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匠精神”不仅具有深刻的传承内涵,而且是新时期产业变革的时代呼唤,应该成为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融入课程筛选、课程结构和课程整合等重点环节。新时期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需要以“工程能力”为价值导向,从“能”匠和“巧”匠两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塑造具有“精益求精”精神的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说来,课程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载体,是养成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培养质量的一个核心环节.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内容的改革,而是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模式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课程设计、课程体系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在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课程改革,应特别重视加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素质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石油工程岩石力学”是石油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蕴含着深厚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深入认识该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剖析该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现状,创新该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方法,探索“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德育和智育深度交叉融合的新教学模式,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石油人才,为相关理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树立科学的高职人才培养观是课程改革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从对高职课程改革的人才观、质量观及课程观的基本认识入手,分析了高职教育人才类型的定位问题,试图厘清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与具体内涵要求以指导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5.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由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重大计划,旨在于培养国内实践型工程人才,通过改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课程、创新授课方式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强化企业实习环节、完善毕业设计环节及考核方式等方法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本文是根据"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大纲来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并以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卓越计划"为例进行简单分析,以便总结经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十四五”规划指导下,教育部发布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鼓励高校合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完善新工科人才“三创”教育体系。文章结合工科类学科特点,提出融合“三创”教育的大学生实践课程教育新模式,在教学重组、选课改革、内容优化等方面提出建设路径,建立互补型师资结构和多导师联合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同时确保“三创”教育在实践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专业基础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与主要渠道,是培养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基础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教育地位。思政教育是通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教育手段,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却存在专业基础课程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课程思政的出现,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的教学问题。结合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探析课程思政实施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破解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通识课程为载体的通识教育对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法律职业道德和思维能力,锻炼其健康体魄有重要价值,因此法律卓越人才培养必须给予通识课程应有的重视。而通识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从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传统通识必修课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应增设创新能力培养类通识必修课,特色类通识必修课不宜过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各高校应建立通识选修课课程群,并指导学生选修通识课程。  相似文献   

9.
2004年苏格兰推出了“卓越课程”,并着手建构“卓越课程”体系,“卓越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10~2011年间,苏格兰卓越课程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卓越课程”评价的文件,初步建构起了“卓越课程”评价体系.本文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时间、评价的操作、评价的记录和报告阐述了“卓越课程”的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卓越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发展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正在由侧重知识型向能力素质型转变。为了适应这种转变,高校课程的设置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教育全球化大背景下对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人才规格、教学模式等进行的全面改革,对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笔者所在学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类本科生的主干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国家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人才成长的个性化需要,笔者逐步探索、提出“个性成长、分类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并以“一传四感”的课程思政教学思路厚植“空天报国”青春底色,促进个性成长的和谐性;以“注重与学生分享经验教训、注重全过程全方位互动、注重教学资源与时俱进”的教学措施培养“创新开放”综合能力,提升个性成长的主体性、创造性;以“课程链、课程树”的课程体系服务“百花齐放”发展需求,适应个性成长的独特性。经过该理念30多年的教学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类专业一代又一代学生从中受益,涌现出一批以服务国家国防建设的未来总师、勇攀科学前沿高峰的未来科学家、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创新创业者为代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分类卓越人才。  相似文献   

12.
日本“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的实施对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它在运行过程中对综合型、复合型、国际型领军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并在增加培养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加强培养结果的质量评估、促进交叉领域人才培育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创新举措,这些对我国高校的博士人才培养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是决定医学成人教育运作走势、面貌及效果的关键因素,直接制约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探索课程改革,对深化教育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经过行业调研,重点剖析了临床工作岗位对护理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对药理学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明确课程定位;整合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衔接传统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的桥梁,更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中药药理学方向人才的有效途径.该文以通化师范学院中药学专业为例,从“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实验课程与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等方面,探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中药学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育适应地方医药产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进行思政教育,如何推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快内涵发展的有力抓手。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属性,探索“三教”改革是推动高职旅游专业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路径,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桥梁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教学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对“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桥梁工程”课程现状,文章提出了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桥梁工程”课程改革的方案,即优化“桥梁工程”教学内容体系,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考核方式,为新形势下“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场域理论”观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可以发现高校“课程思政”改革除对传统教学理念有冲击外,对教师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习性”将起到一定的重塑作用,而且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与实现师资力量的重新配置,激发思政教育活力,提升育人质量;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具有顸层设计的特点,其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思政”管理体系将逐渐改变教育管理体系的原有面貌,以更好地实现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与人才的培养和流动,也使“课程思政”建设自身得以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对于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本身的属性看,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评价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内在规定性,因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或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随着“卓越计划”的提出,卓越人才培养成为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工程人才培养现状,结合本校实验教学模式,提出了“立体化”卓越人才培养的新思路.通过“链条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建设,“交叉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与深入,建立并完善一个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证明,“立体化”卓越人才培养的方式能够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适应社会工程需求的卓越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