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P+了"表过程,是针对于"VP+了"表完整而言的,二者是相对的,而"完整"和"过程"恰好是两个相对范畴。本文从观察的角度重新分析这些现象,提出了"NP+了"表顺序的观点,同时从认知理论出发,辨析了"VP+了"、"NP+了"、"V着"之间的区别。本文意在阐述"完整"与"过程"是基于观察的方式不同而造成的结果,这个结果对句法意义和句法结构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芸香 《教书育人》2012,(13):59-60
穿越是眼下网络上的"热门"词汇,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今年,我两次执教了人教版第九册17课的《长城》。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我被"时尚"了一回,玩了两次"穿越"——从"现代"穿越到了"传统",又从"传统"回归到了"现代"。  相似文献   

3.
说“福”     
杨帆 《现代语文》2010,(5):154-155
本文考订了"福"的本义及语源,论证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備"释"福"的正确性,揭示了许慎以"祐"释"福"的错误,从而理清了词义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儿童在早期习得汉语语言的过程中,和时体有关的词"了"大量出现。然而,在儿童早期的语料中,表示完成体标记的"了1"和表示现实关联性的"了2"的句法位置是重合的,确定早期"了"的性质对认识汉语时体系统的习得至关重要。长期追踪的语料从以下四个方面为确定早期出现的"了"的性质提供了证据:早期语料中和"了"共现的句子的情状类型、语料中的"了"字句的错误类型、典型"了"字句的出现情况和体标记的系统性,这就证明了儿童早期出现的"了"只是表示现实关联的"了2",而不是"了1"和"了2"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部分学生对专业选修课学习兴趣不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自主学习"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真正的"教"与"学"互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6.
1"学科活动化"的提出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横幅:"我听见了,我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深刻的概括了西方教学的思想,这种"开放式"、"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提倡"活动课"模  相似文献   

7.
曾几何时,幼儿角色游戏中出现了"自由人"这一特殊群体。每次游戏,除去各游戏区的"工作人员",剩下的幼儿就当"自由人",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到各游戏区当"顾客"。游戏中,只看见"自由人"在游戏区间穿梭,一会儿在"茶座"品茶,一会儿又到"点心店"用餐,没钱了就上"银行"取钱……"茶座经理"不乐意地说:"你怎么又来喝茶了?已经喝过多少次了?""银行储蓄员"与"自由人"发生了争吵:"你老取老取,已经没有钱  相似文献   

8.
韩非的"道"在老子的"道"的基础上,降低了两个层面,使老子的"道"的"博大"、"玄远"、"形上"、"神秘"等色彩统统退去了。韩非就是这样改造降格,将老子的"道"纳入了自己的政治哲学,并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9.
"薪""柴""蒸"历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汉语中,表"木柴"义的"薪"、"柴"、"蒸"是一组同义词.本文从历时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古代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阐述了这一组同义词的演变更替过程:"蒸"主要见于先秦文言文,两汉以后使用较少,表"木柴"又多用"薪"、"柴",到了宋以后几乎销声匿迹;而"薪"、"柴"从先秦到明清,在使用数量上经历了"柴"弱"薪"强,"柴"、"薪"混用,"柴"强"薪"弱的过程,直到清末民初"枭"才彻底完成了对"薪"的替换,历时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从表现功能看"了"的隐现动因》中所提及的"为什么"与"了2"以及"刚"与"了2"很难共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另外,还分析了存现文中"有"与"了"的共现问题,发现当"有"表达的是静态存在义时,很难与"了"共现;但是表达的是动态出现义时,可以和"了"共现。  相似文献   

11.
曹丕不仅提出了"文气"说,促成了"气"由哲学范畴向文论范畴的转化,使文论"气"范畴得以确立,更开历史之先河,创造性地提出了"体气"、"齐气"、"逸气",构建了一系列的气范畴群落,为后世文论"气"范畴的全面泛化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丕文论"气"范畴的泛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提供了一条构建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隐含了"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孙子认为,人是赢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从根本上破除了"道德制胜"与"占卜测胜"的哲学迷思。孙子"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在战略、战术上有广泛深刻的实践。在战略层面,孙子强调"庙算"和"修道保法"。在战术层面,孙子推崇"出奇制胜"和"避实击虚"。此外,孙子"以人为本"胜利哲学在情报领域的应用格外鲜明,首次创立了"以人为本"的情报活动理念,远远超越了古代西方"以技为本"的情报活动理念。《孙子兵法》"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兵学向谋略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却抑制了军事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协同学习"是以课堂改革为核心的"静悄悄的革命"的产物,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多数教师没能把握"协同学习"的核心,使"协同学习"变了味儿,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致力于"协同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一套"协同学习"的有效策略,还原了"协同学习"的味道,彰显了"协同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本文讨论动态助词"了"在复句中的隐现,采取学界的一般说法,将这类"了"标注为"了1"。选取"行为—结果或效果"篇章作为篇章背景,在约9万字的封闭语料中进行观察,期望为"了1"的隐现提供典型的研究视角,并梳理出典型模式及"了1"的隐现规律。  相似文献   

15.
眼睛逃跑了     
今天早上,当我还沉醉在"无作业、无考试、无烦恼"的"三无"梦境中时,一阵"河东狮吼"传来了。沉浸在美梦中的爸爸被吵醒了,于是,"公狮"开始向"母狮"发怒":干什么?还让不让人睡觉啊!""母狮"也不甘示弱地说:"没事我吼什么!我失明了!""公狮"睁开眼睛,可是他也看不见了,他急坏了,也吼道:"怎么搞的?我也看不见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已经"和"了1"的隐现情况进行了考察,其隐现可分为四种情况:1、"已经"必不可少,"了1"可有可无;2、"已经"不可出现;"了1"必须出现;3、"已经"和"了1"可互相替代或共现,但表达的意义有所差别;4、"已经"往往与"了4"或语气词"是"配合出现,"了1"不可出现。  相似文献   

17.
湖南汝城话的"适喥"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表示事态出现了变化。它是由动词"适"附上完成体标记"喥"后逐渐虚化成语法标记的,本身并不能指示时间。"适喥"对区分普通话中的"了1"和"了2"有重要参考价值,即"了1"只表示动作或事件的结束,不表示事态变化;"了2"则表示事态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下象棋     
那几日,我迷上了象棋,只要爸爸一有时间,就叫爸爸陪我下。这天晚上,楚河上又开始了战斗,红方是我带领的菜鸟部队,黑方是爸爸带的精锐之师。战斗打响了,我当头支"炮",本想迫使爸爸的"马"出动,来个诱杀之计,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走了个"相"。我想:也真是的,爸爸不要"卒"了。于是我就借"炮"杀人,连打四"卒",可惜我的"炮"被"车"逮了个准,壮烈牺牲。我痛改前非,下定决心,要为我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有效教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捷径.针对中职专业课程的教学,探讨了"有效教材"的内涵,讨论了"有效教材"的目标结构和组织模式,提出了"有效教材"的"目标金字塔"结构和"任务链"模式.  相似文献   

20.
运用玄奥宗教智慧和大量神话,以虚构的人物和事件折射社会现实、揭示"事体情理",是《红楼梦》最显著特色。它以"风月情"为名,通过"女娲补天""空空道人""渺渺大士""茫茫真人""好了歌及注""太虚幻境"等宗教话语,上演了封建君臣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忠义亲情和趋利避害之人性,展示了温情脉脉和"虔敬忠顺"的封建伦理背后的的"孽海"、"淫天",批判了封建贵族和官僚文人追名逐利的荒诞不经和官"情"的"虚妄";假"金玉"和"木石"之名,揭示了知识分子在"世途经济"和"越名教、任自然",世俗与神圣之间的艰难抉择。以"传神文笔"写出了"不由情人不泪流"的足以传之千秋的"警幻"之语,为世人留下了解读封建王朝"盛衰周期率"的"风月宝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