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张雅宾 《传媒》1999,(2):21-21
去年7月20日,北京晨报的创刊在报界引起了震动,也给北京的报业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波。创刊当日发行量就直接飚升15万份,令业内人士惊叹。一时间晨报现象成为新闻界讨论的焦点,一家媒体曾就“北京晨报能否火起来”作为讨论话题。其间分析了晨报能火起来  相似文献   

2.
7月20日,北京晨报迎来了创刊十周年纪念日。当天,在晨报创刊和办报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关注的老领导、来自新闻界的专家学者、报社同仁以及晨报老员工代表齐聚一堂,总结晨报十年辉煌经验,为未来晨报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3.
近段时期,新华日报的宣传报道浓墨重彩,颇具特色,较有份量,得到了江苏省委领导及专业人士的肯定和赞扬。日前,江苏省委副书记任彦申在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在讲到大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问题时说;“最近一个时期,新华日报在这方面做得好,报纸办得有份量,信息量、导向性、厚重感都比较好,比较耐看。”那么,新华日报的近期报道究竟有何特色?它又给报纸新闻宣传留下哪些启示?对此,新闻界的专家学者从新闻理论的高度作了深刻剖析。本刊特地刊登三篇文章,以期同行读后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今年以来,“周末版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记协还于今年二月邀请首都新闻界专门举行了一次研讨会。“周末版现象”对于推动新闻改革意义何在?它能给我们以什么启示,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它将会怎样发展?应注意避免什么问题?……本刊特组织《周末版笔谈》,延请各方同仁畅抒己见,交流经验,推动新闻改革的深入、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进入90年代,中国新闻界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合力现象”,这就是由多家新闻单位联手,利用各自的名牌栏目,在一段时间里针对一个特定的新闻主题集中宣传火力,从而达到合力的效果,给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用系统的观点看,这种合力是中国传媒有效地发挥系统的整体优...  相似文献   

6.
1987年对苏联人民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在逝去的一年里,苏联新闻界的同行们是怎样走过来的,留下了什么脚印?……我们奉献这份《1987年苏联新闻界活动记事》,希望它能给研究苏联新闻事业的读者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7.
“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究竟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影响,那么又有多大的影响?“入世”之前、之初,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的专家学者及新闻界业内人士,就此进行过探讨。这些问题一时成了研究热点。至今,“入世”已有一年半多的时间。人们具备了对问题进行同步考察研究的可能性。因研究需要,笔者所领导的课题组近期就上述问题和其他问题,对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进行了深度访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反刍这些访谈材料,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8.
新民晚报社的老社长赵超构同志逝世已近两年。他的逝世是上海以至全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但他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一是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林放式杂文”,如椽巨笔,犀利隽永,篇篇是警世华章;一是留下了丰富而全面的办报思想,特别是办好社会主义晚报的思想和经验。新民晚报社已经把他有关的文章、讲话汇编成《我们应当怎样办晚报》一书发行,引起了全国晚报界的重视和研究,也引起了全国新闻界的  相似文献   

9.
壬申之初,我国新闻界陨落了一颗巨星——赵超构。赵超构(笔名林放)同志是当代杰出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是新闻界的一代导师。他德高望重,为人楷模,风范永存。他不仅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更给我们新闻工作者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追思赵超构同志的一生,可以找到有益的答案。一笔曾当百万师超构同志一生办报,一辈子“跑新闻”,尤以写杂  相似文献   

10.
《南京晨报》犹如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降临在竞争激烈的南京报业市场,给硝烟弥漫的早报市场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它的高速成长引起了在宁高校新闻专业师生的广泛关注,他们把该报这种超常规的发展作为一种现象加以概括和研究。当然,关注“晨报现象”的不仅是高校师生,报界的业内人士也给予了相  相似文献   

11.
本刊经常收到新闻界同行的来信,询问职称申报材料怎样才能写得简明扼要。本刊特约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蒋元明同志写了“给评委留下印象”一稿,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99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早已闭幕,一场中外媒体新闻大战的硝烟也已散去。正像《财富》给上海带来财富一样,这场新闻战也给新闻界留下了许多“财富”。本文就几个方面比较一下中外媒体报道的不同和我们从中得到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林贤治的《人间鲁迅》一书中,读到这么一段:“孙伏园主编的《晨报》第七版.由鲁迅命名为《晨报附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使我长了见识:一是今之报纸副刊,原来写作“附刊”’,二是副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三是当年”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的是鲁迅。 后读《鲁迅年谱》,在1921年10月部分,又见这么一段:“北京晨报自12日起.将登载学术文艺之第七版独立,另出四开小张,取名《晨报副镌》,亦称《晨报附刊》,随报附送。”据编者孙伏园说:“原来‘附刊”这名字是鲁迅先生取…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三大以其更加开放的崭新面貌让全世界瞩目,而十三大报道则以其更加开放、更具透明度的特点,给新闻界带来一股强劲新风。新闻界不能再以旧有的步履行进了,改革的实践正在推动新闻界进行大胆改革。新闻工作者在认真思考怎样体现“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怎样更新新闻观念?新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党在新闻工作中的领导作用怎样才能得到更好发挥? 为了加快新闻改革,广泛听取新闻工作者对改革的意见和要求,1987年11月26日至  相似文献   

15.
孟超 《新闻传播》2010,(5):123-125
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后,在新闻界大力推行“公开性”原则.改变了苏联原有的新闻媒体格局。本文着重探讨苏联贯彻“公开性”原则给新闻界带来的变化.以及它在新闻改革中带来的成效和留下的失误.而后以史为鉴.从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结合国际新闻事业发展现状.赋予公开性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探讨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新闻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众多新闻媒体热炒的陕西律师上京引出“枪下留人”惊 世“奇案”,最终结果是,“主人公”董伟故意杀人证据确凿、量刑适当,无法定从轻情由,经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再审后仍维持原判,在暂缓死刑执行4个月后,董伟于9月5日被再次押赴刑场。一声枪响,为这一旷世“奇闻”划上了句号。“枪下留人”最终未能留住,但却给我们的新闻界留下了值得深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壬申之初,我国新闻界陨落了一颗巨星——赵超构。赵超构(笔名林放)同志是当代杰出的前辈新闻工作者,是新闻界的一代导师,杂文大师。他德高望众,为人楷模,风范永存。他不仅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更给我们新闻工作者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是不死的。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不妨去追思赵超构同志的一生,可以找到一个圆满的答案。一笔曾当百万师超构同志一生办报,一辈子“跑新闻”,尤以写杂文、短文蜚声新闻界,是公认的杂文大师。他1934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即入南京《朝报》任编辑,在该报他用“沙”的笔名写了许多精美短文,讥讽世事,铿锵有力,掷地作声,20岁刚出头便崭露头角,很有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防部长迪克·切尼1991年9月12日与新闻界的代表举行了会谈,双方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军方对新闻界采取的限制措施上各持己见。参加这次会谈的《达拉斯晨报》发行人伯尔·奥斯本透露说,6家美国主要新闻机构的负责人在会谈中告诉切尼,他们对美国军方在战争期间对新闻采访作出的安排“非常不满”。切尼本人对此理应十分了解,但他在涉及军方对新闻稿件进行“安全审查”、军人“护送”记者采访和所谓“记者团制度”等问题上没  相似文献   

19.
马合秋报道:12月3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社组织首都新闻界部分专家学者就“党报如何应对市场”举行专题研讨会。会上,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新疆经济报》社长、总编辑苏继善的专题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新疆经济报》从1991年创刊以来在党报与市场结合方面大胆进行改革、探索和实践,使这家报社从创刊之初固定资  相似文献   

20.
杨龙 《新闻窗》2010,(5):43-44
“新闻策划”、“新闻创新”是新媒体时代国内新闻界、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对这两个热门词的定义,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论述。借鉴专家学者的高见,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