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以录像为媒介的集体访谈和多重话语分析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城乡幼教工作者对游戏,特别是对幼儿园中儿童自由游戏的不同看法.研究归纳出三种看似不同但实则存在内在关联和相互转化可能的游戏观.(1)儿童自由游戏只是幼儿园中游戏的一种,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也可以被称为游戏.(2)儿童自由游戏是真正的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或游戏活动教学化)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与游戏有质的区别.(3)高水平的自由游戏是儿童游戏的最高境界,"会玩"的儿童才能在游戏中享受到真正的自由.教师的游戏观影响了儿童对游戏、自由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游戏是儿童生命本质的体现,游戏蕴藏着教育动机,内含教育契机,冈而游戏与儿童的教育及其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游戏都是受教师牵引的,有的教师往往忽视幼儿内在的需要和游戏本身给幼儿带来的乐趣.而存自主性游戏中,游戏目标和主题是由幼儿自己提出来的而不是强加的,幼儿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不断体验自由与规则、成功与失败.  相似文献   

3.
教师在中班结构游戏《火车火车朝前开》开展过程中,尊重儿童游戏发展规律,还给儿童游戏的自由,让儿童自主策划游戏、发现问题,在共同商讨和不断试误中尝试解决问题,获得能力与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巧妙设计,进一步推进儿童游戏,拓展儿童的经验,提升儿童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游戏是儿童自主自由的活动,它依托环境材料,随儿童的意愿发展.儿童“玩什么”和“怎么玩”具有不确定性,儿童在游戏中重过程和结果.对于幼儿来说,参与材料的制作和投放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满足幼儿的生活需要,将游戏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还给幼儿本真的生活模样,教师可根据班级幼儿游戏的特点对生活区材料进行调整:变陈列式材料为情景式材料,变静态材料为动态材料,变单一工作为组合工作.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游戏精神"是指体现儿童游戏活动诸特点的一种心理状态,以及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儿童对待事物的主观态度,是一种自由的、超功利的精神。"游戏精神"观照下的儿童写作教育策略体现为:确立符合"游戏精神"的儿童写作教育目标和训练文体;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引导与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洪建林 《教师》2019,(15):52-53
人,游戏者。儿童天生就喜欢游戏,游戏让他们真正成为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机融入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育学生的游戏精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真正达到高效境界,教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中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适应儿童天性。结合学科特点,教师应真正做到:趣味性、启思性融为一体,形式、内容有机统一,过程、结果相互兼顾,自由、规则寻求制衡,从而优化实施小学数学游戏教学。  相似文献   

7.
幼儿快乐的源泉来自"游戏精神"。游戏是儿童期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源自儿童内心的需求,与儿童精神发展水平、特点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种精神展示方式。游戏精神是让游戏回归儿童生活,倡导回归本真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当下的快乐,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持续体验到一种自娱娱人的、开放和自由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智障儿童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生活能力不能够正常发展,教师必须把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提高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以游戏教育为契机,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智障儿童的游戏教育需要,利用分层教学,找到适合每一个智障儿童的游戏方式,让智障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林鹭 《早期教育》2021,(4):30-33
幼儿自主游戏的水平高低与教师专业引领有着紧密的关系,教师的职责绝不仅在于给予儿童“消极的自由”,而应站在儿童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教育的终极意义和目标,在审慎思考与选择的基础上,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本文基于当前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寻找基于幼儿自主游戏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衔接点,并从内生发展和园本发展的视角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以期为幼儿教师专业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从存在论视域出发关注儿童的游戏体验与意义获得是当前儿童游戏研究的新趋势。儿童的意义世界是儿童在与周遭世界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对周遭世界及其与自身关系的理解与感受的集结。游戏是儿童意义世界照进现实之镜,是儿童意义世界的自由生成之境,是多人游戏实现儿童意义世界的扩展与丰富。儿童在游戏中实现“意义成人”,这既是游戏的教育灵魂,也是幼儿园游戏的教育使命。幼儿园游戏要促成“意义成人”教育使命的实现,就要把握儿童游戏的双重规定,实现游戏双重意义的建构功能;甄别游戏内容与形式上价值的不同属性,引导游戏意义的积极生成与扩展;推进游戏立意的经验超越,成就儿童整体性意义的体验获得。  相似文献   

11.
自主游戏是一种基于0~6岁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也是最适合学前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支配下,无论是角色游戏,还是表演游戏,都由教师亲自设计,整个过程也是由教师支配和牵引的,从而忽视了幼儿的内在需要,导致了“老师要你玩”的结果。一、幼儿自主游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主游戏即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幼儿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不断体验自由与规则、成功与失败,不断从他人身上印证自我的存在。它…  相似文献   

12.
沈凤华 《学周刊C版》2010,(2):139-139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因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育环境的创设过程即儿童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而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最常见的活动形式。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它能让幼儿体验到自由、自主和快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区域游戏过程中,应成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有效助力,是推动游戏使幼儿得到更好发展的关键。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如何放手,如何支持幼儿游戏?我以一个真实的区域游戏案例,说说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话题中的游戏是一个玩法、规则都固定的游戏,和幼儿的自由游戏有所不同。自由游戏是幼儿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互动、交流,它更注重冲突、磨合与分享,自由游戏的玩法、规则是多元化的。对于话题中的游戏情景,有的教师也许会认为幼儿犯规了,教师应该依据规则进行指导;有的教师则认为儿童  相似文献   

15.
游戏和玩具在儿童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现代儿童玩具对儿童的自由游戏产生了种种束缚:限制了儿童游戏的场所,剥夺了儿童想象的空间与自由,过于注重“教育性”对“游戏性”有所削弱,使得儿童游戏产生孤独化趋向。要走出这些束缚就需要:引导儿童游戏回归自然,鼓励儿童自主找寻和制作玩具,玩具设计要体现多元化的功能与价值,把玩具作为情感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徐蕾 《考试周刊》2014,(99):189-189
<正>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儿获得快乐的原动力。自主游戏,顾名思义,就是儿童自主地开展游戏,也就是儿童"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活动过程"。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更是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让孩子在快乐、自主的游戏中发展,是幼儿游戏活动的目标。有些教师对自主游戏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自主游戏就是自由游戏,是没有价值的盲目游戏。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为孩子创造有选择、多元化、不限制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7.
区域活动以其独有的个性化、开放性、自主、自由等优越性,在幼儿园中备受教师与幼儿的喜爱,并同时发展成为幼儿园开展创造性课程的重要手段,而幼儿园开展的创造性游戏活动是教师了解儿童、观察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最好途径。对幼儿园在实行创造性游戏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继而探讨出充分发挥创造性游戏区域活动的真正价值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早期教育领域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游戏取向,一种是文化传播或文化定位取向,一种是生成式或响应式取向.在早期教育领域,儿童自由与教师掌控之间的矛盾一直难以解决.教师可以采用综合教学法,增加教师与儿童共同建构知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游戏是儿童精神的全面展示。儿童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而自由是人文文化的核心价值。儿童教育的游戏化实践就是人文的自由取向在现代教育中的重建。  相似文献   

20.
儿童游戏的性质是由天性与文化两方面来规定的.作为天性,游戏象征着和谐、自由,是人之为人的标志,教育应该建立在儿童游戏活动的基础之上.作为文化,游戏又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内涵,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而变迁.这一问题的辨析有着重大的教育学意义,它使我们在肯定教育顺应天性的同时,也要考察游戏活动的具体形态,并对儿童生活的现实进行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