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代表作,在美国及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书能成为一部经典作品,与美国十九世纪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梭罗个人的生命历程直接相关,具体可概括为四个因素:一是超验主义运动,该书是超验主义的核心文本;二是自然文学写作,该书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并具有深远的生态学意义;三是乌托邦社团运动,该书是对个体乌托邦的成功书写,宣扬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契合了美国人的伊甸梦想;四是废奴运动,梭罗的"英雄"角色及其身后的文化地位也对该书的经典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的文明大背景: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文化成为发展的主导力量,人类正由物质主义文明向文化主义文明跨越,在过渡时期里人类面临着包括生物大灭绝、人类大灭绝和文明大灭绝的三个大灭绝带来的毁灭的危险,同时这也是创造新的文明的机遇.金融危机是物质主义文明危机的一部分和大暴露,物质主义已经成为最反动最危险的意识形态,正在把人类推向死亡的陷阱.文化成为发展的主导力量,强大的文明生态化发展趋势,巨大的危险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无能都在呼唤着乌托邦思想和革命,革命是人类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唯一保障,革命和乌托邦具有两种性质,今天我们提出的革命和乌托邦思想与以往根本不同,革命已经刻不容缓.文化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表现出对于环境的不满,对于人类掌握自己命运的渴望.文化的本质是随着文化力量发展成文明的主导力量之后才有可能是自醒和自为的,而这种自醒和自为需要文化自身的革命.今天应对金融危机需要区分物质主义的和文化主义的两种不同策略,以文化主义策略作为立足点.我们需要非常思维,重新缔造乌托邦思想,重新学习革命.  相似文献   

3.
不完美的图像:反乌托邦时代的乌托邦思想[美]拉塞尔·雅各比著新星出版社,2007乌托邦在20世纪的溃败似乎证明了一桩事实:它绝非"子虚乌有"。自它诞生之日起,便随历史浮沉。从大革命的壮丽到雅各宾的恐怖。从斯大林时代的古拉格到波尔布特的红色高棉,一切惨烈的革命风暴可以跟它沾上边,一切可鄙的极权主义可以跟它套近乎。所以说,乌托邦从来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它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着。  相似文献   

4.
吴瑛  徐昊东 《新闻界》2023,(3):26-38+96
事实核查与新闻业的融合被视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自救与复兴。事实核查在国际传播中被赋予认知“遥远的他者”、接近事实真相的特有角色。本文以西方涉华核查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美国和欧洲的3家核查机构Snopes、Politifact和AFP Factcheck,对其近6年来的涉华国际新闻展开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西方核查机构在专业主义规范和事实核查流程下报道国际新闻,试图为西方受众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客观地认知中国的平台。但是,西方机构的核查机制和流程重新固化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乌托邦”,表现在报道主题选择、新闻再编辑、新闻再传播等环节上无法跳出“东方主义”的思维框架和话语体系。总体上,西方事实核查机构受专业主义和东方主义两种思维的激荡,在试图接近真实中国的同时,又与真相形成了一种再隔离,它们也将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一个新变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美国HBO电视网推出的新剧《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为例,对西方一直推崇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进行了回溯,对作为社会的"守望者"记者所肩负的"告知、启示、监督"责任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在美国的现实际遇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论娱乐化的界定目前,关于"娱乐化"的研究文章多使用"娱乐化"集合概念,缺乏对效果的分析以及话语系统分析,模糊了本体论、过程论的区分。(一)娱乐与娱乐化1.娱乐的起源及娱乐细分的四种体验西方学者席勒主张"能量盈余说",认为动物如果暂时摆脱物质上的匮乏,而获得精力上的盈余,就有可能进入游戏娱乐状态。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娱乐起源于劳动。①文化研究学者理查·戴尔曾指出:对娱乐的两种想当然的描述乃是逃避和满足,它们指向了娱乐的核心要旨,即乌托邦主义。  相似文献   

7.
陈一沫 《今传媒》2012,(1):92-93
眼下,微博风暴正席卷中国,迅速成为国内互联网传播媒介的焦点话题。尤其在2011年的春天,一场轰轰烈烈的"微博打拐"行动,将微博推上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风头浪尖。通过"微博打拐",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比起论坛、博客等网络交流工具,微博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对话平台,甚至是"草根阶层"也能"通过参与种种议题设置,逐渐介入了社会事务的处理当中。"仿佛"电子乌托邦"就在不远的前方,令众人为之雀跃。事实果真如此?本文欲通过对"微博打拐"事件的分析,分析微博的传播模式及其特点,打探"乌托邦"浮云下的"微博"力量。  相似文献   

8.
近日,我院新闻系马少华副教授新著《想得很美——乌托邦的细节设计》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马少华副教授曾长期担任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和国内多家报刊的专栏作者。专业教学之外,对中西乌托邦著作的阅读和研究达十余年之久。本书着眼于细辨乌托邦著作的发展,不仅揭示出晚期乌托邦著作与早期乌托邦的重要差别,而且揭示出当代人的思想、当  相似文献   

9.
费鸿萍  顾蓓蓓 《大观周刊》2012,(34):12-14,6
本文从市场上奢侈品销售风靡现象切入,提出对这一现象起推动作用的因素物质主义方面的研究。在对国外现有文献进行解读归纳的基础上,对目前物质主义的定义、研究视角、物质主义的测量量表进行了梳理,并延伸到物质主义的边缘研究,介绍了影响物质主义形成的因素、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方面尤其是消费行为方面的影响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9,(10)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传播学学者弗莱德·特纳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围绕传播技术的发展形成的诸种社会思潮,判断传播学学科发展可能的方向。通过对特纳的"民主环绕"理论和技术乌托邦批判实践的考察,本文还尝试就技术在人类社会变迁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一时代特征给传播学学科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展开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房地产广告乌托邦化趋向的现状和原因谈起,多角度透视当代房地产广告幻化的表征,从法制和道德的层面对地产广告的乌托邦化趋势进行反思并探索未来房地产广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探究财经报道的功能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软文"对于新闻的侵蚀,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传媒经济学"所涉及的部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种商业像传媒那样是三方模式(媒体、受众、广告主)的.媒体打包出售受众,就势必会受到广告主(不仅是商业,还有政府)的步步紧逼.这是一个从神权、君权过渡到金权的社会,漠视这个现实而一味鼓吹新闻专业主义,是学术"乌托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贾腾 《东南传播》2016,(4):45-47
生态主义已经冲击到传统的意识形态,并影响到其它领域研究。从生态主义视角来研究动画艺术,是动画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笔者力图通过对"生态主义动画"这一概念的界定及生态主义动画创作的理念、主题、叙事等几个方面的思考,浅析生态主义动画的创作观念。在反映现实生存危机和反思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同时,认识动画作为媒体形态传播的社会责任,并探讨动画创作的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20,(9):65-72
瘟疫游戏是一种以瘟疫或病毒传播为主题的电子游戏。它能够通过灾难场景的再现、逃亡或抗争的叙述情节以及"反人类"的游戏结局建构出一个反乌托邦的通达世界。在这个反乌托邦的世界中,玩家不再是事件的"第三人称"旁观者,而是"第一人称"视角的参与者,在包含着历史隐喻和未来指向的"当下"场景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创伤记忆。瘟疫游戏对创伤的表征,并非将创伤事件娱乐化,使其沦为大众娱乐的产物,也不在于重述个体或集体所经历的痛苦和伤害。瘟疫游戏中的反乌托邦想象,是对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的投射和隐喻,强调的是人类如何从痛苦的经历中获得启示,进行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5.
何冬英 《新闻世界》2013,(5):303-304
本文由2012年底两则医患新闻报道,探讨新媒体时代坚守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困境及相应的对策。新媒体时代复杂的传播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几大难题:一是零时间信息生产对新闻时效性的重新定义,二是公民记者成为影响新闻场域的新兴力量,三是新媒体浮躁氛围下寻求存在感。要解决这些问题,重构新闻专业主义,需要从传媒业、职业新闻人、新闻价值标准与伦理等多个向度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从报社新闻编辑部的中高层编辑如何理解新闻专业主义入手,通过三种调查手法,包括实地观察、深入访谈和阅读相关材料,考察了《新京报》的专业主义话语实践。揭示了这份都市报在特殊的地理场域中形成的一套独特而完整的专业主义运作方法,力图显示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在某些都市报层面已经走过了中国新闻改革初期的碎片化和局域化呈现时期,开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获得更大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7.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的小说作品《地图与疆域》在2010年摘得了法国文学最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的桂冠.小说受到经典的"地图非疆域"表述之启发,构建了一张以"地图与疆域"为内核的隐喻网络.从艺术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再现关系,到审美现代性与资本现代性的矛盾关系,再到乌托邦愿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虚拟关系,作品自始至终隐含着从美学场域中找寻社会救赎的创作意涵.  相似文献   

18.
时尚是一种个体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在实际意义上表现为一种大众审美主义。对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解读,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把认识现代性的钥匙。时尚作为一种现代审美文化现象,呈现现在之感,为现代个体提供一种审美、救赎之途,尽管那也许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刘玉峰 《大观周刊》2012,(45):34-34
文化研究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股学术思潮和一套批评实践。本文从精英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的文化研究角度对电影《秋日传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7,(5):81-85
近年来,我国电视娱乐场呈现出真人秀节目一枝独秀场的景象。从节目生产者角度看,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真人秀节目依托游戏的自规定性,给节目生产者提供了随心所欲制造娱乐节目赖以生存的戏剧冲突的自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能让电视媒介在这个碎片化世界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呈现了有助于竞争的连续、完整的真实。在媒介环境日益复杂,观众愈加挑剔的背景下,这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对于节目生产者来说,具有一种乌托邦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