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还可以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然后分析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巍 《学周刊C版》2020,(11):17-18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还可以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然后分析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职工教育》2014,(14):34-36
面对社会需求和企业选择,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职业学校如何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展开创新,这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者重点研究和解决的理论及现实课题。笔者认为,要坚持把学生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来抓,深入分析当代职校学生的现状,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师生的头脑,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点的坚持开展"建设和谐型校园"、"构建学习型校园"、"融入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教育"、"切实加强校园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网络教育"等活动,深入探索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化教育的进步,推动英语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促使了网络教学模式的启动,其中电子邮件对英语教学中的写作部分起了很大辅助作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早已成为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我国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了电子邮件对于当今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赋予中学德育工作更深刻的责任和使命。学校立足自身实际,回应时代发展,提出了"具有君子品格的现代公民"育人目标。通过品读经典,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师生理解和诠释新时代"君子品格"内涵要求;整合开发系列化校本德育活动课程,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学生实践创新,涵养"仁、礼、忠、信、智、勇"之优秀品质,演绎精彩校园生活,实现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职业学校的英语听力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听力技能训练,创造听说机会,适当降低难度,并进行必要的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7.
<正>民国教科书从儿童熟悉的事物出发,摒弃空洞说教,注重趣味性与渗透性,背后则处处能看到"教化"的影子,在小学阶段便树立中国传统仁、义、礼、智、信价值观,为将来立身处世奠定基础。新时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借鉴民国教科书的教育理念、原则和方法,让传统文化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儿童立场,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8.
陆风 《江苏高教》2015,(1):121-123
文章从"发展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完善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三方面阐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机制、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途径以及非课程等方面出发,试图构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层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9.
"仁"是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仁"字在孔子以前已然产生,但被孔子赋予新的内涵,引仁入礼,实质上等同于孔子重新创造了一个哲学语词。孔子对"仁学"观念的创造迅速在当时的智识界流行开来,《左传》《国语》、诸子百家、郭店楚简中大量出现"仁"字,并具有孔子"仁说"提出之前不具有的意涵,应当将它们看作是对孔子"仁说"的继承与应用。"仁"的观念在当时智识界有着广泛的讨论,形成一种"谈仁""论仁"和以"仁"进行道德评判的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10.
<正>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地处姑苏古城与现代工业园区接合之域。学校发展既汲取历史古城千年文化的古朴典雅,也兼具现代文化的时尚精致。全校共有33个班级,在校师生近1600人;有1名江苏省特级教师,3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40多名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校秉承"仁人合和"的办学理念。所谓"仁",是以儒家文化教育为主线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指关注生命、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合"指融合东西方多元文化,开展合作学  相似文献   

11.
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产业文化作为关注点,作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职业学校是承担职业教育任务的主力军。职业教育则是以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而一线技术人才又是企业员工中的大多数,职业学校在如何传承区域工业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文化逐渐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培养企业技术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变化趋势,通过加强企业文化教育,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企业也应意识到校园企业文化教育将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而当下,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投入,正争相打教育,更应抓住契机,承担起具有区域特色工业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相似文献   

12.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在孔子对"仁"的多重规定中逐步丰富开显。孔子认为"仁"是人的存在本质。就仁与礼的关系言,仁是质朴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部表现;就仁与孝、忠恕的关系言,孝、忠恕都是以仁心待人,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仁"、"礼"思想有丰富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仁",提出"仁是什么","如何实现仁","仁与人格养成有什么关系",以"仁礼"的相互制约,相辅相成阐明仁与礼之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孔子的"仁礼"思想,引起对于当代教师修养功夫的思考——教师修养不仅要"仁者爱人"——以忠恕为主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乐于奉献,推己及人;教师修养过程中要注意"仁"与人格培养的关系,还要"以礼节制",为教师修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仁学思想始创于孔子,并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更是把"仁"抬高到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朱熹在吸纳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他认为"仁"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中间环节,并且在这过程中儒家之"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仁、礼关系层面,朱熹指出"仁"包"仁义礼智"四德,且"仁"在其中处于统领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仁、礼非是二物"、"仁礼合一"的结论。另外,朱熹秉持着早期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认为"己"即是"私欲",而"礼"为"公理",要"克己"才能"复礼",且二者是同一工夫,不能割裂,"克己复礼"之后便能"为仁"。  相似文献   

15.
"安"是孔子对于仁的一种重要态度,一指"安守仁道",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做到久处约、常处乐;二指儒家安其仁而无适不然、从心所欲的境界,这体现出儒家高度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境界。孔子"安于仁"的思想内含着仁与天命、仁与礼的关系的合理解决。新儒家学者从直觉主义出发,多以"不安"来指点仁,最终目的却是求得"安于仁"。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理念是"助人自助"、"平等与尊重"、"接纳原则"。引入这些理念对职业院校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廉政文化、廉洁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引入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对职业院校廉政文化教育与社会工作有机融合、有效整合,是对职业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廉政文化、廉洁文化教育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经过系统的考察,认为《左传》和《国语》中的"仁"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左传》和《国语》已经开始了在"全德"的意义上使用"仁"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仁"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孔子沿着《左传》和《国语》探索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对"仁"进行了关键性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仁"之"全德"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相似文献   

18.
福斯特"职业学校谬误论"引发了教育理论界关于"职业学校存在合理性"的追问。职业学校诞生、存在与遭遇质疑的历史进程中,跨界属性、匠器法则、默会向度引发了学校形式职业教育的内在困境。基于"教育性"原则与"效率"诉求",做当为之事、做可为之事"应成为职业学校回应质疑与应对变革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9.
孙子“仁”的思想与战争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梅 《滨州学院学报》2007,23(5):117-120
"仁"的思想是构建孙子军事理论的指导思想之一。孙子虽然较少直接论述"仁",但他阐述的"慎战"思想、"全胜"思想和"战后修功"思想却集中体现了"仁"。孙子"仁"的思想与战争法的基本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研究孙子"仁"的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战争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许多人都认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没有升学压力.置身于这一领域已有十二三个年头,认识"火车头生"让我感到职业学校的老师很"苦";看清学生的"底线"让我感到职业学校的老师很"酸";发现学生的"亮点"让我感到职业学校的老师很"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