来换取自己认定的收获。选择可能有很多种,在对这些选择的检索中,她们收获夏天生命里最灿烂的一缕色彩!  相似文献   

17.
六年的小学生活缤纷斑斓,那一张张面孔,一幕幕场景,一件件往事,都被悄悄锁进我们的记忆,永驻我们的心田了。本单元可以让我们打开记忆的天空,摘取“最难忘的云彩”,尽情描绘!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乐不可支了吧?别急,看完“锦囊妙计”再动笔。瞧,妙计之一:围绕“难忘”,精心选择材料。有些同学可能对此毫不在意,总认为难忘的人或事最好写不过,随便抓一人,挑一事都能对付。这样,你就大错特错了,“难忘”难对付得很!任何老师、同学、曾经来校的叔叔,甚至一次考试、帮同学补课、拾金不昧——这些材料都可以写,但未必合乎“…  相似文献   

18.
一、调查研究。认识“习惯”的魔力。 行为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巩固下来的行为方式,它一旦形成,就会稳定.成为一种倾向和需要,甚至会保持一辈子。例如,北方人喜欢吃馒头,南方人喜欢吃米饭。每天放晚学回家,有的学生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有的学生第一件事就是看电视动画片,看得不吃晚饭,不做作业。有的学生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书包去玩,玩到天黑才回家。同样父母亲都不在家。为什么这些同学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呢?这就是“习惯”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反言式逆向构思法?反言式,通常称之为“说反话”,就是在表达某种意思或说明某个问题时,不是从正面写出,而是采用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从反处着笔,用同本意相反的词语或事物来表达本意。如要肯定什么,却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而否定什么,又用肯定的方式来表达。将真正的意思藏在字里行间,以此来加强表达效果。这正是“反处着笔非本意,逆向思考才是真”。例如《愚公移山》就是运用了反言式逆向构思法。作者本意是想赞扬移山者坚韧不拔的精神,却把移山的老翁命名为“愚公”,作者对那位劝愚公不要移山的老翁是持批评态度的,但…  相似文献   

20.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敢说;对于绝大多数老师、家长和学生来说,考试都是生活中一件既重要又神圣的事情,因为许多人的命运由于考试而被改写。可是,当家长们想凭着自己以往的经验指导一下孩子的考试时,却惊讶地发现:考试竟然变得让人不敢认了,因为一场考试的革命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曾几何时,一些人以为考试是走向素质教育的绊脚石;以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怪现象”小学生不考试或者只考一点儿;中学生则比小学生多考了一些,或者有些课程考而有些课程不考;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