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是当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研究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特点,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品德生活化教学的进程。由于品德生活化遵循的是儿童品德与生活这  相似文献   

2.
当前,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热门话题。生活化是思品课程改革的真正归宿,生活化是解决以往思品课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让儿童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用自己的方式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认识生活。通过密切联系儿童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日益重视和打造课堂情境的生活化,注重学生在课堂和学习生活中的体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基本概述入手,认真分析当前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总结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力求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育人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是以小学低段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其教材的编写具有情景性。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图文并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还原教材中的生活情境、运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开发教材中的弹性情境”等途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筑生活化的情境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感受,内化体悟,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倪宇涛 《教育艺术》2010,(2):76-76,75
实现儿童品德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宗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必须始终立足于生活。只有以此为出发点把握教材.组织教学.指导活动,才能保证《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对学生良好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重要意义的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小学阶段的重点学习内容。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学到重要的道理。根据品德与生活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接下来就以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法的重要作用为中心,对有效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模式。为了进一步推进品德生活化教学的进程.遵循儿童品德与生活这种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关注现实生活,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时下,虽然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了“生活化教学”,然而,这种生活化却又止于课堂,仍然忽视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忽视在实际生活中的品德提升。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帮助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和着课程改革推进的步伐,新课程理念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同,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又生成了不少疑问。尤其是对课程核心理念“回归生活”怎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对回归谁的生活、怎么回归生活等仍存在不少困惑。笔者以为,应对回归生活的综合课程,生活化教学是品德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一条“探究性、生活化、情境式小课题研究”教学模式,不仅上课得心应手,学生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是以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目标而设立的学科,这门学科本身就是贴近生活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明白在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因此,也只有把生活化教学模式和品德与生活学科更好地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热情。本文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实际,从多方面探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使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更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趋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小学生综合能力、综合水平的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教材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倡导的“小学课程应以综合课程为主”的理念,以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材内容特点体现课程发展的综合化趋势,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行为、情感等多方面的特点,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注意到,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而透过多元智能理论这一视角理解儿童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从而更有效地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究的少,脱离儿童生活,降低了教学实效性。探索和构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品生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适应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真正走向"生活德育"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的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究的少,脱离儿童生活,降低了教学实效性.探索和构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品生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适应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真正走向“生活德育”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的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17.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以"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来呈现儿童身边的"生活事件",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用真实的生活引领儿童、教育儿童。生活化的品德教学把教材和儿童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价值引领,引发儿童的道德冲突,让儿童在道德冲突中建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品德课堂成为儿童生活的世界,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有效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18.
陈水夏 《中国教师》2014,(12):37-38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可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此,我们提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即让思想品德教学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一、课程资源生活化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必须生  相似文献   

19.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儿童的社会生活,重视与儿童真实生活经验的联系,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儿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教给儿童关于品德与社会的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教学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进行,注重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素华 《山东教育》2005,(28):51-5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基于该课程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挖掘各种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