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对网站"炒作"新闻的能力过分夸大.其实网站只不过是一家新闻"超市",在新闻信息的传播链条中,最大的贡献在于将其他媒体的"产品"进行集纳编排,然后售卖给网民,而网民对新闻事件的创造性阅读,通过网站发布后再度成为其他媒体关注的焦点,网站再度将这些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纳入囊中,兜售给网民.如此循环往复,传统媒体成为辛勤劳作的新闻生产者,网站成为坐收渔利的新闻销售者,但这种销售行为往往被过分解读为生产性行为.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网民会通过各种形式来对其所获知的新闻信息进行意见表达,原本客观的新闻信息逐渐被这种主观信息所附载,而呈现出一种"众议"特征,它承载着这种"众议"特征继续进行传播,并增添着新的跟帖,直到被新的议题取代,可以看作为一种"新闻舆化现象".这种舆化现象对于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并带来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3.
网络的诞生与发展在新闻传播领域一直在印证这样一个事实:越来越多的电视、报纸出现的新闻事件,最初都来源于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网民习惯于利用互联网的匿名、交互的特点,发布信息,揭示真相。这些信息容易引起网民群体的关注,在形成网络集合行为以后,成为具有新闻价值的值得传统媒体报道的新闻。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民队伍的壮大,网络信源新闻正在崛起。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对网站“炒作”新闻的能力过分夸大。其实网站只不过是一家新闻“超市”,在新闻信息的传播链条中,最大的贡献在于将其他媒体的“产品”进行集纳编排,然后售卖给网民,而网民对新闻事件的创造性阅读,通过网站发布后再度成为其他媒体关注的焦点,网站再度将这些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纳入囊中,兜售给网民。如此循环往复,传统媒体成为辛勤劳作的新闻生产者,网站成为坐收渔利的新闻销售者,但这种销售行为往往被过分解读为生产性行为。  相似文献   

5.
2008年被很多人称之为"网络舆论监督年",这说明了互联网传播力、影响力日渐显现,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也日益加大,已经不仅仅是为传统媒体设置议题,而且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格局.本文以去年两个发端于互联网的新闻事件("中山大学博导事件"和"杨帆事件")为例,从新闻价值判断、消息来源选择和新闻报道框架三个方面,对互联网影响下的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状况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理解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网络成为很多传统媒体获取新闻的消息源,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免责性及网民的集体无意识和从众心理,网络热点事件真假难辨,层出不穷,传统媒体的报道扩大了事件影响和可信度,引起更多范围的传播。传统媒体要有所选择,谨慎采访取证,充分发挥把关人角色,才能发挥解释功能和舆论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7.
一、新闻即时评论与媒介素养 新闻即时评论,‘是指网民在浏览新闻时对其感兴趣的新闻迅即做出的回应,长短不一,两三句者见多,这种形式在任何传统媒体上都是不可见的.网民在即时评论中能自由地发表言论,对所阅读的新闻及时反馈.同时与其它网民进行观点的交流与论辩,突现了网络传播的互动优势.当前,多数网站的新闻信息后都设有"我来说两句"、"我要评论"的链接.  相似文献   

8.
从"邓玉娇案"看网络舆论参与下的议题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论坛日益成为反映公共舆论的重要途径.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南方都市报>有关"邓玉娇案"的相关报道和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的相关主帖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传统媒体和网络舆论议题的互动是双向的,但整体而言是以"共鸣效果"为主.当事件进展有悖于网民意愿时,网民们便试图通过舆论呼声改变事件进程.此时,传统媒体会更对该议题进行强化报道,担负起公共议题设置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因其即时性和技术的便利性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中传播者的强势地位,使得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的尺度更加宽泛,网民迎来了"人人平等"、"大众狂欢"的时代.但网络传播的随意性也使得其不可控因素增加,网络传播中道德界限模糊,言论自由和媒介道德的博弈研究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议题."艳照门"事件中明星丑闻照片初期的迅速传播和其后相关部的大力干预,不能不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反思.本文认为,建立在对人类生命的关爱和尊重的基础上的言论自由才会使网络真正成为造福民主和大众的传播媒体.  相似文献   

10.
愈演愈烈的"网络舆论霸权" 最近几年,对于一些传统媒体报道缺位的新闻事件,网上评论所产生的舆论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从"踩猫女"到最近的"C语言门",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由网民率先在网络中发起对当事人的讨论,爆炸性的传播和无比热切的回馈,迫使当事人屈从于网上所谓的"民众呼声"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 "旗帜" 与 "灵魂", 历来为媒体所重视.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传播和更新频率越来越快, 促使新闻评论不得不加快节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愈发凸显出来. 由于网络传播新闻信息比传统媒体快, 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 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新闻评论, 所评论的新闻事由越来越多地取材于网络媒体,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新闻评论的真实性问题. 因为网络传播速度快, 有的新闻事件没有核实到位或报道的只是问题表象, 在这种情况下, 强调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极有可能出现所评论的新闻事实本身就存在失真问题, 导致新闻评论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叶萍 《青年记者》2012,(15):43-44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下面,笔者就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微博传播平台拓展新闻信息来源渠道,增强互动功能吸引网络受众,提升媒体品牌影响力等作一探讨. 利用微博平台,拓展传统媒体信息来源渠道,强化采访功能 美国有研究称,70%的突发性事件的发现都始于微博.在中国,从2009年微博诞生至今,微博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李开复离开谷歇中国"、"方舟子炮轰唐骏造假"、"郭美美炫富"事件等社会热点,无一不是从微博发端而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新闻焦点.  相似文献   

13.
公民新闻以真实、快速、本色等特征颠覆了传统媒体关于突发公共新闻事件的传播模式,受传者的角色地位被重新书写.传统媒体的受众成为了事件的传播者,报道者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记者演变为突发事件的亲历者,从旁观者演变为当事人.这种变化使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更加张扬普通民众的个性,满足公众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体现出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张帆  李辉 《新闻界》2013,(17):21-24
框架理论被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后对新闻媒体的议题设置以及受众对接受新闻事件及其认知的固有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新媒体在新闻建构中也在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媒体对客观事实的建构方式。从框架理论和新闻叙事两个层面着手分析媒体的新闻建构过程,展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客观事实的建构,从而分析新闻事件中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报道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凌云鹏 《今传媒》2014,(12):43-4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融合视野下网络舆论逐渐成为影响高校新闻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传统高校媒体提出了挑战。本文首先对所研究的"高校新闻事件"的定义进行界定,分析高校新闻事件的形成原因,了解高校新闻事件的对外传播渠道,以及存在的高校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滞后于新兴媒体导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出在当下媒介高度融合下如何更好强化高校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管控。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已经成为网民意见的聚集地,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热词"呈井喷状爆发,其所表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词语本身的字面含义,成为网民对社会现象的某种态度和看法的代名词.其中"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一类网络热词的传播,折射出网民参与公共事件、表达意见的隐衷.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新闻事件是基于新的技术传播优势而存在的一种公共话语发生方式。其不仅在传播形态和传播资源控制上区别于传统媒体,而且展现出在传播价值上打破话语垄断,实现公众话语利益表达,弥补传统媒体角色缺位等作用,甚至也可以说其已然成为中国"公共领域"景象的一类特殊的以"事件"的形式组成的"场所"。  相似文献   

18.
微博新闻:传统媒体发展的"又一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首2010年,"小微博、大传播"是对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基本概括.2009年底至今,以新浪微博领衔的中国微博传播的火爆式发展,不但改变了普通人的沟通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①微博新闻在成为传统新闻报道模式新增亮点的同时,也让遭遇互联网挑战的传统媒体在迷茫寻路中,忽又"柳暗花明".  相似文献   

19.
随着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我们统称"两微一端")的日趋成熟,网络渐渐开始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在这种情况下,一直以来以传统媒体为主阵地的时政新闻,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本文就以江西卫视《江西新闻联播》栏目的衍生微信公众号"江西视听头条"的传播效果为例,论述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让时政新闻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  相似文献   

20.
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这种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的电视报道方式,因其充分发挥了电视的现场感和面对面传播的优势而备受欢迎.而镜前表现如何也成为美国衡量电视记者的第一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