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今年8月3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全文转载了经济日报发表的中国质量管理协会顾问沈鸿关于质量管理的一封信。沈鸿在信中说,“8月23日经济日报说:‘经过三天整顿,……一台台质量有提高的“雪花”冰箱,源源不断走下生产流水线。’作为新闻报道,是可以的。如果据此以为改进质量就那么容易,那么全世界和我们国家这许多从事质量管理控制的工作者都将无事可做,那就大错特错了。不在这方面下苦功夫,我们的质量永远也上不去,永远也不会有新产品,永远落在世界后面。而你们各位将会永远去做‘救火队’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五月四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举行茶话会,特邀请国家机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机械工业出版社名誉社长沈鸿同志讲话。出席茶话会的,有在京各科技出版社的负责同志130余人。大家对于科技出版工委会成立仅半个月即积极开展活动,深表满意。大家认为,沈鸿同志的讲话亲切、精辟,所谈意见十分宝贵,听后很受启发,希望版协今后多多开展这类有益的活动。沈鸿同志就出版工作,特别是科技书籍的出版工作讲了两个多小时。讲话一开始,他就谦逊地说,对于出版工作,我是外  相似文献   

3.
董毓林 《传媒》2000,(1):14-16
1993年2月27日《经济日报》“星期刊”的“现象台”专栏上,刊出了两位作者写的《百姓的幽默》。文章不长,饶有味道,说的是民间顺口溜现象透视。不料几天之后,退下领导岗位安度晚年的薄一波同志托人向编辑部传达了他对这篇短文的读后感。薄老说:这是人民群众对当前少数地区党风和社会不正之风的批评,发泄他们的  相似文献   

4.
8月12日经济日报第3版《天津市南郊区查处假劣商品收效显著》一文说:“最近,天津市南郊区政府在成水沽镇万人集市上,把查处没收的500多条中华,牡丹、大重九等7种冒牌高级香烟当众销毁。至此,南郊区政府已查处较大假冒商品案件30余起,价值总额达120多万元。”类似查处假劣商品价值多少的消息,不少报刊、电台都有报道。  相似文献   

5.
去年夏秋之间,自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吉、首都部分中青年理论工作者与大学生开展对话后,围绕国事心事平等对话的风气举国日盛,崭新的形势给广大新闻工作者展示了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一种崭新的文体应运而出。且录几例: 《经济生活对话录》之一至四(人民日报7—8月二版); 《黄河之滨话改革》(中国青年报8月26日一、二版); 《改革,我们共同的话题——北京大杂院纳凉聊天实录》(经济日报8月5日一版); 《关于“倒爷”问题的讨论实录》之一、二、三;《田间炕头聊天实录》之一、二(经济日报8  相似文献   

6.
出乎意料,在评选1986年全国好新闻中,经济日报成为入选量最高的新闻单位之一。引人注目,经济日报今年四五月份的一连串报道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4月23日,头版头条刊出《“漏油”目击记》,配发现场照片,经新华社配编者按转发,人民日报转载,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5天之内,一场“闪电战”就使坑害农民、猖獗一时的“油耗子”在京石公路上销声匿迹了。5月14日,与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同时采写的北京永定门外哄抢西瓜事件一稿,又显著刊登在经济日报上,3天之内,北京铁路局严肃处理了这一事件,不法分子受到惩处……。有的中央领导同志说:经济日报有变化,有起色,更加接触实际了。看得出来,在新形势下,经济日报没有观望,没有止步,而是义无反顾地宣传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改革开放形势下的经济宣传搞得生龙活虎,别开生面。这些促使我走访了1986年3月新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初见老范,怎么也想不到他就是那篇述评《莫把  相似文献   

7.
《青年记者》2010,(16):82-82
8月9日,台湾《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经济日报》提供的今年第二季度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的报道,摘登了钢铁、水泥等八大行业报告的核心内容,向台湾同胞介绍大陆当前经济发展情况。至此,两岸《经济日报》全面合作正式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8.
2005年7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出一篇新华社专稿《大学生儿子玩“潇洒”农民老父“心口疼”——一老农致信记者痛陈儿子不知感恩:不知在大学里除了学习,还能否学到良心?》稿件发出第二天,《今晚报》、《联合早报》等国内外媒体纷纷转载,紧接着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等数百家网站迅速转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短短三天时间网评足足有上万条,上海《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等也纷纷发表评论。8月1日《经济日报·农村版》头版转发了这封老农的来信,还加了编者按。8月24日,《经济日报》专门召开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  相似文献   

9.
经济日报载文呼吁不要盲目引用外来语经济日报11月17日的《生活周刊》在《“文化殖民主义”现象理当看其实质》的标题下,发表了经济学家刘国光和语言学家许嘉璐的访谈录。刘国光说,“文化殖民主义”是进行理论探讨、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时使用的一个专门术语,通俗点...  相似文献   

10.
郑文 《新闻与写作》2002,(11):10-11
1984年11月25日,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三百多名优秀新闻工作者欢聚一堂。颁奖台上,一位新闻界老前辈对获奖的经济日报记者庹震说:“你是今天到会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个。”这一年,庹震25岁。庹震在大学学习的是经济学专业,对新闻他是从零开始起步。报社领导的培养,老编辑、老记者的帮助,加上个人的勤奋努力,二十年间,在新闻事业的实践过程中迈出了扎实的步子:1982年8月进报社,很快在采编岗位上崭露头角5;1993年当选第四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4年被评为高级记者,当时只有35岁;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荣誉证书。1984年起,先后任经济日报总编室负责人,工交部副主任,记者部副主任、代主任、主任,经济日报编委兼记者部主任。1996年任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至今。他一边承担一定的部门和报社管理任务,一边坚持采写和组织编发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1.
一假令每张《经济日报》拥有五名读者,那么,就应有将近一千万人熟悉罗开富这个名字。从去年十月十七日起,人们差不多每天都在《经济日报》一版下半部分的一个固定栏目里读到他的文章。这个栏目就是:《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也是在去年十月十七日,《经济日报》刊载了一篇《为罗开富送行》的小言论,向读者宣布:罗开富将徒步跋涉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深入报道当地经济建设的成就,以及当地人民群众如何继承革命传统,开创新的生活的精神面貌,并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呼声”。文中还说:“我们不忘过去,要从五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中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或许有人记得,去年六月十四日,胡耀邦同志在会见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  相似文献   

12.
小记者给大记者挑刺,着实不敢落笔。但既已写下,姑妄言之吧。3月20日人民日报三版刊登一篇《表决的“新式武器”》的报道。文章说了电子表决器的先进性:灵验、迅速。“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议会有这种现代化设备”。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消息。但3月21日又看到经济日报写同一问题的报道,有比较才有鉴别。我认为经济日报的报道匠心独具,  相似文献   

13.
《经济日报》在头版上开辟《基层来稿》栏目,不定期刊发来自基层作者的稿件。这些基层来稿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很有可读性。比如,3月29日的《科技图纸挂厅堂》和《税官的“不等式”》两篇,就颇具新闻价值。《经济日报》作为一张中央大报,在“寸土寸金”的头版上专门开辟《基层来稿》栏目,委实难能可贵。此举充分体现了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办报思想,无疑会受到读者特别是基层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反观有的报纸,论“级别”和“档次”,远不及《经济日报》,而“架子”却很大,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要说是头版,就是在其它普通的版面上,…  相似文献   

14.
解疑释惑 引导经济热点 报道案例分析之六: 从“价格战”专题看如何在日常经济现象的报道中把握正确导向 案例: 从2000年7月31日开始,《经济日报》推出了“如何看待价格战”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在8月份迅速达到  相似文献   

15.
一篇成型的文章首先必须是文题一致。此理人人皆知。可是.笔者在阅读今年8月11日《经济日报》第六版“本期话题(企业经营是多元化好还是专业化好)”专栏中的两篇文章时,发现其中的一文《不宜提倡专业化》文题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6.
新闻阅评     
经济日报“柳市探秘”系列报道说服力强 经济日报从3月28日至4月13日连续推出“柳市探秘”系列报道。第一篇报道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温州市的柳市全镇几乎家家搞起低压电器的生产,为了追逐暴利,大量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故而恶名远扬。国家技监局1990年在全国检查了7000个经销单位,查出伪劣低压电器170万件,其中大多数来源于柳市镇。“要想绝处逢生,必置之于死地”,打假,要真打,打得痛,打得死──这就是柳市整顿市场秩序的经验。该报在编辑点评中说:“打假打出个新柳市,打出个低压电器之都。”柳市经过打假的“激荡”并没有“一…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信息     
安岗说:欢迎涌现更多的经济专业报在去年12月4日举行的中国电子报社成立大会上,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说:我办了三十多年的报纸,还是个“万金油”。作为经济日报,我们欢迎涌现更多的专业报纸,这样,我们新闻队伍的专业人材就多了,这对发展我们的新闻事业大有好处。他还说,新闻工作的现代化特别需要电子工业的帮助,而电子工业的发展也需要新闻界的大力  相似文献   

18.
3月31日,专线电话里传来河北元氏县读者的声音:打从七届人大开幕,我们这里的人就成群结伙地争看经济日报的“专线电话”,大家边看边议,越议越起劲,有人唱起顺口溜,说:“读了专线电话稿,好比进京会代表。讲出群众心里话,句句在理讲得好。”专线电话受到读者欢迎,这个情况连外国舆论界也注意到了,合众国际社和埃菲社分别发出消息,说是在中国议会开会期间,经济日报为普通公民建立了一条电话热线,人们通过它来表达他们的忧虑和看法。首都和港澳新闻界的一些朋友参观了专线电话后说,在最高权力机关和读者群众之间架设一条沟通信息的桥梁,是个有益的尝试。还是要打“擦边球”近年来,经济日报有一条不成文的习惯法:每当要组织一场大型报道时,都先由有关采编和研究人员来议论一番,大家出主意、出  相似文献   

19.
经济日报报道浙江治理滥建坟庙经济日报4月10日《浙江对滥建坟墓庙宇说“不”》的报道,向人们揭示了滥建坟墓、非法造庙之风近年在浙江农村蔓延的情况,座座坟墓包围江南美景,学校里的读书声和庙庵的木鱼鼓钹声响成一片,既浪费大量土地资金又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报...  相似文献   

20.
百年奥运,意义非凡。2008年8月8日晚间和9日凌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北京晚报》等陆续出版了纸质版奥运开幕号外、特刊。综观全国各地报社,在最新信息的获取、印刷方面,能够迅速出动,让号外、特刊在奥运会开幕式结束的最短时间内与受众见面。这是一场报媒之间的“奥运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