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冯凤仙 《函授教育》2003,7(4):110-112
文章通过对吴妈这个陪衬人物的三维时空框架的思维构建形式及陪衬效果的论述,深刻阐明:虽然吴妈在《阿Q正传》中是个陪衬人物,但对阿Q形象的补充、对作品主题的充实和深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艺术效果。她的思想内涵远远超过了人物本身的陪衬角色。因此,吴妈是《阿Q正传》中不可或缺的陪衬人物。  相似文献   

2.
吴妈、柳妈是鲁迅小说里的两个边缘女性,她们都是贫苦的劳动妇女,承受着来自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她们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和压迫。在《阿Q正传》和《祝福》这两部小说里,吴妈、柳妈均非主要人物,但她们却是与主人公阿Q和祥林嫂接触最多、关系最亲密的人物,更是对阿Q和祥林嫂的命运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她们助推了封建势力,将阿Q和祥林嫂推向灾难的深渊。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是以“宾”的循环出现来突出“主”的悲剧意义的,这种手法类似于新诗中的复唱艺术。 被示众砍头的阿Q“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阿Q在喝彩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看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这吴妈就是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中的那个阿Q欲爱不成的女佣。在第四章,阿Q向吴妈求爱,闹了一场恋爱的悲剧。他的毡帽被地保索去,棉被赔了赵家的香烛钱,最严重的是损害了吴妈的声誉。阿Q的轻狂让她觉得无颜活在世上,倘若  相似文献   

4.
关于吴妈这个人物形象,目前学术界早有定论,认为她与阿Q一样,是个被剥削者,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确实如此,《阿Q正传》中很多情节和事例可以为  相似文献   

5.
在《阿Q正传》中,“小孤孀”曾出现在以下的场合:其一是作为曲名《小孤孀上坟》中的词被阿Q哼唱出来: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回家后想这是儿子打了老子,又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又是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了。其二是有一天吴妈正跟他谈闲天,阿Q心中就想“女人……吴妈……这小孤孀”,于是就下跪向吴妈求婚;吴妈因阿Q向她求婚而寻短见时,阿Q挤到人群去看热闹,心中想:“这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于是就遭到赵大爷的一顿追打。其三,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阿Q临刑前,忽然看到了吴妈也在人群中,心中觉得自己…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享誉世界的名,它所塑造的“阿Q”已经成为社会共名,成为原型人物。除了阿Q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可以说也是赫赫有名,这就是“假洋鬼子”钱大少爷。  相似文献   

7.
缠足与放足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称没有什么内容的长文章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裹脚”就是古代妇女缠足的长布条。古代妇女为什么要缠足呢?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阿Q想入非非想念吴妈时写道: “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吴妈“脚太大”,是没缠过的“天足”,阿Q认为“天足”不美。为何“天足”不美,“小足”才美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妇女缠足的历史和放足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小说《阿Q正传》的人物塑造,其宾主手法的运用是高超的。如以宾衬主:以“看客”的“宾”衬阿Q的“主”,加剧人物悲剧色彩。众宾拱主:以吴妈、小D、王胡、闲人等众多的“宾”的重复出现,以突现“主”的命运的悲剧性,类似新诗中的复唱手法。总之,真正做到“既得主又不弃宾”。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中的阿Q与《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的描写对比分析,阐述了对二位人物的描写特点与异同及对人物本质刻划的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10.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在中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阿Q一生未娶妻,虽有过一场恋爱风波,但结果还是不了了之。阿Q在调戏了小尼姑之后,小尼姑骂他会“断子绝孙”,但据说,《阿Q正传》一经发表,就不断地有人对号入座,说鲁迅就是在骂他云云。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的第一篇著名的小说。该小说自发表后已被陆续翻译在了英、法、日、俄等二十几种语言文字,成为全世界进步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文试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阿Q正传》为例,从选词、句型句式结构及修辞等方面来探讨杨氏夫妇《阿Q正传》英译本在语言方面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阿Q正传》,从革命是《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基调;“革命”是完成阿Q精神典型的点晴之笔和阿Q“革命”的独特精神价值--“臆想革命”三个方面,初步论述阿Q“革命”在小说中的真实意蕴,在阿Q的典型形象完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新的命题:“臆想革命”,不仅可以为解读分析《阿Q正传》提供新论点,还为诠释历史与现实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4.
冯守卫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32-34,38
论述了《阿Q正传》的主题及阿Q的形象,分析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特征。对一些流行看法等提出了商榷。认为电影《阿Q正传》背离了小说的主题,歪曲了阿Q的形象。提出了《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运用社会语言学中关于权势(power)和同等关系(soidarity)的有关理论,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不同层次分析《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和周围其他人的言语行为,我们可以看到,言语能够反映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言语是社会互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阿Q与陈奂生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都因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赢得了高度的评价和热烈的赞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7.
李艳敏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1):26-29,33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中,有一个不可小觑的小人物邹七嫂。她像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活跃于未庄这个封闭王国的舞台上,用自身的驱动力量无形中影响了阿Q人生的起落。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小说的题目与第一章《序》及其内容,第二、三、七、八、九章的标题与相应章节的内容南辕北辙、互相矛盾,具有反讽意味。“传”解构了此前史传小说的慕史倾向;“优胜”批判了国民的精神胜利法;阿Q式“革命”暗讽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大团圆”结局反思了国民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表层叙事结构是对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史传英雄故事模式的讽刺性模仿,这个英雄故事模式主要由“出生寒微但少有大志———历经挫折磨难困苦———风云际会乘势而起———终于建立丰功伟绩”这几个基本环节构成,它们在《阿Q正传》中被作了贬低化、滑稽化处理,结果使得英雄豪杰的正剧或悲剧变成了小丑的滑稽性喜剧。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自发表以来,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通过分析《阿Q正传》复杂的叙述者的身份、叙述态度以及文本复杂的叙述结构来探讨《阿Q正传》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