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编辑手记     
《中国教师》2008,(22):1-1
<正>中国有尊重知识、敬惜字纸的传统,拥有知识向来容易受到敬重。但是另一方面,也许是受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整体主义的哲学思维、农耕文化带来的朴实性  相似文献   

2.
【阿奔的话】 传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我们的祖先把文字看得非常神圣。在古代。写了字的纸不可随意丢弃,你到一些地方的文庙旅游时,往往会发现有专门焚化字纸的地方,墙上工整写着“敬惜字纸”。但是,认字这件事,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似乎已经很平常,从牙牙学语、读小学识字,到成年后阅读交流,认字的过程被大多数人淡忘。回忆起来,似乎也没有多么复杂吧。  相似文献   

3.
说说宣纸     
小时候上学的第一天,第一次听老师的训导,就是要“敬惜字纸”:上学是来学认字的,而字是圣人造的,字要写在纸上,纸也是圣人之物。没有写字的纸不能丢,写了字的纸就更不能随意糟践,那是对圣人的不敬。是要吃亏受罚的,  相似文献   

4.
《扛神》是流行于荆山一带的民间传统“巫教仪式”,它一直长期地支配着荆楚腹地的信仰活动与社会生活。无论是在仪式行为、艺术形态还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浓厚的楚风巫师祭祀的民俗特色。通过对其仪式行为及音声环境的简要描述和分析,发现其隐含的荆楚社会、文化、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特别是《扛神》仪式“音声环境”中所投射的“信仰”,其深层次文化内涵、象征符号及发展现状,应该引起学术界的深刻关注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人有“敬惜字纸”一说,推演为敬重文化、谨慎作文的教诲。又附以鬼神显灵因果报应的说教.从而弥漫为一种社会民众普遍接受的心理。这种心理在民国时期仍有遗存,笔者的初中班主任就曾在班会课上郑重其事地说,他当年读私塾时,书碰到地上了,捡起来后,要举过头顶绕三圈.口中念叨“圣人恕罪”。  相似文献   

6.
字的敬畏     
<正>我问自己:"你对字的敬畏,开始于什么时候呢?"沿着记忆的小路往回走,来到一个村庄,名字就叫:童年。油漆斑驳的檐柱上,贴着一张红纸告示,上面写着四个字:敬惜字纸。记得小时候,小镇上有一位老人,每天都背着一个大竹篓,出没在街头巷尾。她佝偻着身子,用手里的火钳  相似文献   

7.
阮崇友 《教学随笔》2015,(4):171-172
《红楼梦》为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作家的身世经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使萨满观念信仰渗透于《红楼梦》的创作中。文学作品的"包容性",使萨满教的信仰观念在艺术的升华中与汉民族文化在小说中相互渗透和吸纳,焕发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红楼梦》深受满汉民族所喜爱。  相似文献   

8.
明代,叶春及作为惠安县令在其辖地实行"王道之治"的政治抱负,作为"王道之治"一部分的"敬鬼神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规约与冲击。《惠安政书》是叶春及的施政笔记,展示了叶春及施政与"敬鬼神事"的互为关系,以此可管窥明代惠安民间社会人、神与鬼的关系,进而折射闽南地方社会在明代的民间信仰态势。  相似文献   

9.
民间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聊斋志异》从民俗的角度对城隍神、伏魔大帝、花神、文运神等民间神信仰进行了描写,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观念。民间神信仰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传承文化,始终在变迁中适应着人们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0.
由敦煌藏经洞的藏品类别与中原佛寺的“三宝藏”基本一致可推断:藏经与佛教的“三宝崇拜”思想密切相关,藏经洞是供奉佛教“内藏”和“外藏”之处所,藏经的主体是供养经。藏经亦与敦煌、高昌等地自古以来敬惜字纸、收藏字纸的习俗有一定渊源。土地庙等后出敦煌遗书是上述观点的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11.
普贤信仰在我国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乃至于民间信仰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普贤文献向无清理。将有关汉文普贤文献区分为普贤类注疏、普贤类文物(普贤变)、中土普贤经、普贤类灵验记、碑文和寺院志等其他普贤文献共5类,作详细解题,纠正历来著录之误、辨识之讹和定名之不妥;认为其中的《普贤菩萨说证明经》乃纯粹中土所造,民间信仰色彩浓厚,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武强年画是衡水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它体现出农耕时代农民对神灵的敬畏、对平安幸福的祈盼、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表现了衡水特有的民俗美;同时,武强年画构图的程式化、形象的脸谱化、图文并茂等艺术特点,使它成为几百年来历久不衰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四则用彝族文字记载并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州境内的行孝积德故事的概述和分析,概括了该故事类型的特征、发展演变规律及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普庵教于宋代发源于江西,其信仰范围覆盖闽、赣等中国南方诸省,影响十分广泛。文章通过介绍普庵禅师的来历和传说,着重阐述了普庵信仰在福建民间的流播,及其普庵咒、符、传说故事等具有明显的宗教世俗化特征;探讨佛、道兼融的普庵教教派形态和闽地普庵信仰的民间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东北民间故事中有一类是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动物故事,如动物报恩,人与动物交友,人与动物通婚等。这类故事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或表现人们与动物之间的平等相待和睦共处,或表现人们对于动物世界的直觉感受或者对动物的某种信仰和崇拜的情绪,或表达人类对于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动物的一种敬畏。民间故事中的动物母题以生动的情节与场景向人们传递了东北民间百姓素有的那种朴素的生态观念和环境意识,向我们昭示了人类与生态相谐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湖南禅宗思想中,蕴涵着关爱自然、敬畏生命、追求和谐的生态美学智慧。其文化基因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和民俗三个方面。其哲学基础是佛教的“缘起论”与“无我论”。其伦理基础是佛教伦理中的善恶观与业报论。其民俗基因是南方巫文化。湖南禅宗不但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湖湘文化(主要是湖湘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鲁迅故乡的民间文化来看,鲁迅的小说具有亲切、自然的乡土背景和遥远、迷离的民俗事象,从而浸润他的小说创作风格。鲁迅小说所吸收的故乡绍兴的民间文化精神,主要是绍兴典型的“鲁镇”环境与典型的乡土人物风貌以及多样性复杂性兼备的绍兴语言、特产、场所、习俗的文化特性。鲁迅小说中的民俗事象在客观上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目标和表现人、发现人、认识人的社会功能。他在民俗事象的描述中去发现人自身的命运及其人性方面的极大偏离,由此建构人的个性得以健康自由发展的新的文化观念。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鲁迅的小说,即可认定它对于蒙昧的人的个体担当的精神启蒙的历史使命和它以人的灵魂为基点所建立的现代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8.
灵验故事是当代人和神的生活故事。它具有不同的发生和存在形式,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密切。它既是对民间信仰生活的一种诠释和呈现,又是对民间信仰的反馈叙事。从另一个视角折射出民众的生存逻辑和乡土社会中的世界现。关照信仰活动中的灵验故事可以为民间信仰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但其自身的一些特点给研究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胡迪故事是一支在民间有巨大影响的故事,本分小说和说唱两个系列探讨胡迪骂阎入冥故事的发展历程与其价值意义。通过揭示小说的不同本差异,阐释说唱中的民俗信息,分析故事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体现不同时代人们的政治意识,化审美,宗教态度,民间信仰的变化,胡迪故事在因果报应的框架下,蕴涵了强烈的道德评判。  相似文献   

20.
幼儿的心理活动与处于"童年时期"的人类的心理有某些相似之处。幼儿具有接受民间故事的心理基础;民间故事对幼儿的影响作用的发生机制——儿童敏感期的求知欲;民间故事对幼儿的影响作用以儿童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为依托。民间故事对幼儿影响的必要性:民间故事是幼儿重要的文化食粮;以民间故事塑造幼儿健康个性;以民间故事培植亲子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