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的科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在遥远的宇宙中发现了67个重力透镜星系。重力透镜最早是由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发现的,它指的是在重力的作用下光线会发生扭曲,从而产生  相似文献   

2.
科技简讯     
超低温环境促进物质化学反应日本山梨大学的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环境温度越低.越能促进物质化学反应的进行,这一现象的发现使科学家认识到,在超低温条件下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的原广活动变得迟钝,反而能促进比学反应的发生。科学家的这一发现是与常识截然相反的新现象,通常是物质在高温条件下,才能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负责该项研究工作的山梨大学教授平同贤三曾研究了在零下263℃(绝对温度10K左右)以下的极低温度环境下的深空中气体和尘埃所发牛的化学反应。地发现,由于受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影响,物质在进行…  相似文献   

3.
虽然肉眼无法看见,但当分子和分子碰撞时,也会像光波一样发生干涉现象……在不久前的实验中,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4.
已有研究表明,人才向美国集聚是人才迁移的一个普遍趋势。然而,科技精英人才的迁移是否也呈现美国集聚现象还有待分析。本文通过对汤姆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中的2430名高被引科学家的简历信息进行分析发现,科技精英人才向美国迁移并形成集聚的趋势主要发生在其教育阶段以及职业生涯的早期,随后这种趋势逐渐减弱;一些亚太国家在与美国的人才竞争中,没有出现人才持续流失到美国的现象,反而从人才迁出国转变为人才接收国;而经济因素以及与经济相关的国家政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学术界享有极高权威的《科学》(Science)期刊 ,在本年度十二月十九日出刊的这一期内容中 ,将“暗能量”的相关发现列为“本年度的突破”。整个宇宙有 73%的组成部分既不是物质、亦非放射线 ,而是这种称为“暗能量”的斥力 (即相反的重力 )。科学家在一九九八年就首度观察到这个现象 ,发现宇宙间存在这种不知名的作用力。宇宙还有2 3%是由“暗物质”组成 ,没有人知道这种无法探测的物质究竟是什么。透过望远镜 ,可以探测到宇宙有大约二千亿个银河 ,每个银河都有大约二千亿个恒星 ,但这些加起来也才仅占整个宇宙的 4 %。现在 ,透过对太…  相似文献   

6.
高中物理课本第二册(必修)190页中,介绍了光的全反射现象的演示实验.该实验是利用半圆形玻璃砖来演示的,从表面上看很容易演示成功,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不易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而折射光线更难发现,其原因是在玻璃和空气中都不易观察到光线的传播路径.因而,就看不到:当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随入射角逐渐增大,折射光线离法线越来越远,而且越来越弱,反射光线起来越强的现象.为此,我对本实验作了改进.  相似文献   

7.
常丽君 《成才之路》2011,(13):93-I0022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国际合作组的科学家,首次观察到了新型反物质反氦-4,这是迄今科学家观察到的最重反物质。高能对撞能形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这种炽热、稠密的物质包含数量大致相当的夸克和反夸克粒子。夸克胶  相似文献   

8.
你知道黑洞吗天文学家通过长期观测发现,在宇宙中有一些引力非常大却又看不到任何天体的区域,这种奇异天文现象的主要特征是:1.这个区域有很强的磁场和引力,不断吞噬大量的星际物质.一些物质在它周围运行,轨迹会发生变化,形成圆形的气体尘埃环;2.它有很大的能量,可以发出极强的各类射电辐射;3.由于它极大的引力作用,光线在它附近也会发生弯曲变化。的确,通过观测到的大量间接征兆可以证实它的存在,却无论如何没能直接看到它,于是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它是一种恒星塌缩后质量、密度很大的暗天体,1969年美国物理学家惠勒给它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的衣服前襟,大多分为左右两边,依靠扣子和扣眼连成整体。如果合成化学物质能像系扣子一样简单易行,那新物质的合成效率将大大提高。美国科学家卡尔·巴里·沙普利斯和丹麦科学家摩顿·梅尔达尔就发现了如同系扣子的化学合成方法,沙普利斯称这种方法为“点击化学”;美国女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西将这种方法推广到生物体内生理活动的化学研究中。他们3人因在点击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共同获得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教学》2001,26(12):33-33
[基因新发现 ]美国发现一种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基因据 2 0 0 1年 6月 1日《参考消息》报道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称作COMT的基因 ,它的变异会导致记忆不完善 ,并会增加患精神分裂症的危险 ,原因是该基因的变异使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活动减少。日本科学家发现防止脑细胞死亡的基因据新华网 2 0 0 1年 5月 2 3日消息 ,日本庆应大学医学系教授西本征央率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能制造防止脑细胞死亡的物质的基因。研究人员利用早老年痴呆症患者大脑中仍然存活的脑后头叶细胞进行了研究 ,从而寻找到了这种基因。科学家认为 ,这种基因的发现 ,…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教学》2005,(11):56-56
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一种在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生物,这种生物生活在海平面以下1英里(约1700米)的地方,捕捉来自海底热液喷目的微弱光线。  相似文献   

12.
漫谈电池     
电池的研究是很偶然的。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个名叫路易吉·伽伏尼的意大利物理学家正在解剖青娃。他用一只黄铜钩钩住蛙腿的肌肉时,无意中钩子碰到了铁栅栏,他发现蛙腿在颤动。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伽伏尼假设存在某种“动物电”,这种“动物电”只有在活着的组织中出现。不过,这个假设后来证明是错误的。后来一位叫亚历山德罗·伏打的意大利科学家提出疑问,他认为伽伏尼观察到的电作用其实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一个过程。伏打确信两种不同的金属(铁栅栏和铜钩与蛙腿肌肉中的盐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3.
人们都知道,物质有三种聚集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然而,上个世纪,一些科学家在实验中却发现了与物质这三态不同的第四种状态。 1835年,物理学家法拉第在低压放电管中观察到了气体的辉光放电现象;1879年,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在研究了放电管中“电离气体”的性质后,认为物质还存在着第四态。1927年朗格缪尔在研究水银蒸气的电离状态时,给这种电离状态下的气体正式命名为“等离子体”(虽然由大量带电离子、电子和中性粒子所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教学》2004,29(4):62-63
[诺贝尔奖] 两美英科学家分享2003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综合《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2003年10月8日消息,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于当地时间10月6日决定,把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c.Lauterbur)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rsfield),以表彰他们在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早在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菲利克斯·布劳克和斯坦福大学的爱德华·普塞尔就发现了物质的核磁共振现象,并于1952年因此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但随后许多年间,这种物理现象主要被用来研究物质的化学结构,而劳特伯尔和曼斯菲尔德这两位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则把它用于医疗成像,并使得神经科学、生理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发生了巨大变革。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  相似文献   

15.
美国科学家表示,他们研制成费米子凝聚态的物质,它属于“第六态”物质.这种新物质可能导致产生下一代超导体,并用于发电和制造磁悬浮列车等.人们过去已知的物质五种形态分别是气态、固态、液态、等离子态和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态.研究工作的带头人是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与科罗拉多大学合作实验室工作的物理学家金秀兰.金秀兰介绍说,这种第六态物质与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有关.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由成千上万个具有单一量子态的超冷粒子的集合,其行为像一个大超级原子.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由玻色子构成.金秀兰研究小组所制成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史上,很少有科学家像巴斯德那样不仅在理论上作出了多学科的重大贡献,而且应用到众多领域,立即产生巨大的效益:他发现光学同分异构现象,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然发生说,证明腐败物质中的微生物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理论;  相似文献   

17.
时事参考     
张艺谋当选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我国开放最早的北京动物园建园100周年;美国科学家最近在一种鸟类身上发现了这种“性格影响命运”的现象;美欧科学家研究发现引发人类肥胖的基因变异;俄罗斯新型导弹号称20年内天下无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期页美国研制出新型超导集成电路145美国科学家成功地把光速降为零247日本发现在强磁场下呈超导状态的物质545日本科学家观测到“光泳”现象728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纳米激光器问世748量子信息学应用研究的三大热点825玻璃内部制成衍射光栅945光速并非恒定946日英激光核聚变研究获新进展946美改进自由电子激光器946贝尔实验室用富勒烯制成零下156度超导体948美德科学家分享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46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评述1110日核聚变装置等离子体…  相似文献   

19.
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用液氦冷却水银,当温度下降到4.2 K 时发现水银的电阻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1933年,迈斯纳和奥克森菲尔德两位科学家发现,如果把超导体放在磁场中冷却,则在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磁感应线将从超导体中排出,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现象称为抗  相似文献   

20.
鸣沙的秘密     
王艳红 《高中生》2008,(16):58-58
在中国、智利及美国等地的一些沙漠中,都有会发出奇妙声响的沙丘。当人们沿着鸣沙丘下滑时,沙丘会发出巨大的声响。这种鸣沙现象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一直没有公认的解释。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鸣沙现象可能与沙丘内部结构有关,特定的结构可以起到声音放大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