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神生产的特点及其与编辑工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文化建设的日益发展,编辑工作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分工。编辑事业在发展,编辑队伍在壮大。但是,由于编辑理论研究的薄弱,人们对编辑工作的本质和社会作用的认识还很模糊;由于肯定和赞扬编辑工作的社会舆论,大多停留在一般的道德评价上,没有上升为科学理论;瞧不起编辑工作的社会偏见至今还影响着编辑事业的发展,这就更加显示了加强编辑理论研究的无比重要。要加强编辑理论的研究,当然离不开对编辑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但是,要使编辑  相似文献   

2.
编辑和记者有何区别?在出版新闻工作的业务探讨中至今还鲜见这类的文字,似乎还缺乏专门的研究。但从实际工作的情况看,作为新闻出版队伍中两个司空见惯的主要岗位,如果不对其各自的业务特点予以廓清,则确实会影响编辑记者素质的提高,因此有分析一下这两者异同的必要。 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最表面的当然是干的事不同:编辑以编别人的稿子为主,记者以写自己的稿子为主。但是在一些较小的新闻单位中,往往采取的是采编合一的体制——工作人员在单位编来稿时是编辑,出去采访就是记者。在这样的单位中,人们就感觉不出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有不同也不过是  相似文献   

3.
编辑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我们对编辑业务理论研究得较多,文章发表得也多,这是研究的编辑客体;就编辑的主体也就是针对编辑工作者本身而言,我们思考的较少,文章发表的也少.实际上这是编辑理论研究的缺陷.就编辑工作者本身而言,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要吃饭、睡觉,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但是,编辑的七情六欲表现在哪里?编辑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在哪里?难道说这些问题不值得去琢磨吗?本人心血来潮,不揣冒昧,草拟"走近编辑"、"顿悟编辑"、"解悟编辑"三段小文,以阐发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何皓 《编辑学刊》2004,(2):45-48
编辑方法是编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然而编辑学现状表明,我们对编辑方法论的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不仅涉猎者鲜见,而且即使偶有触及,也有浅尝辄止、就事论事的倾向,以经验层次的泛泛而论者居多.其结果是时至今日,对编辑方法许多理论问题(甚至诸如编辑方法存在与否及形态等)的认识都不甚明了.为此,本文就从"编辑方法是否存在"这一最基本的命题开始探讨编辑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有出版才有编辑”——谈编辑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八年前,我写过这样一段话:“从历史上看,编辑是随着出版业的兴起而逐渐产生的。……有出版才有编辑,书籍编辑存在于并发展于出版业中,所有编辑都存在于并发展于传播业中。”(《中国编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见《编辑学理论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08—409页),此话我至今不以为非。不过,当今学术界持有不同见解的一些人认为,不承认历史上有书籍就有编辑,或者不承认孔子、司马迁等人是最早的编辑家,就是否认编辑的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过程。这种观点之所以不可取,在于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编辑概念。记得几年前,有人讥之为“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参见《读书》1993年第9期:《漫说一个三角锥,出版的》)把“鸭头”与“丫头”混淆在一起去讲“历史发展”,才是真正的缺乏历史观点和科学态度。有关这方面的种种混淆,除了令人感到困惑,也引发深入研究问题的兴趣。本文将结合古代出版业中的情况考察编辑的产生和发展,重点是谈古代编辑和现代编辑的特征。其中,当然不能不讲区分两种编辑这个老问题,因为不讲这个区分就意味着甘脆放弃历史研究中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编辑学研究以不可遏抑之势勃然兴起,吸引和鼓舞着千万编辑工作者纷纷投入这一理论建设工程。应当承认,编辑学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也无可讳言,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能构成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这两年还出现了“热门”渐趋冷落的现象。这种状况,无疑会妨碍编辑学研究的深化与升华,妨碍编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对出版事业也势必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综观当前编辑学研究的现状,我认为主要存在缺乏统筹、不够深入、也不够重视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当然也还有一些其他问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向全党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当然也是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近年来,我们有一部分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的学习,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研究也不够,满足于被动的上传下达。在这方而我们有过教训。有一个时期,我们有的编辑、记者认为新闻报道,只要懂  相似文献   

8.
编辑业务现代远程培训信息平台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科技编辑人员的培训现状与其他行业相比,编辑的职业教育还相当落后。为了适应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科技编辑业务的培训成了科技编辑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主要途径。目前的培训主要是由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或各省高校学报研究会)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的要求对在职编辑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和其他科技期刊的专职主编、副主编、编辑部负责人以及专职编辑人员。培训内容包括:①有关科技期刊的方针、政策、法规;②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包括科技期刊编排格式,科技论文的格式、量和单位、图、表、数字、语言文字、标点符号、参考文献等;③主编、编辑职责;④编辑出版业务流程及其组织和管理;⑤编辑应具有的素质与资格考试等。通过培训,科技编辑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高了,促进了期刊水平的提高。但是也暴露了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培训时间短,学员对所讲授的知识不能够及时领悟;②因受时间、空间、经费的限制,培训覆盖面小且不经常;③缺乏统筹规划,缺乏健全的编辑培训制度,培养层次不明确,难以满足广大编辑的实际需要;④内容比较局限,缺乏编辑学理论研究和深入的专题研究。⑤国内外编辑学术交流和合作较少。二、现代远程教育的启迪随着...  相似文献   

9.
刘立志 《青年记者》2016,(30):12-14
提起党报理论版,很多人的印象是:文章四平八稳、长篇大论;版面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种印象不仅一般读者有,就连许多理论版编辑也有,甚至认为理论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应该说,这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理论版并没有硬性的文章模式要求,没有具体的文体要求,也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谁也没有说过党报理论版的文体和内容必须如何如何,但是时间长了,就无形中将以往的文体和内容、形式等固化、程式化起来,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成为一种束缚.记得十几年前我正准备入行做理论版编辑时,身边就有热心人问我;理论文章还有人看吗?委婉一点的就说:理论太“曲高和寡”了吧?老实说,当时我自己也感到含糊.  相似文献   

10.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迎来了《编辑之友》创刊25周年。这对于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这不仅是因为该刊是发表编辑工作研究、编辑理论研究成果的园地,还因为该刊25年来已经  相似文献   

11.
祝愿与期望     
编辑同志: 先后赐寄的贵刊,均已收到。我以为,贵刊能紧扣着出版理论密切联系当前出版实际这一关键(出版理论当然包括编辑学理论、出版管理学理论、图书发行学理论等许多方面),发表了许多有分量的文章,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此是贵刊一大特色。希望继续保持这一特色,发扬光大。还可开拓刊物内容和组稿思路,使刊物进一步丰富多彩。比如,出版史的研究,特别是中国近代和现、当代出版史的研究,对于编辑人员开拓思路、提高素养十分重要。贵刊就可以从这一方面发表各种有分量的论文、研究资料及各类文章,启发人们以  相似文献   

12.
关于编辑要不要改稿,有两种对立的主张。一种认为要改,一种认为不要改。报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编辑不改稿行吗?”文章的主题十分明确:编辑就是要改稿。这当然是主张编辑要改稿的。主张不要改的,又有种种说法。有的说,编辑不要改稿;要改,让作者自己改去。也有的说,名家的稿子编辑不要去改。同是认为不要去改的,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名家哪儿会有错儿,所以压根儿用不着去改。一种认为名家也难免出错儿,可是你不要去改他的。你改了他的,他还会以为自己本来就不错呢!这对名家没有  相似文献   

13.
编辑,据《辞海》解:指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前的重要环节;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本文所涉及的含义主要是指前者。目前对于编辑的理论研究还十分冷落,因此对编辑的重要意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编辑的特征和性质问题是对编辑工作正确认识的根本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两个问题加以  相似文献   

14.
组稿是编辑的基本功之一编辑工作大致可以分两道工序:前道工序是订选题到组稿,后道工序是文字加工和审定。一般说,选题和组稿是书稿的先天条件,即选题订得好,作者找得准,书稿的质量就有了基本保证。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后天的条件,即编辑的文字加工和政治上、科学上的把关。在谈到编辑的基本功时,人们往往比较重视编辑的专业修养和文字工夫。这也是对的,如果一位编辑,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驾驭文字的能力,要独立处理稿件,达到  相似文献   

15.
很多编辑喜欢逛书店,这也许是职业的爱好.倘若我们看到一本政治理论书配上一幅山水画的封面,此刻,编辑心里总有一点不自然的感觉。因为这本书缺乏整体感,内容与形式脱节。这种整体感正是系统论的观念.但是谁也不会说,我在书店是在用系统论看书。正象恩格斯所说,当人们还没有学会辩证法时,已经在进行辩证思维一样,当我们还没有自觉地运用系统论方法时,已经有了系统论观念。“系统”在编辑工作中的意义系统论是现代科学方法论中的一种。当初,它  相似文献   

16.
现在有些书刊应该说编得还不错,但开卷有“错”;打开来一看,便会发现一些排印上的差错,令人感觉有点不舒服。有同志说:“无错不成书。”这当然是过激之论,不过也反映出一部分读者的不满情绪,说明忽视校对工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我国古代,编与校合二而一,校勘工作是整个编辑工作中的  相似文献   

17.
提起做文摘编辑,一些人认为容易得很:不就是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剪剪贴贴,抄抄摘摘,发别家报刊发表过的现成文章吗?何难之有?当然,若只是信手拈来,随意摘点什么,五花八门,稀奇古怪,胡拼乱凑,倒也不难。只是这样的文摘刊物又怎么能有生命力?又怎么会赢得读者的喜爱呢? 常言道:不干不知道,干了才知晓。我以前一直做报纸编辑,也曾经有过上述想法。两年前当自己也做了文摘编辑后,亲身品尝了文摘编辑的甘苦,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要做好一个文摘编辑并非易事。 所谓文摘编辑难做,因为文摘编辑不仅要具备一般编辑所应具备的事业责任心,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等等,还需具备两项较为过硬的功夫:一是鉴赏力,二是创造力。 鉴赏力,主要表现在编辑对时代变化有敏锐的目光;有领先于而不是落后于读者的时代意识;有对潜在市场的洞察力,有对大量作品的文化品质及其社会价值的识力。这种鉴赏力多发生于选摘稿件中。有些文摘刊物,由于编辑缺少鉴赏力,刊物思想内容缺乏一股撞击心灵的冲击力量,缺少耐人寻味的哲理,就像浅  相似文献   

18.
多读点书     
怎样做好新闻工作?从学术、业务甚至政治等不同角度,相信可以举出n种讲法,但有一条是根本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这是一句老话,说来容易,真要践行却不那么简单.从当下媒体的表现来看,缺乏理论、脱离实际这两方面的情况都有,某些记者、编辑为"吸引眼球",或是在采写上想当然地主题先行,找不到符合主题的事实就"编"一个"故事",弄上一堆"化名";或是对某些专业问题并不通晓,却以常识性理解来对待,不但造成新闻失实,还给被报道对象带来实际工作的困难;或是在编辑上采用"黄色编排",版面安排畸大畸小,标题断章取义,夸大一点,不及其余.凡此种种,势必严重影响媒体的公正性与公信力.当然也就削弱了媒体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9.
编辑界有一个共识:编辑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实际工作也确是如此,所有的编辑工作不例外都是围绕着编辑的目标而展开的,因此,编辑学作为编辑工作的理论研究,它也应该是为编辑目的服务的,此外不可能有别种存在理由。整个人类文明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每个学科的产生都源于实践,同时,也是为了实践这个目的而存在和发展的;唯理论而理论的学科从来就没有生命力,或者说它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编辑活动的目的进行考察,进而探讨编辑学研究什么才能为这个目的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记得1994年在成都召开的理论讨论会上,大家曾对编辑学会会长刘杲同志提出的编辑学性质问题进行讨论,我赞同刘杲同志所提问题,并且认为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原因是编辑学的性质如何,牵涉到以下两件重要事情。一是编辑学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是什么。其性质不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当然也就不明确,于是研究中难免就要瞎摸瞎碰,陷于诸多盲目性。二是建设编辑学所用的方法是什么。其性质不明确,所用研究方法也随着不能完全明确,结果难免是事倍功半或劳而无功。在我看来,当今编辑学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首先就是对编辑学的性质及其对象、范围的认识有偏差;这个问题不解决,编辑学的发展难免困难重重。因此,我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