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仇志刚 《武当》2009,(1):34-36
戳脚是北派优秀拳种之一,因其以腿法见长、风格突出而称著于武坛,被公认为北腿之杰。 提起戳脚拳,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我国戳脚的发源地河北蠡县的戳脚,然而在挖掘整理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风格不同,内容迥异的戳脚支派。本人曾走访过一些不同流派的戳脚拳师,并参考有关资料,认为就戳脚风格和内容而言已分成几大流派。  相似文献   

2.
戳脚,是“北腿”中具有代表性的北方拳种之一,它突出腿的运用法。它的腿法有十几种类型.几十种踢法,主要有了、拐.蹶。撩、圈、碾、跺.戳等。庄于戳脚腿法变化多端,而且进攻距离长,目是散手比赛中有效的得分手段,因此戳脚腿法在散打和实战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丁腿又叫寸腿,是踹、拐、点、、蹬、错、碾等多种腿法的开路先锋,它以前脚掌进攻对方。攻击的部位主要是小腿和踝关节,它具有动作幅度小、快速、轻巧、灵活,踢不到对方也不会失掉重心队的特点,实战中便于快速回防,变化多端,还可为别的腿法。拳法做引腿。劈拳丁腿预备势…  相似文献   

3.
张洪国 《武当》2010,(3):38-40
戳脚的核心要义为,“手为先锋,脚为主帅”。其手法和腿法在戳脚拳中的地位是,“脚踢七分,手打三分:脚之疾更当疾于手之疾也”。这一要义使得戳脚有了“手脚并重,突出用腿”的风格特点,也使得戳脚广为流传,被武林中人誉为“北腿之杰”。  相似文献   

4.
张洪国 《武当》2006,(11):31-33
戳脚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它以手脚并用、腿法突出、内容丰富、技击性强、攻防结合严密为特点,被武林推为“北腿”之代表,享有“北腿之杰”的美誉。戳脚是由清朝天理教农民起义领袖、武术大师冯克善,在原来的八趟金刚架、八趟金刚锤、六合根等初级套路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创编而成的。戳脚以文九与武九,共计一十八趟为基本套路,其中还包括金刚架、金刚锤、六合根等初级套路,以及在十八趟基础上组合成的甲子锤、三拦手、小力士拳,和派生出的燕子拳等等。此外,还有较为全面的各种武术器械,从而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拳系———戳…  相似文献   

5.
戳脚翻子拳     
戳脚翻子拳,传统拳种。系戳脚与翻子融合发展而成。戳脚原名“九翻鸳鸯脚”,简称“九枝子”,又叫“趟子腿”。原有九趟(套),后来以此为母,又创“文趟子”九套,原来的九趟即改名为“武趟子”。所以戳脚又有,文、武之分。  相似文献   

6.
吴斌楼传奇     
吴雄 《精武》2006,(12):56-57
吴斌楼,1898年生于河北蠡县齐庄。自幼拜曾获清朝皇室“御翻子”封号的“铁腿”魏赞魁学武十余年,尤以“戳脚翻子”声噪乡里。“戳脚翻子”又称为“九翻子”,是北派具有独特风格和悠久历史的拳种之一。十大门户“洪、留、戳、指、磨、弹、查、炮、花、龙”中的“戳”便是“戳脚翻子”。该拳套路严谨连贯,手法灵活敏捷,注重腿法,前后左右兼备,变化多,式子多为小架,美观大方,且注重内掩。  相似文献   

7.
张洪国  张财林 《精武》2006,(5):20-21
戳脚是“北腿”的主要代表,被誉为“北腿之杰”。其显著特点是手脚并用,突出用腿,以丰富多变的腿法见长。戳脚立足实战,此手封,彼手打,手防上,脚攻下,手脚相随,手领脚发,脚到手到;其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攻防兼备,变化巧妙。其腿法可概括为提、点、圈、掀、插、摆、踢、蹬八种。其中,提腿为提皇腿,摆腿为摆莲  相似文献   

8.
戳脚     
戳脚:是以腿脚功夫为主的一种拳术。相传起于宋朝,盛于清末。戳脚侧重腿功、脚功,而且技法系统,享有“北腿”之誉。拳谚中说:“拳打三,脚打七”、“手似两扇门,全靠脚打人”,是说腿脚在武术技击中极为重要。传说中的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事中,武松就是使用戳脚中的玉环步、鸳鸯脚取胜的。戳脚流传至今有文、武趟子之分。戳脚的技术特点是:手脚并用,矫捷刚健,紧凑严密,灵活善变。以腿法见长。戳脚的套路在练  相似文献   

9.
张洪国 《精武》2009,(2):47-51
戳脚是“北腿”的主要代表,被誉为“北腿之杰”。它是由清朝天理教农民起义领袖、武术大师——冯克善,在原来初级套路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创编而成的。戳脚以文九、武九,二九一十八趟为基本套路,其中还包括金刚架、金刚捶、六合根等初级套路,以及在十八趟基础上组合成的甲子捶、三拦手、小力士拳和派生出的燕子拳等,此外还有较为全面的各种武术器械,  相似文献   

10.
胡家戳脚拳     
单汝柏  马世良  孙劲 《精武》2010,(12):38-39
戳脚拳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枝奇葩,因为各门各拳种在技击对抗中,都强调“拳是两扇门,专凭脚打人”,或是“拳打三分,脚打七”、“拳是两扇门,无腿不打人”,从这些名句中不难看出,在武术技击中缺少腿功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1.
地宫戳脚门腿法相当精妙,手法也有独到之处。纵观中华武术,本门尚属首次以文字露面。每次参加全国武术比赛,组委会按拳种分类,本门被划到戳脚翻子一类,但本门的精华却不为人知(1981年北京康戈武老师曾为挖掘传统武术给我录过像)。  相似文献   

12.
南方的拳术一般以拳法、手法为主,腿法为辅;北方的拳术除拳法外,注重腿法。故有“南拳北腿”之说。  相似文献   

13.
张洪国  张财林 《武当》2003,(5):37-39
戳脚是“北腿”的主要代表,被誉为“北腿之杰”。它是由清朝天理教农民起义领袖、武术大师冯克善,在原来的八趟金刚架、八趟金刚锤、六合根等初级套路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创编而成的。戳脚以文九、武九、二九一十八趟为基本套路,其中还包括金刚架、金刚锤、六合根等初级套路,以及在十八趟基础上组合成的甲子锤、三拦手、小力士拳和派生出的燕子拳等,此外还有较为全面的各种武术器械,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拳系——戳脚门。  相似文献   

14.
张庆云  白国栋 《精武》2007,(9):35-39
戳脚即是"北腿"的杰出代表。"迎风变势鸳鸯脚"是戳脚武趟子(九枝子)的第三趟,一步一腿,腿腿不空,经典地体现了"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赢人"的风格特点,既有较强  相似文献   

15.
唐黎标 《武当》2006,(4):24-24
南方的拳术一般以拳法、手法为主,腿法为辅;北方的拳术除拳法外,注重腿法。故有“南拳北腿”之说。南拳,是主要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南区域的拳术总称。其拳种和流派很多。如广东的南拳,分为洪、刘、蔡、李、莫五大家;福建的南拳分为咏春、五祖两大派;湖南的南拳分为邬、薛、沈、岳四家……各门各派,都  相似文献   

16.
张洪国 《武当》2011,(4):12-13
任何一个武术流派的产生都有其历史作为背景,作为"北腿之杰"的戳脚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所谓"时世造英雄"。戳脚流派的正式形成得益于清代(1813年)爆发的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华武术》2008,(3):24-25
何为五祖拳?关于五祖拳,一般认为它是五种拳法的总称。这五种拳法为:一达尊(达摩)、二太祖、三罗汉(有的流派为“玄女”)、四行者(猴拳)、五白鹤。也有人认为,五祖拳是综合了五种古老拳种的精华而创编的拳种。五种拳法中,以太祖拳为代表,太祖拳的雏形为宋太祖赵匡胤始创的“三十二势长拳”。  相似文献   

18.
戳脚八母腿     
张洪国  杜新春 《武当》2007,(8):34-36
《戳脚拳论·腿有八法说》云:腿法练好,五行则顺,六合则对……腿法有八,即提腿,圈腿,掀腿,点腿,摆腿,插腿,踢腿,蹬腿。《戳脚拳论·练拳秘钥》曰:拳者,权也——万不可泥于死手,而又不可擅离老母。何则?盖拳中之变化无穷,千变万化须由母生。戳脚的腿法丰富,招式数以百计,但均由以上八种基本腿法衍生而来。故,此八种基本腿法又被称为"戳脚八母腿"。  相似文献   

19.
弹腿杂说     
孙国梁  盛松芬 《精武》2008,(6):26-27
历史悠久的中国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流派风格颇多。各有特色和长处。在武林中有“南拳北腿”之说,南方流派擅长拳法,北方拳术擅用腿法,潭腿(弹腿)就是北派拳术中精于腿法的典型,所以流传至今,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厚爱。  相似文献   

20.
传统拳术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源远流长,分支浩瀚,遍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武林中常有“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內家外家”之说,这些便是对中国传统拳术的概略分类。“南拳北腿”是说南方人所练的拳种多以上肢手法見长,而北方人所练的拳种则以下肢腿法居多,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少林、武当”是以不同的地理位置来划分拳术的类别。少林派原指河南嵩山少林寺所流传的拳术,武当派是指湖北省武当山所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