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青  刘沛 《教育技术导刊》2013,12(7):101-103
针对某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在功能设计与应用中的不足,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开发了基于THINKPHP技术的高校财务预算系统。系统中引入了数据中间层、工作流等软件技术,是一个适合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软件系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越来越多的师生使用智能移动终端进行学习,为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已有教学视频资源的价值,避免大量视频资源无法支持移动终端播放从而导致的资源浪费,让传统的教学视频点播系统更有效地支持移动学习,设计开发了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视频点播平台。平台前台支持多种移动设备访问并且根据不同设备实现界面分辨率自动调整,后台使用主流的J2EE架构和SQL Server 2008数据库进行系统开发。系统设计实现完成后可以同时支持PC端和主流移动终端(Android、IOS)通过无线局域网和移动3G、4G网络访问,实现真正的跨平台移动视频点播应用。  相似文献   

3.
学校网络建设的日益完善和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移动学习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应用。学校师生逐渐习惯于使用各种便携式终端进行学习,为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好的挖掘现有教学媒体资源的价值,让传统的流媒体点播系统更有效地为移动学习服务,设计开发了基于跨平台技术的流媒体点播系统,支持台式电脑端和各种移动终端平台访问,实现一个系统多个平台可用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各种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出现,使得基于移动计算的Web应用成为可能,也使得人们学习、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一种新的基于移动网络技术的学习方式——移动网络学习成为可能。各种便携式移动终端作为移动网络学习的平台,可以克服传统的以PC为终端的在线学习系统的弊端,大大提高在线学习系统的实用性。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移动网络技术与便携式移动终端来辅助教学和学习是移动网络学习的核心问题,而设计开发一个能被移动终端访问的移动网络学习平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技术》2016,(12):106-111
针对近几年"云教育"和自主移动学习的应用发展存在的缺陷,在借鉴传统课堂双向交流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文章设计了支持移动终端手势识别的云黑板教学平台并给出了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通过引入移动终端手势识别的人机交互技术,模拟传统教学黑板板书的方式,提供矢量的草图交互绘制和临摹,从而给自主移动学习教学平台带来了崭新的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6.
随着3G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技术性能的提升,成人学习者在移动终端上开展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研究从学习活动设计、学习内容及学习资源设计、学习平台设计、移动终端与无线网络以及系统实现等方面入手,较好地满足了广大成人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移动学习系统在开放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通讯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极速发展,移动终端逐渐实现并超过计算机的使用功能,移动终端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并且作用正逐渐提高。高等院校教学工作已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扩展到网络教学模式。利用移动终端实现在线考试,能高效便捷地检测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是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PC在线考试已逐渐发展成熟,但目前多数在线考试系统存在对操作系统兼容性要求高,专业依赖性强以及硬件数量限制等不足,本文通过移动终端在线考试在线系统与PC在线考试系统的优劣对比,旨在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便捷实用的在线考试平台,进而为在线考试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只单纯提升在线考试系统的使用性,没有考虑在线考试对学生的适用性,将是未来无纸化考试系统的一个"瓶颈",在线考试对考生产生影响和对应用能力培养的促进,仍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智能家居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是物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随着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随时随地掌控家居环境成了智能家居的基本要求。基于安卓平台,设计了智能家居移动终端。该软件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对家居设备随时随地的智能监控与控制,提高智能家居系统使用的便捷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一个工作流管理技术在协同办公系统中应用的实例,针对分布式协同办公问题,提出了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建模平台和运行平台,同时给出了它们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及过程.  相似文献   

10.
面对多样的移动终端,在开发移动应用时如何实现在不同移动系统的无差异化移植显得越来越重要,移动Web应用能够很好地保证跨终端,跨平台的同一用户体验。将移动学习,翻转课堂聚焦于大学物理,选择构建虚拟实验移动Web应用平台和基于该平台开发虚拟实验和物理模型,能够辅助物理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为翻转课堂提供学习支持。  相似文献   

11.
采用B/S和C/S混合技术构建了一个财务报销系统。介绍了系统的功能、具体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通过工作流技术的合理应用,透过使用MVC模式的思想增强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以及可复用性。基于该模型的系统已经投入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移动终端应用越来越普及。与传统互联网平台相比,移动终端有利于信息集中化管理,其带来的便携性、时效性、个性化是其它工具无法媲美的。针对校园信息服务APP需求,采用移动通信技术和Android开发平台,对应用平台总体框架进行了规划,重点研究了系统实现中涉及的几个关键技术,实现了登陆、注册、招聘信息、活动信息、课程安排、学校新闻、分享等功能,提高了学校信息化管理运行效率与层次,加快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物联网的技术原理,设计并开发了一种物联网信息处理实验系统。该系统基于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能够支撑物联网技术体系模型中的大部分技术点。系统采用模块化思想设计,实现了硬件实验平台和基于移动终端的控制软件,移动终端采用了基于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实验系统涵盖了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智能控制等内容。控制软件和硬件实验平台之间采用Wi-Fi进行通信。该实验系统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物联网基本技术,理解物联网在典型应用行业中的的功能和系统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随着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应用程序出现在诸多领域,移动应用开发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本文立足于移动开发技术的背景,从现有的移动应用开发现状,对比不同移动平台的开发技术,比较三种主要的移动应用开发方式,以中间件技术的开发模式,对移动应用程序上内容的实现进行了阐述,结合校园学习资源,以三种平台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两个终端的移动客户端为例,初步实现了一个简易校园移动学习应用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工作流在灵活性和自适应性方面不足的问题,通过对行政审批、电子政务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个基于.Net的动态工作流模型。同时针对引入工作流系统而带来的安全性问题,详细介绍了基于Web的动态工作流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及其安全策略,充分考虑了在电子政务中的实际需求,并已应用于实际的应用系统集成平台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5,(86):195-196
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已席卷社会的方方面面,新闻阅读、视频节目、电商购物、公交出行、产品营销等热门应用都出现在移动终端上。作为移动设备(PAD,Phone)上的主要操作系统Android,其开放性、平等性和与应用程序的互访问性是任何其他智能终端系统所无法比拟的。此外,Google、三星等运营商对Android给予了巨大支持,使得终端客户量居世界首位。本文正是研究如何将Android平台应用开发技术,应用在医院的预约挂号系统中,作为传统的电话预约和桌面终端互联网预约之后的新一代交互平台。  相似文献   

17.
Web服务在各大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主要用它来解决不同平台之间的互操作问题.然而,对于无线移动设备而言,采用传统Web服务不利于部署和实施.针对这种情况首先介绍了REST Web服务并与传统的SOAP Web服务进行比较,突出了其在RCWS中的优势;然后以Android平台为基础,设计构建基于REST Web服务的旅游信息管理交互系统,在无线移动设备终端应用Web服务技术,从而提供了一种将Web服务技术在资源受限的无线移动设备终端应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实际,提出了对传统网站的改进思路.在不改变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访问层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移动设备界面层.设计方式简化了移动网站的设计流程,提高了开发效率,实现了代码复用.同时为了使移动学习平台可以在多个浏览器上运行,并能自适应移动设备的多分辨率,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HTML5和CSS3等新技术,使移动学习平台的一次开发适用多种移动终端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大多无线网卡可提供的带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使移动平台的视频点播开发存在了可能性。而在软件方面.还几乎没有专门针对无线接入的移动终端而实现的视频点播系统。因此,研究移动无线因特网方面的视频点播系统.可以为将来移动无线因特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0.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移动终端进行中华古典诗词的弘扬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使青少年重拾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而且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出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古典诗词学习与鉴赏系统的通用设计方法,前台采用Java Web技术,后台采用RESTful API,数据通讯采用JSON格式,体现了很大的灵活性。根据前期设计,系统实现了一日一赏、分类赏析、用户收藏、用户原创和卡片式摘录等。经过后期评测,系统不仅可作为中华古典诗词传播的一种工具,而且很容易应用到其它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