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大山人论     
范曾 《中国文化》2006,(2):1-10
為了談八大山人,引出一段明初的故事。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孫建文接位。建文皇帝為懿文太子之二子,為人穎慧好學,事親孝,待人厚,然則,這都不足以繼朱元璋這樣的大皇帝之盛業。而寬厚往往與遲疑猶豫、孱弱無能相比鄰,則其皇叔們的野心於是膨脹。首先是兵強馬壯、才略過人的燕王朱棣,其次當數厲兵秣馬的寧藩朱權。起事的首先是朱棣,他拉攏的第一個目標是既能武又善文的朱權。建文皇帝已有所覺察,乃  相似文献   

2.
张群 《寻根》2002,(6):43-45
1402年,明首都应天(今南京)城内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冤杀事件。这一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夺了侄子建帝朱允炆的皇位。朱棣命令建帝遗臣方孝孺草拟即位诏书时,遭到了拒绝和痛骂。朱棣恼羞成怒,下令灭方氏九族。为泄私恨,又将方孝孺的朋友、门生另凑成一族磔于市。圣旨颁布之后7天方行刑完毕,共杀戮873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株连之最。方孝孺老家浙江宁海溪上方村被生生从地球上抹去!  相似文献   

3.
潘忠泉 《寻根》2006,(3):87-89
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是常有的事,但无论如何兴亡隆替,有关前代的历史记载却并不断绝,且常有因革之朝为前代修史,即便是天人共弃的无道暴君,也只是革其命但不革其位号,于是有位号则有纪年,有政令则有实录,自春秋以来一直如此,自古及今,从未间断.惟有明代的建文朝是一例外.它存在四年,但在明成祖朱棣“靖难”胜利之后即被革除,使其从历史记载中生生消失,使建文朝很多问题至今没有定论,形成诸多遗案.数百年来,众说纷纭,屡屡成为史学家们的热门话题.那么,建文朝是如何被革除的呢?  相似文献   

4.
"阿克"即为彝语打歌之意.打歌,俗称踏歌,是彝族最古老的舞蹈之一.相传,踏歌兴于部落时期,可谓源远流长.据<蒙化府志稿>载:"婚丧宴客,恒以笙箫杂男女踏歌,时悬一足,作商羊舞.其一人居中吹笙,以二人吹箫合之,男女百人围绕唱土曲,其腔拍节皆视笙箫起止."南诏铁柱前的对联,"芦笙赛祖,毡帽踏歌"以及壁画,就生动地记述了踏歌的真实场面.  相似文献   

5.
马光宇 《大理文化》2012,(12):102-111
"靖难之役"后,建文皇帝踪迹何在?历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难成定论。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建文皇帝到了云南,很多地方都有相关的地名、诗词、楹联为证,比如武定狮子山,比如大理无为寺,比如洱源县的"眠龙洞"、"潜龙庵"、"标楞寺"等地,均与建文皇帝有关。历史是否如此,还是后人附会?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地寻找和探考。本刊编发本地作者马光宇先生撰写的此篇文章,乃一家之言。是耶、非耶?盼读者诸君赐教。  相似文献   

6.
"行"与"学文"     
<论语·学而>:"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后世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德行",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行"在"学"先.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相似文献   

7.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蒙以养正,圣功也.'""蒙以养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理念,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张载对此十分重视,他的"蒙以养正"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积极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用心领悟.  相似文献   

8.
正数月前,法国电视剧《特工科恩》(The Spy)的热播将伊利·科恩(Eli Cohen,1924—1965)这位历史人物重新带回到人们的视线。作为以色列的王牌特工,伊利·科恩被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奉为"无可匹敌的情报专家",享有"西方佐尔格"的美誉。科恩被以色列人尊为"国家英雄",在以色列网站评选的"最伟大的100位以色列人"中,他位列第26位,只与爱因斯坦相差四位。科恩的人生堪称一部谍战大片,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古代中国非华夏群体中的一员,僚人与这一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一样遭受偏见,这种偏见较为明显地体现在了史籍之中。在史家对僚人的概述中,僚人总是被贴上善于反叛与作乱的标签,即所谓"尤难宾服""最难以道招怀"。这一标签是如何被加之于僚人之身的?僚人是否应当背负这一标签呢?以下,笔者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説"嗜欲" 本文首先嘗試分析明清之際士人有關"嗜欲"的一些言説. 我注意到,不止一個論者對博弈這種近人看來决無"不良"的嗜好懷有警惕.本文所論的時期,張履祥(1611-1674)批評嚴穎生的每到一地"輒以圍碁留止數日",説其害有三,其一即"耽物喪志",另兩害則爲"廢時(隳)業"與"比之匪人"①.博弈而"比之匪人"最難以避免--你并非總有可能慎選對手.劉宗周門下,陳確(1604-1677)本饒才藝,却因了儕輩的勸戒"遂爾輟弈,并與弈類者亦罔勿禁绝"②.據許三禮<海寧縣志理學傳>,陳確"自奉教蕺山,一切陶寫性情之技,視爲害道而屏绝"(<陳確集>,首卷,頁1).  相似文献   

11.
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吉隆坡,途经一座叫马六甲的小城,这不仅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市,也是马来西亚和中国最有渊源的城市:郑和七下西洋,便有5次过访此城,更别说明成祖朱棣将汉丽宝公主下嫁马六甲苏丹啦。  相似文献   

12.
"信"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道德规范,也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道德实践,"信"已成为人与人相安共处、互爱互助的基础,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生活和意识里.三国时期,三足鼎立,国与国之"信"分别从吴蜀、魏吴和魏、蜀的联盟或斗争关系中等到体现,而且国与国之间的"信"实践程度是随着国家的实力和利益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都没有脱离<周易>的影响.研究<周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及其生长于其中的美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中国美学最基元的"阴阳"絪缊、"生化"构成思想更是秉承于<周易>.可以说,"阴阳"的絪缊、激荡、生化、构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影响及中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中,处处体现着"阴阳"、"生化"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正《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备受赞赏。王国维称赞道:"《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人间词话》)同时这首诗又具有着"飘渺"之风,清人牛运震称道:"国风之中第一篇飘渺文字。极缠绵极惝恍,纯是情不是景,纯是窃远不是悲壮。感慨情深在悲秋怀人之外,可思不可言。"正是因为这首诗的独特,古往今来,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争议颇多。然而关于这首诗的所指,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很多学者都认为诗中之"伊人"是理解此诗的关键。但  相似文献   

15.
汉字字形蕴藏并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不仅仅是语言书写符号,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正如李大遂在《简明实用汉字学》"序"中说:"汉字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确,从某些汉字的造字结构上可以看出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痕迹,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烙印,如"女"部字.  相似文献   

16.
南诏大理国政权与佛教的关系所形成的政教体制形式,研究并著文发表的论文不多见,特别是深度探讨的论文更是寥寥无几.有的观点只是在一些出版刊物中顺便提及,但观点只注重表象,未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缺乏事实依据,实不能令人信服.诸如:"政教合一"论就让人质疑.何谓"政教合一"不得而知.罗庸曾说:"大理之初建国,盖政教不分."也许基于此点,成了后人的引言,有了"政教合一"之说.  相似文献   

17.
居住在云南大理州、怒江州一带的傈僳族人家,以热情远近闻名,尤其是他们盛情款待朋友的"手抓饭",最令人称道.最近有幸到傈僳人家做了一次客,其气氛和场面,真是名不虚传,让我大开眼界,可谓此生难忘.  相似文献   

18.
俗谚有:十月一,送寒衣.说的就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人们为逝去的先人送去在冥间御寒的衣服、鞋帽等物品,使他们在冥间不至于受寒挨冻,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之情.送寒衣风俗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在怀念先人的节日里,送寒衣无疑是最伤感、最富人情味的节日,是与清明、中元并列的中国古代三大"鬼节"之一.  相似文献   

19.
晏殊有一首《寓意》诗:"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晏殊本人对"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两句颇为自得,曾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的确,此句以神取景,景中有情,可谓千古名句.然而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陈敬容诗歌最独特之处,是她对人与自然关系方面长久的关注与思考.从出走故乡和追求文明的人生经历中产生的"自我"与自然的分裂,构成了她早期诗歌最内在而紧张的冲突.而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则以生命的直觉体验,清醒地表达了对都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忧思,在诗歌中发出生态预警信号.她的诗歌,本质地体现着她渴望回归自然,与自然同一和谐的愿望.而她长久的艺术坚守和乐观的人生信念,也来自于"死而复生"的自然规律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