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张爱玲小说“意象化”客观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在西方现代小说家笔下只是诸多叙事技巧中的一种,不一定成为小说中的主要叙事方式,但在张爱玲手中意象则成为最重要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意象化”客观叙事是一种既能继承中外文学传统,又能满足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叙事方式。从叙事角度考察张爱玲小说意象兼顾了意象意义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从“意象化”客观叙事带来的形式美进行剖析,由此把握张爱玲小说的文体风格及其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陈蔚 《现代语文》2007,(2):35-36
作为一位私淑张爱玲的台湾女作家,朱天文的小说在构思、语言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她善于从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深刻的启示,其小说中有一些令人回味的意象。本文从小说中的“黄色”意象入手来分析其创作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结构艺术从意象结构、人物结构、章法结构上都表现出圆形的特征。把诗歌、散中广为运用的表现手法——意象移植到小说中,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单个意象还是对应意象,其结构总是一个个正反复合的圆,并在意象结构的对立统一中体现美。人物叙述、镜像结构、矛盾性格是张爱玲小说人物结构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形成了鲜明的环形视角。人物的对映互照和形象的矛盾张力,产生了人物结构艺术的圆形特征。张爱玲小说结构艺术的圆形特征还表现在章法结构的布局上都具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从意象、比喻、电影技法、心理描写四个方面分别展示张爱玲小说艺术世界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意象创造是张爱玲小说中惯用的艺术手法,花是张爱玲小说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用花来衬托女主角生存的环境,花成为女主角命运的象征符号。张爱玲的小说把花与女子命运相联系,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来阐释花与女子命运的关系,花的意象有了更加广阔的所指和更深层次的拓展,张爱玲创作的花意象是对古代花意象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解析这个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的题旨及人物的心理和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上海“弧岛”时期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小说讲究语言和技巧,从她的字中,你可以触摸到颜色、气味、声音,乃至人的肮脏与夫奈。“意象”是她惯用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意象世界使她的小说具有了多义性,也充满了艺术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的基本意象是抬头看“月亮”和低头照“镜子”,她充分运用了意象的多义性特征,把“月亮”、“镜子”等常用意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她小说意象的繁复和丰富这一基本特征,从月亮和镜子这两个意象来看,二珠联壁合几乎在她所有作品中反复运用,交替出现。张爱玲常常有意把人物放在月光的映照下或镜子面前,间接但更为深入的照出人物的原形和精魂来。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第一次把张爱玲请进了文学史,并予以了高度评价:“张爱玲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张爱玲以其文学、绘画、音乐、历史等多方面的才华,进行了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上海是现代小说中最为常见的空间场域,“上海书写”则是构成现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书写上海的众多作家中,张爱玲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张爱玲出生、成长于上海,对海派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并用文学创作丰富和发展了海派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意象有着不同的呈现,包括作为现代都市的上海意象、作为殖民地的上海意象、作为传统城市的上海意象。张爱玲小说中的海派文化既有多元融合的文化格局、细腻精致的生活态度,也有苍凉颓废的精神世界,而海派小说、生平经历以及沦陷区政治环境则是张爱玲小说上海意象与海派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小说的艺术魅力和“张爱玲式”风格总是引起一次次的轰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带给读者说不尽的感慨和思索,而今随着遗稿《小团圆》的面世,新一轮的“张爱玲热”也相伴出现。同时纵观《小团圆》,不难发现它与前期作品存在着一些差异。今即从文字、意象和人生观察透彻方面人手,以《倾城之恋》、《金锁记》和《小团圆》为代表,初略地探讨半个世纪以来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变化和“花开花落”。  相似文献   

12.
试论张爱玲小说对《红楼梦》月亮意向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于营造意象的曹雪芹和张爱玲,在小说中给予传统意象——月亮以深切关注。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一方面承袭了《红楼梦》的悲凄的美学意蕴,为小说铺上一层苍凉的生命底色;另一方面.在写法上又表现出对《红楼梦》的继承和发展,她将自己那带有浓重的现代色彩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熔铸到月亮之中.使月亮意象呈现出鲜明的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3.
时间意识与张爱玲小说艺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重探讨张爱玲小说中时间意识形成的心理动因及表现, 以及由此呈现出的小说艺术风貌。文章认为, 时间焦虑背后的心理动因是身份焦虑, 其外在表现是作品中呈现的两类时间形式: 现实时间与心理时间, 张爱玲的时间策略是以心理时间操纵现实时间,在“过去”的时间场上找寻一片澄明之境。“意象化空间”是她为缓解时间焦虑而采用的核心美学技巧。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分散性研究较多,但张爱玲受传统文学的影响与创作中应用的研究却成果了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以“笔法”为切入点,将张爱玲研究与《红楼梦》研究相结合,分析“红楼笔法”对张爱玲小说语言、叙事方式与意境营造的影响及应用。具体而言,张爱玲模仿、套用、描摹《红楼梦》的语言表达,借鉴其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赋予文章含蓄蕴藉、韵味深远的美感。在叙事层面,借鉴《红楼梦》的多元叙事视角与封闭的叙事结构,结合“镜子”“月亮”等意象营造出苍凉诗境,极大地扩展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小说注重意象营造,并且在营造意象时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绘画手法和西方现代电影时空转换(即蒙太奇)手法相结合。这种别具匠心的意象营造,增强了小说表现力和感染力,构成其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电影作为现代都市化新的构成,它改变着人们体认现实生活和其它学艺术的方式。张爱玲的视觉感受力、电影修养综合她对语言字的敏感,形成小说中电影手法。具体表现为多种镜头运用、蒙太奇手法、可视意象和小说叙事方式的电影化位移。张爱玲创造了电影艺术影响之下成熟的现代小说范型。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与王安忆小说的人物塑造循着“新传奇”与“好神话”的不同艺术路径,承续着上海女性的故事,都具有传奇与神话的丰富的想象力及艺术表现的细腻,擅长用意象表现人物的心理。张爱玲的“新传奇”塑造出带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没落封建社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留下了经典的艺术形象;王安忆的“好神话”塑造出类型化色彩的人物,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善于将各种自然意象、社会意象融入到小说标题中,赋予这些意象独特的主观感受,表现自己对生命意义的体悟。张爱玲小说标题的意象,高度凝练,隽永深刻,具有哲理性、象征性、求解性、多义性,以及现代主义的荒诞性。意象的成功运用为张爱玲小说悲剧性主题的表达提供了物质基础,奠定了苍凉黯淡的基调。  相似文献   

20.
冷眼冷笔、冷嘲冷讽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点。张爱玲小说辛辣地讽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旧上海冷漠虚伪的家庭人际关系,讽刺了人的种种愚昧、虚荣、冷漠和自私。也讽刺了其他种种可笑的事物。鲁迅的讽刺艺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讽刺艺术属于“有我之境”的讽刺艺术,而张爱玲小说的讽刺艺术是“无我之境”的冷眼旁观、冷言冷语,然而,在冷静的剖析与无情的讽刺背后隐藏的却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张爱玲对芸芸众生有着一副菩萨般慈悲的心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