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张寰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5):65-68,60
"修己安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论述孔子的"安人"思想,试图从孔子提出的具体行政措施——"安人"之文和这一措施所蕴涵的孔子的社会哲学及管理思想——"安人"之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孔子"安人"思想的施行所需的社会条件和对"上知"之人的依赖。  相似文献   

2.
"德"对孔子启发很大,他在"德"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仁",但是孔子所提出的"仁"并不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在《论语》中,孔子还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圣人"形象。在以往的孔子思想研究中很少涉及到圣和德,而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上。本文主要论述"德"对孔子思想的启示以及《论语》中仁和圣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孔子改造了古代宗教的外在礼仪形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荀子师法孔子,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并再次进行融合,最终使"礼"由"纳仁入礼"走向"援法入礼"。  相似文献   

4.
彭春芳 《教师》2011,(22):125-125
高中语文学习到《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教材)时,学生问及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那么他们的"仁"是否有不同呢?当然有不同,孔子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而孟子是"仁政"思想的提出者。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论语》中处处体现孔子的这种经济思想。孔子从"仁"的角度出发提出"藏富于民"的思想来告诫统治阶级富民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同时孔子也把"仁"的思想贯彻到经济思想的这一领域即"藏富于民"、"节用而爱人"等。通过这些简单而朴素的经济思想的背后解读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仁、义、礼、智、信"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梳理孔子思想的主体内容,发现其可以称得上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相对完整思想体系的伦理学家。要研究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涵,就必须首先着眼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因为其本身就蕴含了强烈的人本意味。"仁学"思想是孔子在继承以"周礼"为核心的旧传统的基础上,将道德规范进行整合后,进而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仁"、"礼"结合的思想结构。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仁"是朴素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在表征。着眼于当下,"仁"、"礼"两者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虽已有了新的定位,但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开创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伦理模式,是有巨大的规范和协调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仁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学的理论基石。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求得"我"与"他者"和谐一致。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8.
以孔子授业而非"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以《论语》传递的信息为依据,系统分析孔子授业同弟子入仕的关联,论定授业中有关政事的议论植根于君子之教。  相似文献   

9.
全面分析和透视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其核心理念可以归结为;"仁爱"。"仁爱"教育理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精华。继承孔子仁爱思想的合理精华,重新剖析"仁爱"思想的现实表现,努力实践"爱"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和提升当前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0.
善事父母谓之"孝",兄友弟恭谓之"悌"。孔子的"孝悌"思想,作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社会规范,具有深刻的内涵。同时,孔子在个人追求、家庭伦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均赋予了"孝悌"思想以深刻的价值诉求。"孝悌"思想的形成,不仅受孔子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的影响,而且深深扎根于浓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沃土中。虽然"孝悌"思想有些许糟粕之处,但它的精华之点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门道德的最高标准.纵观整部《论语》,仁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其内涵表现为在孝悌的基础上泛爱他人,具体来说体现在刚强、果断、诚实、聪慧、忠诚等一些优良品质.然而仁却要复归到礼上,礼以仁为基础,礼为仁的外在表现,仁礼合一,构成了孔子心目中完美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王先亮 《中国德育》2007,2(9):57-62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在孔子对“仁”的多重规定中逐步丰富开显。在孔子看来,“仁”不仅是德性,更是价值目标,以此为出发点,他指出了一条以“当仁不让”“修身达仁”“即礼求仁…‘杀身成仁“为主要内容的层层演进的实践路向,并树立了一系列的仁人典范,形成了一个充足完备的仁学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3.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4.
"仁"与"众善"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以"一以贯之"评价自己的学说,何晏在<论语集解>中也作了进一步阐释,客观上指出了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与其繁富学问的联系:以"仁"为核心建构起伦理学、天命观、人才观等众多内容,它们依"仁"而立,为"仁"而成,在"仁"的统摄下形成了一个包含多元因素、多种内容层次的思想体系,共同为平定乱世、重建社会秩序而服务.孔子和何晏的阐释有助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之方”的诠释,杨普罗先生以“立如立人、达如达人”的观点指出了杨伯峻先生诠释中存在的问题。杨普罗先生对“仁之方”的解释是独特的,然而他的解释并不符合孔子“为仁由己”的仁学基本精神;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在表述上虽然易于让人产生误解,但却为理解孔子仁学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指自己要想立、要想达,同时也使别人能够立、能够达。“仁之方”为人的“立”与“达”确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己与人的“共立”“共达”。  相似文献   

16.
孔子十分重视乐教,且往往礼乐并举,视礼乐为一完整的文化生命。主张藉礼乐之教化而挺立道德人格的自我,并且以礼乐教化为其为政理想的手段。乐以治心而成德;乐以通出而友人;乐以致俭而厚德;乐以政教而化俗。在其“仁学”体系中,孔子乐教具有“内圣外王”的指向。  相似文献   

17.
孔子思想要在“仁学”.“仁”是人化的特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所在.仁的内涵一方面包括爱人、爱亲,以及精神、气质等人的内化情志;另一方面又包括融情于礼的外化德范.“仁”是儒家高悬的人道理想和境界,但“仁”自身并不能自成体系.“仁且智”既是孔子仁学体系的终成,亦是儒者修身进学的旨归.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安庆市中小戏曲的现状调查,深入认识其传承困境,进而对影响其创新发展的原因与对策提出针对性建议.这对安庆市独具特色并极具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中小戏种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将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借鉴西方现代解释学的基本方法,回到经典文本,弘发孔子以“仁学”为核心的心性思想的现代价值。从对《论语》的解读看,其心性思想的现代内涵主要包括:倡导道德自律,注重推己及人;“仁为己任”,强调责任意识的人格追求;以“好学”、“善道”为重要内容的实践理性;仁是情理,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仁”还是一种人生修养的方法和人生修行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