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后现代教育观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最为流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教育观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主张偶然性、开放性、平等性,其特征为创造性地发展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了众多启示。本文结合后现代教育观的特征,有助于拓宽我们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视野并重新审视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从而为更好地推进我国的道德教育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现代与后现代文化的裹挟中,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既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审视与开发的基础上,又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汲取后现代德育思潮对当代道德教育发展的启示,整合东西方道德教育价值资源,从而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获取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现代与后现代文化的裹挟中,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既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审视与开发的基础上,又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汲取后现代德育思潮对当代道德教育发展的启示,整合东西方道德教育价值资源,从而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获取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最为流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其重要贡献之一在于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人类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作为后现代教育思潮主要表现之一的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则向现代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所因袭的传统道德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引发了当代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广泛变革。  相似文献   

5.
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从当前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入手,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有关应对措施。认为迎接新挑战必须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重新审视教育价值,扩大教育领域,构筑新型的德育模式,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推进德育创新,从而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最为流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其重要贡献之一在于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人类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作为后现代教育思潮主要表现之一的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则向现代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所因袭的传统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伦理观的道德教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伦理观代表了一种对于多元世界和人类伦理道德的不同思维取向和理解,其对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的道德教育现状,开辟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它启示我们,道德教育要真正实现其本义,必须走出传统理性主义模式而寻找新的生长点:实行多元文化教育,尊重异己和差异;构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道德对话;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与道德自由。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我们应从何种理论视角审视我国处于特殊历史方位中的道德教育?如何实现道德教育的真实内涵?道德教育的根基在哪里?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为解答这些重要的相互关联的道德教育理论问题指明了方向。一、为道德教育找到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结合点马克思交往实践观重视人本身,克服了现代性态度的奴役人的工具化色彩。启蒙运动在对宗教蒙昧思想的批判中,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态度。现代性态度中的主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校道德教育与两种社会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富兴 《教育科学》2002,18(1):35-38
情感型社会形态和契约型社会形态是认识我国社会的状况和性质的一个社会学视角,这两种社会形态是我国社会中是一种共时性存在,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忽视这两种社会形态是学校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应辩证地区分这两种社会形态,这实质上是正确处理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此为起点,重新设计或候订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易连云 《教育学报》2005,1(5):63-67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日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学体育德育评价是体育德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起着定向、调节、激励、内省、肯定等多种促进作用。传统的体育德育评价存在着过于重视德育认知评价,而忽视体育德育实践评价的倾向。这种评价观违背了体育德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教育的特性,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体育德育实践,造成中学生德育的畸形发展,乃至双重人格现象大量存在。因此,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体育德育评价理论。  相似文献   

12.
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学校在特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信念、作风、规范、仪式等精神现象。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在学校中形成一种新的为全校师生所认同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也就是要重建学校文化。新文化的重建与旧文化习惯之间由于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科目间的概念系统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引起冲突,认识并消融这种冲突是新课程实施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体制下,学校的一些仪式逐步被纳入学校的制度和日常教育教学的管理程序之中,本来生动而有内涵的仪式在步入程序化的轨迹中渐渐失去教育的意义.同时,一些有价值的仪式却被淡出了学校的教育视野,学校仪式的德育价值走向衰微,学校德育因为失去科学有效的仪式支撑而更显无力,如何认识学校仪式与重建学校仪式的德育价值是个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德育工作应利用具有德育氛围情境和德育能量的一切时空形态和现实背景,多视觉、多渠道、多层面地进行,应建构一个全景框架——“学校德育场景”(简称为“德育场”)。应从大德育观念建设、师德建设、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德育科研及德美心三育互动等六个方面,对学校德育场景的建构进行整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主体互不对等,缺乏交流互动,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德育互不兼容、不相承认的现状,从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格完满的愿景出发,揭示“承认”在学校道德教育场域中的意义为学校德育是受教育者自愿自主的实现道德内化及学校德育社会化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以传统节日文化为载体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资源.从定义“德育日历”的内涵入手,通过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德育元素,探讨了以“德育日历”为载体的高校德育模式的实施路径,在此基础上,以清明节为例,具体设计、演绎了“德育日历”的实施过程,以传统节日文化的形式赋予了高校德育新的内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颇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德育观对我们走出现代学校德育困境不无启迪意义,但它所强调的"不确定性"和"道德多元化"在理论上存在矛盾,在实践上容易使现代学校德育陷入另一个极端,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后现代理念下的德育观进行批判地吸收。  相似文献   

18.
情感与理性的文化冲突对德育观念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情感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重理性的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道德教育观念。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以及社会对创新性人才强烈需求的国际环境下,在发扬传统道德文化观念的同时,应该把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来。  相似文献   

19.
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女性主义的观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小李 《中国德育》2006,1(11):24-27,68
女性主义认为,社会文化造成了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在父权社会的男性中心话语下,主流道德发展理论片面地将女性认定为道德发展不足或道德发展失败,忽视了女性道德发展中的关怀取向,仅把公正取向作为衡量道德发展的唯一标准。这些女性主义观点为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