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章炳麟手稿》为中心,分析其佛学观,辨明《手稿》(简称,下同)各部分思想。《手稿》原有四节:佛法是宗教还是哲学;佛法也有不圆满处,应待后人弥补缺陷;中、印佛法本来就存在差异,两者间有互通之处;佛法同老庄一样可以应对时务。章太炎探求了佛法、宗教、哲学三者关系,主张真俗二谛不容分割,融佛道(老庄)于一炉,归于"万法唯心"。他认为,因中、印佛法各有长短,应兼取二者之所长,以备时局之需。此篇乃章太炎先生佛学思想较为成型之作,上承《齐物论释》以法相唯识解老庄之径路,下启各演说、讲学中所涵心力革命的微言。鉴于《手稿》自身的完整性、体系化,虽为单篇,但它却可以独立出来,成为表述章氏佛学思想之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2.
佛学自东渐伊始即与中国传统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在宋明时期,双方互动融合更是如火如荼。周敦颐作为儒学千年复起之承续性人物,对佛学亦是心向往之,其思想处处流露着佛学之苗芽,佛学在其生活经历、学术思想、政治生涯中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3.
论理学之消化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理学之消化佛学崔大华作为一种异质文化思想观念的佛学,被中国文化所固有的儒学理论消化,曾经是一个十分艰难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最终完成,应该说是在理学形成的时期。理学形成与消化佛学实际上是互融互动的:理学观点在儒学消化吸收佛学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的印度志士论集中体现了他的亚洲秩序思想。章太炎的亚洲秩序构建旨在通过中印文化联合,消解日本在亚洲的领导地位,重建以文化为标准的亚洲地区秩序。章太炎主张在革命主体建设层面,中、印应互为镜鉴,联合革命以共同保卫亚洲。在政治哲学维度上,章太炎的印度志士论指向一种作为亚洲秩序变革动力的革命道德说。章太炎的中印联合思想超越了民族国家层面的革命互相支援,指向文明体系之间的文化上的互相促进。章太炎的印度志士论是一种包蕴以“道德”“文化”替代“种族”“地缘”的地区秩序构建话语。  相似文献   

5.
"清"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本义是指水清,之后其含义逐渐复杂、丰富,逐渐体现在哲学、人、美学三方面。"清"含义发生变化主要是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文因素主要表现在道家、儒家、佛禅三方面。笔者首先论述"清"的含义,并进一步论述"清"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佛禅思想的关系,以期为理解"清"含义的丰富性及其原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章太炎在日本的活动及其日本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章太炎的研究,长期以来多偏重于他作为经学家的学术思想方面,对其革命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他在国内各个时期的革命活动.本文旨在从章太炎日本观发展变化的角度,探讨其在三次东渡旅居日本过程中革命思想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7.
<正>陈平原教授近日在北大举办的纪念五四大会上,发表题为《危机时刻的阅读、思考和表述——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主题讲演。他指出,就"五四"谈"五四"是不得要领的。我们需要拉长视线,来追溯晚清以降"新文化"逐步积聚能量,到最终破茧而出的过程。说到章太炎与五四,诚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观察家、参与者曹聚仁所言,章太炎是新文学运动的"不祧之祖"。~((1))然而,作为祖师爷的章太炎,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在某些侧面上显而易见,在另一些层面上却颇隐而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高,"复兴汉服"这一话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汉民族传承千年的民族服饰,汉服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线索式物件。现如今,各种汉服运动不断涌现,对促进汉服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汉服复兴意义展开研究,并给出复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佛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统合儒释” ,从理论上讲 ,有其历史的、文化的推演逻辑 ,其佛学思想对佛教在中国本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是士大夫吸收、消化佛教的一个典型。本文分析了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的价值、意义 ,并结合今人对之的具体评价 ,提出了与冯友兰、孙昌武、郭绍林等人不同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0.
国学大师章太炎出生于浙江余杭县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旁若无人。有一天,章太炎在天井一读几个小时,嫂子怕他着凉,唤他进屋加衣,唤了许久,他才抱着书本进屋加了件衣服,又回到天井继续读书。他没有看清加的竟是嫂子的一件花衣,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他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的庙宇重修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与文化现象,这与民间信仰活动的复兴直接相关。但是,以往的研究大都执着于从观念与制度的层面上来探究民间信仰的复兴,而对庙宇重修这一重要的因素尚缺乏足够的重视,似乎它仅仅是民间信仰复兴的结果和表征而已。本文试图从民间庙宇的社会生命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民间信仰复兴的内在机制,并希望阐明如下观点:作为民间信仰活动得以展开的地方,庙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将不同的人、事、物吸纳进来而具有了社会生命,民间庙宇的重修源自这种社会生命的本色及其变化,又反过来推动了民间信仰的复兴。  相似文献   

12.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各派、各界的最大公约数,但各派、各界对民族复兴的话语表达有着不同形式,呈现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公共话语等重要形态。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分属进步、中立与保守三大阵营,他们对民国政治秩序有着不同的设计与考量,相应地其民族复兴政治话语也承载了不同的政治诉求:国民党将中华民族复兴论"塑造成带有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霸权话语",形塑对现有政治秩序认同的政治意图鲜明,共产党人对民族复兴话语的使用一度有所批判、后作了调整,国社党最为热衷于使用"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且有自身的特色。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的背景之下,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怀、救国关怀的学人们,自觉地把民族复兴议题纳入到各学科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民族复兴学术话语,对提升近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学理性、科学性,对夯实该话语的学术根基并引领民国学者的学术关怀,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共同的期盼,易在公共领域引发社会公众的情感共鸣、心理共鸣,以《复兴月刊》为代表的民族复兴公共话语,带有公共话语的一般特点,如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即时性。民族复兴的三类话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议题相同,取向有别;目标同向,途径不相互交织,相对区隔。  相似文献   

13.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中国割地赔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这场灾难不仅使早已存在的民族危机变得日益严重起来,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复兴"之思想的孕育或萌发。正是以甲午战争为契机,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国粹派提出了"古学复兴"等具有民族复兴思想内涵的口号、梦想和主张,这些口号、梦想和主张涉及到民族复兴的主体、民族复兴的目标、民族复兴的力量和民族复兴的途径等有关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孙中山、梁启超和国粹派并没有明确使用"民族复兴"一词,并把它与"中华民族"结合结起来,从而清晰地表达出"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涵义,这也是我们把他们提出的口号、梦想和主张称之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之萌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要宗喀巴作为我国藏传佛教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一代佛界泰斗、僧人之尊、佛学大师、文化巨匠,其精神世界及其佛教思想的时代价值如何,是值得我们当下深入探讨的论域。本文着眼于宗喀巴大师不平凡的生平经历和佛学造诣,从弘法利生、学习求是、改革创新、和合包容、知行合一五大层面展开考察和梳理,以揭示和彰显宗喀巴大师充满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于舒萍 《职业圈》2014,(2):18-18
中国梦最基本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意味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意味着要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与美丽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包含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也必然会由中华文化来驱动、来支撑、来引领。大庆油田企业的文化建设也应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不断的创新,创造出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6.
"六经皆史"论与晚清民国经史关系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是考察晚清民国经史关系的一面镜子,从清末民初章太炎为代表的"六经皆史学",到五四以后盛行的胡适之"六经皆史料"等对章氏此说的不同诠释,正是晚清到民国经史关系变迁的缩影.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的本意是"尊史为经",抬高史学的地位,使之与"六经"共同成为"道"的载体.但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这一发展趋势,使之向着完全相反的方向--"贬经为史"发展.清末民国,章太炎"六经皆史学"、胡适"六经皆史料"等对章氏"六经皆史"论的理解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仔细考察这些学说的变迁轨迹,就会发现其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有着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颖 《中国名城》2020,(2):76-84
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从以扩张为主的增量增长模式转向以更新为主的存量发展模式;存量更新会是今后城市规划重要方向,而城市中心区更新恰是此类规划的典型。总结中国城市更新发展趋势,结合青岛市南区青岛湾城市设计项目的具体实践,针对现有存量规划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梳理更新潜力发展区;通过国内外案例研究提出城市复兴"SMART"设计原则;并且从产业提升、文化复兴、公共交通、空间营造等方面提出相关策略。针对项目本身提出两个层次的城市设计内容:1)平衡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复兴文化街区;2)中心城区存量更新催化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最后,总结了研究成果及进一步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外来佛教向中国佛学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佛教向中国佛学发展刍议傅京生目前有学者认为,佛教融化于魏晋玄学之后,才有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然而,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因为隋唐以后,佛教以及中国佛学的宗教义旨并没有改变: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虽然走上了华化之路,但,它一直在寻找独立生存的土壤。此外,...  相似文献   

19.
从实质上看,妙悟与活参都是佛教禅宗提出的把握真如佛性即佛教最高真理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妙悟强调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和过程的超越语言和逻辑的直觉性特征,而活参则强调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和过程对佛教教义僵死理解的破除和摒弃。受以禅喻诗风气影响的中国古代诗论家将妙悟、活参的佛禅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将其提升为重要的诗学解释学原则。妙悟与活参的诗学解释学原则不仅蕴含有极富民族特色和极有价值的文学解释学思想,而且与西方现代解释学理论也存在某种契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城市复兴与文艺复兴何兹全欧洲所谓的文艺复兴,是在15世纪开始的,一般把意大利但丁的《神曲》作为文艺复兴开始的标志。16世纪,文艺复兴就在欧洲各地开展起来。欧洲文艺复兴,是指复兴古代希腊文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西方史学家认为中世纪是欧洲的黑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