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贯穿着“雅”与“俗”的交流碰撞。本文试图通过对诗歌史上“雅”与“俗”衍变的描绘,对“雅”、“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讲运意,总之,沈义父在作词标准是讲下字用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3.
在北宋词坛上,能够做到“引俗入雅”、“雅俗共济”的文人作者,首推柳永、周邦彦和李清照。但三人之中,柳永则俗胜于雅,周邦彦则雅胜于俗,真正能做到化俗为雅、以俗为雅的则还应数李清照。“口语化”是李词语言的一个特点。她能“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她的词中采用当时口语中的“时语”、“方言”,增强了词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时语如“熟水”、“龙团”、“铺翠”等,都是宋代市井流行的口语。方言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簇带争济楚”等。  相似文献   

4.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进运意。总之,沈义父的作词标准是讲下字运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5.
“俗”与“雅”在哲学上是一对矛盾统一的概念,它们存在于同一发展变化的事物中。人们知道:“雅”出自于“俗”中,如“鹤”立鸡群就是一例,无“鸡”的俗也就无“鹤”的雅可言。“雅”依赖于“俗”而存在。然而,在当今的文坛上却盛行  相似文献   

6.
在唐宋词史上,“雅”与“俗”的交互作用推动了词的嬗变.由于时代审美观念不同,唐五代北宋词坛上“雅”与“俗”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就创作主体而论,文人词为雅,民间词为俗;就审美趣味而论,士大夫审美情趣为雅,市民情调为俗;就词的功能而论,歌者之词为雅,诗人之词为俗;就词人的品行而论,高洁为雅,低下为俗.  相似文献   

7.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讲运意。总之,沈义父的作词标准是讲下字运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8.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讲运意。总之,沈义父的作词标准是讲下字用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9.
从来文学有“雅”、“俗”之分。《诗经》俗,《楚辞》雅;《乐府》俗,《赋》雅。雅俗之间既联系又有区别,内含一定的辩证关系。一时“雅文学”占统治地位,一时“俗文学”又蔚成风气,这两种情形常交替出现。即使在同时代,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追求,甚而在同一作家笔下亦有不同风格的作品出现,文学即在这种螺旋形道路上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厢记》中所表现的崔张爱情具有雅的意境和情调,体现了一种“雅”趣尚。而与此同时,作者也自觉不自觉地接纳了世俗心态,使这一爱情具有“俗”的品质。崔张爱情的雅趣尚与俗心态体现在《西厢记》的情景设置、人物性格心态刻画、情节选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大调曲是一种较古老的说唱音乐,有雅、俗两个流派,雅派追求典雅庄重,而俗派则力求贴近百姓生活、平易近人。清代中后期,大调曲以雅派为主;清代末年,随着大调曲逐渐流入民间,俗派产生。新中国成立后至“革”前,是雅、俗两派大调曲协同发展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大调曲逐渐衰落。挽救衰落中的大调曲,走一条以发展俗派、改良俗派为主的道路是非常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创作了一部分寿词,属于俗词的范围。姜夔通过炼字和典故的运用,追求意境和语言的雅化,用俗体写雅趣,化俗为雅,以期达到“雅”的目的,但是仍然不能摆脱俗词题材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史上,“雅”、“俗”对立现象无过于元明之初。在元代,“雅”、“俗”二线尚属平行发展阶段,散曲与杂剧互不相扰,各自分头发展,而如《西厢记》之影响,元散曲中却是绝无匹敌;到了明代以后,“雅”、“俗”形成了尖锐的地立,俗文学得到了突飞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雅”的解释之一是“高尚的;不庸俗的”,对“俗”的解释之一为“平庸;不高雅”。现代汉语中用表示此种解释的“雅”构成的词语有“文雅”、“高雅”、“典雅”、“幽雅”、“雅观”、“雅致”、“雅静”、“雅驯”、“雅正”、“雅气”、“雅士”、“雅人”、“雅趣”、“雅兴”、“雅号”、“雅言”、“雅意”等;用表示此种解释的“俗”构成的词语有“粗俗”、“庸俗”、“低俗”、“恶俗”、“俗气”、“俗人”、“俗套”等。由上述解释和词语可以看出,雅与俗是相互对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高与低、褒与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十堰作家协会主席杨郧生先生新近出版的《郧阳民俗文化》,通过述景以“简”点“雅”,描物以“质”显“雅”,叙址以“图”蕴“雅”,辑语以“味”衬“雅”,写人以“动”致“雅”,演礼以“序”彰“雅”等表意技巧,充分展示郧阳民俗风貌,堪称以“俗”显“雅”的表意典范。  相似文献   

16.
媒体语言既有高雅的,也有通俗的,借以适合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雅与俗没有严格的界限,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雅中孕育着俗,俗中渗透着雅,和谐统一,才能形成雅俗共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文章试图从审视当今媒体语言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入手,阐述媒体语言的“雅”、“俗”关系,并对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时不同景不同人不同所见自然不同。俗茶俗杯俗景,只需一雅士,便可沏俗为雅,洗尽风尘。  相似文献   

18.
把雅与俗这一文学鉴赏理念引入汉语国际教育,是想用文学研究的成果分析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改进,使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从教学内容来看,可分为两部分:语言上的雅与俗、文化上的雅与俗。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中需要加入一些“俗”的内容,但要进行选择,并与“雅”的内容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一提到文化形态的“雅”与“俗”,就难免不想到那些让中国当代文化人百思不解达三、四十年之久的话题,诸如大众化与化大众、普及与提高,等等。不过,好在我们现在总算可以从一个新的观点来考察这些问题了。没有必要在此对雅文化、俗文化作严密的精确的定性和鉴别,因为事实上每一个文化人凭着直觉也可以对这两种文化形态作出大致的划分。真正现实的问题在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什么?中国当前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我认为,雅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主体,我们现在应大力提倡雅  相似文献   

20.
南宋朱熹、吕祖谦“淫诗说”驳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和吕祖谦是南宋“淫诗公案”的主角,二人争论的焦点是“雅郑邪正”。朱熹把声和诗混为一谈,认为“郑声淫”即“郑风淫”,是程朱理学盛行下禁欲主义猖獗的产物;吕祖谦认为《诗经》配乐有雅、俗,所录诗歌皆为雅正,其说符合孔子原意,但拘于政教的美刺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