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等,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新性人才打下基础。就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经过几年的摸索、探究.形成了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
1研究的背景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4个必修内容领域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的学科。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贺平 《广东教育》2006,(11):41-42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的发展.还要使学生明确与信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网络犯罪日趋严重的今天.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明确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5.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现状分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广东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为特征,促进学生全面与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指定学习领域。  相似文献   

6.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与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课程的性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实践性、创造性、方法性、开放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2015,(7):38-43
计算思维是信息社会学生解析问题的一种普适的基本能力。信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发展,提出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新需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层次,可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与核心内容,可使信息技术课从实用性教育转变为基础性教育。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中"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并形成继续发展自己信息技术某项特长的愿望"是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地学,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首先就是要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而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刘玲 《成才之路》2011,(26):75-75
当今的学生要适应信息社会化的飞速发展,就必须培养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力,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能够在信息社会生存所必备的终生学习和持久发展的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体会。  相似文献   

11.
缺乏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先行与支撑,高中课改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则先天不足.以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的改革为突破点,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与高中课改的对接.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几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4个必修内容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9,(A5):11-12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尤为重要的课程,尤其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也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和关注。信息技术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打下基础。信息技术课程对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就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来看,很多学生的操作能力都比较低,虽然掌握了信息理论知识,可是无法将理论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为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质量,促进小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从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动手操作能力、课堂留题设悬念,课后继续探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是当今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认知、交流、研究与创新的工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致力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信息技术内化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  相似文献   

15.
符泓韬 《云南教育》2009,(16):43-44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对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对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  相似文献   

16.
雷英 《河南教育》2009,(8):18-18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课程名称的变化却反映了课程教学实质的变革。原来的计算机课侧重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既要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和平台.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法是非常适合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方法.它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以信息技术课程建构学生的信息素养内部结构,而且还要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学生信息素养的外在发展环境,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生活实际整合起来,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起来,与信息文化整合起来,从而建构学生信息素养良性的、立体的生存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修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信息技术活动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谈了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学的两条基本途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知识整合,即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科知识内容为载体,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二是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即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在解决学科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打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