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珍珍 《新闻世界》2012,(7):151-152
"网络暴民"是大众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随着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地位的上升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成为主要的受众群体,他们努力争取受众权利以及自我赋权。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因网民群体的特质,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暴民"现象的产生。"网络暴民"存在双面人格,一是纯粹意义上的网络暴民;二是社会行为的监督者与卫道士。在"网络暴民"的监管问题上,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受众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网络红人掀起了一场"丑角"风暴,网民的从众心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具体的"小月月"事件的呈现,深入探讨网民从众心理的表现、成因,并为规范和引导网络从众行为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网络媒体在为网民带来丰富的应用服务的同时,也使网民零散地分布在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表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的特征。而广告活动要想顺利地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则必须对"碎片化"的目标受众加以整合。基于此,文章在系统总结网民群体"碎片化"特征的基础上,从传播技术、传播方法、传播内容与传播模式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广告活动的整合策略,由此为当前的网络广告营销活动提供必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拉扎斯菲尔德最早提出"意见领袖"这一概念,网络兴起之后,研究者将这一概念应用到网络中来,网络"意见领袖"为受众设置议程,引导舆论的走向。然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一批在面对特定社会事件时跟风起哄甚至攻击谩骂的网民群体被关注,有学者将他们称之为"哄客"。从网络"意见领袖"到网络"意见哄客",舆论焦点选择的天枰开始出现倾斜,负面效应被不断放大,呈现出一种"沉默的螺旋"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网络剧的传播优势、媒介依赖的表现特征、媒介依赖的产生机制分析网络剧背后的网民对于媒介依赖问题,与电视时代"容器人"说法的担忧有一定共性。因此,引导受众健康、合理面对和应用网络媒介,提升媒介素养,构建理性的传播生态成为关注的焦点和议题。  相似文献   

6.
"土味"一词大概从2017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最开始的含义是"俗气的"、"不时髦的",经过两年的演变后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符号,所包含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盛行于网络的"土味"视频及其衍生物,通常带给人廉价、简单、过时甚至低级的感官体验,而"土味"却带着这些与现代流行文化格格不入的标签一路势如破竹,席卷了整个网络。"土味"盛行的背后,体现的是新一代受众心理和需求的改变。"土味"视频不只是看起来那样的粗制滥造的草根短视频,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网络亚文化,这不只是一小撮网民无聊的狂欢,也不只是乡镇青年的低级趣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从城乡对立的二元世界的夹缝里生长出来的独特文化现象,也体现着当代网民对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的反抗。  相似文献   

7.
林美琴 《新闻前哨》2010,(12):55-57
QQ(腾讯)“今日要闻”栏目,通过与在线游戏和在线社交的绑定,自动跳出,呈现在网民面前,给网民带来惊讶。它的栏目设置精练,首页以标题与图片的形式展现,拟制标题动作化。吸引受众点击了解其内容;新闻、经济等十个栏目的设计各具特色,受众目标明确、定位具体;版面设计注重信息传播规律、视觉规律,表现出娱乐功能和适宜浅阅读的风格;同时,传达出栏目送信息上门的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8.
科比·布莱恩特作为最受中国球迷追捧的NBA巨星,他在中国所引起的讨论和争议让无数球迷为之疯狂,这源于科比身上的多面性以及广大球迷对待他态度的极端性。本文从受众的角度,阐述"科比现象"的成因及影响,浅谈关于"科比现象"中受众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9.
张宗浩 《新闻传播》2012,(9):101-102
近年来,一批以黑土地为背景,以农民为题材的东北电视剧在荧屏上屡创佳绩,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小品成为了每年春晚全国观众最为期待的盛宴之一,同时东北风格浓郁的"二人转"也风生水起。电视荧屏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风",形成了令人瞩目的"东北文化现象"。本文在梳理荧屏"东北风"的概念、内涵衍化及其表现的前提下,从受众心理分析的角度入手,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着力对"东北风"火爆电视荧屏这一现象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科学把握受众心理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信息的传播和接受途径更加多样化、便利化,受众的角色及其话语权也开始发生转变;受众通过自媒体自由表达意见,这些意见在自媒体语境下碰撞和交融,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层和受众意识呈现出"聚合"与"分化"的状态。本文通过探讨自媒体的传播特点,来着重揭示新传播语境下受众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在"新新媒体"跻身"新闻信息发布主渠道"的今天,传统媒体时代受众"被动获取信息"已经变为"受众主动搜索和选择信息"。一些主流媒体的客户端为了能在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竞争中获得关注,往往为了抢先推送信息而忽略了核实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内容的真实性。一些主流媒体的客户端也加入了推送谣言的行列,受到了业界和普通网民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信息传播的飞快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的迅速普及,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道德"的日渐下降,也是当今社会主要问题之一。网络中的资源共享,言论自由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情绪的平台,网民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宣泄不满,发表言论,其中也不乏一些人使用过激的语句和行为。自"人肉搜索"出现至今,引发了很多"网络暴力"行为。本文通过"人肉搜索"的利弊分析,网民心理分析等方法,提出一系列控制"网络暴力"的方法和措施。从网站和社会对"人肉搜索"的引导和利用,到网民自身素质的提升,给"网络暴力"问题带来新的出路。使"人肉搜索"在一个健康的态势下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凌凌 《当代传播》2004,(1):46-47,50
作为新媒体的网络造就了新一代的信息寻求者和信息接收者——网民。和传统媒体语境中的受众相比,网民具有信息时代的鲜明印记。在接收信息时,他们表现出很多和传统媒体受众迥异的特征,体现出新媒体和受众的互相培养。本文将通过与传统受众接受心理的比较,分析网民的信息寻求和接受心理,并探讨网络媒体相应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由"谢朝平事件"到宜黄拆迁事件,再到"李刚门",网民围观的范围已然伸向了政治权力领域,出现了网络时代的"围观政治学"现象。本文从布迪厄的实践语言理论出发,分析语言在网络时代围观政治过程中从开始、冲突至事件消解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当事者、围观群众与事件处理者是如何达成"合谋",最终消解群体性事件的。认为网络时代的"围观政治学"现象,是一种政治的进步,同时也是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应给予积极肯定与引导。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人数剧增,其高度的双向互动性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大大提高了一般受众的信息传播地位,为受众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平台。然而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在网络高速自由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网络问题应运而生,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以近年频发的网络人身攻击行为为切入点,在传播学视角下分析网络人身攻击泛滥的成因和危害,并对如何打击这一现象,构建文明网络生态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周文 《新闻窗》2014,(4):39-40
目前,众多网民对报纸传统大众媒体报道的有效反馈,无疑让公共议题进一步扩散,受众的持续参与也引发话语权的转移。公共议题的扩散,指的是公共议题在传播过程中在原有事件基础上不断发散的现象,实际反映的是公共关注焦点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7.
杨婧 《东南传播》2012,(7):84-85
2012年2月,"少女毁容案"在网络爆发,从事件初期充斥着极端暴力言词的"一边倒"局面到传统媒体深度介入后网络舆论渐趋平静和回归理性,这一过程体现了网络传播语境下受众心理的一系列特点。本文试从传播学的"刻板成见"、"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三种理论入手,分析此事件中潜藏的网民心理特点,呼吁受众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增强运用媒介及其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网络受众与大众传播媒介 正如前两份报告(详见本刊今年第7、8期)所述,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已经对传统的大众媒介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和影响。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受众的变化──特别是网络受众对传统媒介的“疏离”。 不过,这种“疏离”毕竟刚刚开始,不宜夸大,而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估。如表1所示,就上海各主要媒介接触状况而言,“网民”与“非网民”之间,尚未发现明显的差别,但有一些不大的差别,如“网民”接触《文汇报》、“东视”的比例较高,这是该群体年龄偏低而学历偏高等特点所致。换句话说,上海市民总的来说在很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引发了现实社会激烈的争论和思考。"人肉搜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网民心理因素的驱使,社会道德失范行为的诱发,中国传统文化中"侠义精神"的影响。对"人肉搜索"现象需要我们从技术控制、法制管理、网民自律和媒体引导等多方面进行管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郑达威 《传媒》2007,(3):60-61
网络技术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环境的虚拟空间,网民可以相对自由地参与其中并和其他网民发生关系.发端于"黑客"(英文"hacker"的音译)文化的"客"文化反映的是网络虚拟空间里网民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在"客"文化的交往活动中,"实在"表现为各种网络形式及其负载内容,"价值"表现为网民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交往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