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是遭受批评最多的大众传媒。英国《泰晤士报》曾有文章抨击道:“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认为腐蚀人们的鸦片是电视而不是宗教。”《中国电视报》上有人撰文:《远离电视》……为什么电视会让人恨它到如此地步?这一切都来自于电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它虽然连结了世界,将地球缩小为一个“村”,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日益减少,甚至成为拆散家庭的分离器;它给了人类信息,却没有给人类以信息结构,使人们乐于接受而疏于思考;它的高投入使它为金钱而迎合一般受众文化品味而制作低劣产品…  相似文献   

2.
改变“三少”、“四无”的批评现状吴迪(北京电影学院)媒介批评也就是大众传媒批评,它包括一切媒体,电视是最重要也最薄弱的一项。那么干脆就叫电视批评不好吗?可以,但是我想最好还是和大众传媒挂上钩,为什么?因为非如此不足以看清楚电视的基本属性。国内的现状可...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以其声画 合一、快捷、真实、现场感 强,受到广大观众的青 睐。与传统的报纸新闻相 比,电视新闻的确有自己 的巨大优势。但是,它容 易受到时空制约,在报道 深度的开掘上往往不如 报纸新闻,再加上电视新 闻是“滚动的”,如果制作 不好,很难给受众留下深 刻印象。也正因为如此, 学术界有人认为:电视新 闻是浅薄的新闻。如何克 服电视新闻的劣势,提高 电视新闻的质量,这是摆 在电视新闻记者面前的 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从多年从事电 视新闻采制工作的实践 中深深地感到,要提高电 视新闻的质量,目前最为 重要的是解决好“快…  相似文献   

4.
黎霜 《新闻界》2002,(5):33-34
电视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必须选择和确定一个好的批评对象,即是说,选题要好。好的选题一开始就赋予了电视批评成功的基础,一旦选题错了,“那你所展开的批评就意义不大,或者根本没有意义,也就谈不上批评所产生的社会效益”(1)。那么,什么样的选题才是好的选题呢?就电视批评的研究范围来说,大到整个电视文化,“包括了人类电视现象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社会积淀”(2);小到各种具体的电视节目以及同节目相关的电视文化现象、电视文化思潮。电视批评的对象无论大小,都脱离不了电视文化的圈子。而电视批评本身就是一种文…  相似文献   

5.
声音     
《视听界》2009,(6):I0001-I0001
电视节目品质的下滑,关键在背后还有更强大的支配性力量。自由是智慧的土壤。没有自由,一切文化都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电视文化自不例外。如果支配性权力视智慧为敌手,电视文化必然走向弱智。——《南方都市报》刊文讨论,弱智是不是电视文化的宿命。  相似文献   

6.
周毅 《声屏世界》2001,(11):9-11
“文艺需要批评才能发展,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结论。当湖南电视文艺迎来一片辉煌的时候,留给文艺批评界的却是一个寂寞和无奈”。这是湖南电视文艺界…位有识之士分析了新世纪湖南电视文艺的文化姿态之后发自肺腑的一声叹息。对此,笔者亦有同感。电视文艺与电视事业与生俱来,共同发展。湖南电视文艺事业诞生三十多年来,在几千年湖湘文化的浇灌下,在几千万电视观众的呵护下,在湖南电视人的苦心经营下,湖南电视文艺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先后捧回“飞天奖”“星光奖”“金鹰奖”等全国性电视文艺奖百多项。  相似文献   

7.
电视传播中的低俗化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从学理层面上说,对低俗问题的批评在电视批评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践层面上,这种批评将作为对电视传播的监督和校正长期存在下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正像经典作家指出的那样,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批评低俗化,不能简单停留在道德批评和行政批评的一般意义上,而应当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追问低俗化现象背后具有终极意义的经济原因。因为,对于低俗化的批评,不管是侧重于伦理的追问还是学理的批评,只要看到了电视传播的现象背后的市场这支“无形的手”的作用,只要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道德愤怒和“纯粹理性批判”,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种批评触及到了要害和实质。一句话,对低俗化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笔者作为一个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经常听到不少同仁感叹:县级电视荧屏每天总放会议新闻充斥,不仅群众不愿看,领导也有意见,真叫人无所适从。无独有偶,一位在宣传部门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在2000年的“三讲”教育活动中,县委宣传部收集到的群众意见里,就有群众尖锐地批评县级电视台是“会议台”。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仅就如何防止和克服这种不良现象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和不成熟的看法。 会议新闻不能不报,又不能多报滥报,那么,如何解决好这时矛盾呢?笔者认为: 第一,必须从源头把关。需要报道的会议好说,…  相似文献   

9.
“工作着是美丽的”,这话是哲人诗性的灵光。如果你是新闻人,对工作的感受决不仅仅是美丽。不是喜欢,没人拣这份差事。苦,累,没白没黑,没有多少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年复一年的除夕。端起酒杯难以面对爱人的一脸疲惫。如果你视之为“饭碗”,值得尊重,因为没人不对饭碗怀审慎之心,但你不能叫做“新闻人”;喜欢这个差事,  相似文献   

10.
现代广告中的两性隐性修辞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梅 《视听界》2002,(5):77-77
修辞批评是一个系统地探讨和阐释修辞行为的过程:采用新修辞学的定义.修辞不再是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种修辞,即不是“修辞手法”意义上的“修辞”,而是界定在运用话语和象征来达到某种目的:这样一来.我们的研究对象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化现象:修辞批评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狭窄的、传统意义上的言语和演讲,而是一切化形式:它可以是各种大众传播形式,如电视、广告、公关;也可以是具体或抽象的化现象,如服装、建筑、习俗:  相似文献   

11.
“情报”改名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情报”改名论陈一阳(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近年来,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界,关于“情报”是否改名以及改什么名,议论纷纷。笔者认为,这一“情报”改名问题,值得重视。因为一个名词术语,如果作为一门学科一个关键性的概念,绝不是随便确定的,而是科学研究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正>小说要怎样去结构才能更具容量和可观性?这是在视觉文化时代文本叙事所要应对的挑战。因为视觉上的活色生香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语言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正如米兰·昆德拉曾言:“我不想预言小说未来的道路,对此,我一无所知;我只是想说,如果小说真的要消失,那不是因为自己用尽自己的力量,而是因为它处在一个不再是它自己的世界中。”尤其是面对儿童读者,这个挑战性更大。在笔者看来,王苗最新推出的这部以京剧伶人为主题的小说《国色天香》,是一场协调好梨园弟子同台献艺的盛会,它难能可贵地用巧妙的结构来呈现时代更迭与人生命运之间的阴差阳错,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传媒对电视传媒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说它是机遇,因为互联网为电视等传统传媒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因子,为电视传媒输入了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力;说它是挑战,因为电视传媒有许多技术上的局限。这些局限是致命的,如果它不能接受互联网的技术优势,被一网打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本文探讨的不是电视传媒与互连网谁胜谁  相似文献   

14.
从前段时间关于学校和幼儿园杀戮和多起自杀事件的报道,到近期的电视婚恋相亲节目,一股针对大众媒体的批评甚至整肃浪潮似乎在形成。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空前强大的媒体传播能力的确值得重视,它们的负效应应当努力避免,但是如果把社会多年积累的矛盾归咎于媒体,那是很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文化是什么?它与文化栏目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在我们讨论文化栏目之前,有必要先对电视文化做一些了解。1.关于电视文化:有文化与无文化。很多人曾对“电视文化”提出质疑,那么电视究竟有没有文化呢?《辞海》中对“文化”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从广义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电视具有传播信息、教授知识、普及教育、服务大众、娱乐百姓等功能,理所当然是有文化的。电视文化是以独特的电视符号系统来表示的物质形态和人们运用电视传播技术实现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社会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在大众传播理论的视野中,电视媒体要满足社会公众各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即公共利益和责任的诉求.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教授丹尼斯·麦奎尔认为,大众传媒“其目的首先应该服务公共利益,不是仅仅取悦于受众,而是通过满足广泛的传播要求,通过为增进社会福祉做出贡献来实现这一目标”.①但是目前,电视媒体的生存主要以市场逻辑为主导,电视媒体的公共责任越来越让位于商业利益.电视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它的营销方式主要还是依靠广告投放,营销方式的单一限制了电视媒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博弈.  相似文献   

17.
包括电视批评在内的中国当代电视理论和电视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语境中。这种复杂.集中地体现在中国电视的发展面临着四大悖论:文化产业与文化工业的碰撞和紧张、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碰撞和紧张、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碰撞和紧张、本土化与同质化的碰撞和紧张。有趣的是,这些悖论在当代的中国都是在一个时间维度上同时出现的。因此,电视批评理论的研究视角,也就有了相当广阔的社会背景,即“我们的文化建设是处在一种充满矛盾诉求的悖论式的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西部学术基地等主办的“首届中国电视批评高端论坛”去年12月9日在四川大学举行。论坛围绕电视批评科学化、现代化和电视批评学科建设等主题展开。电视批评是以具体的电视节目、电视理念、电视现象、电视媒介为对象的一种价值评判的研究活动。随着电视的诞生,也开始有了电视批评。我国已有大量的电视批评实践,并出版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电视批评专  相似文献   

19.
李华  李娅 《传媒观察》2003,(10):48-49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新闻都是一个严肃的东西。所以,当“聊新闻”在电视荧屏上出现后,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不过笔者认为,“聊新闻”现象的出现,给了“新闻”一个亲切的面孔,是可以提倡的。因为媒体作为信息的发布中心,只有新闻被受众接受,其传播的最终目的才达到。亲切的面孔无疑能使受众更加关注新闻。但需要注意的是,所谓“聊”,并不是说我们以平时“聊天”的心态来对待新闻,而是指处理新闻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湖南晚间新闻》就是“聊新闻”的一个典范。本文即以它为研究对象,探讨一下“聊新闻”节目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岳芃 《新闻知识》2005,(3):49-49
毋庸置疑,作为陕西主流媒体的陕西电视台业已成为本地区发展的载体与表征,传媒的特质注定了它必定扮演着社会守望的角色,而它自身的健全发展,也需要众人的守望。正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周月亮教授所说的那样:“电视是强势传媒,但如果缺乏强势的研究批评、评论,就等于没有人来维护电视这架快车,这是很危险的。”(《中华新闻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