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绛散文《老王》有三处阅读难点,其中对第一处的理解最为关键——杨绛对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时的外貌描写.散文“写实性”和“自述性”的特征决定了其阅读更须要读者“知其人”(了解作者),“论其世”(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我们把老王和杨绛的关系放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并细读文本时,就会发现杨绛对老王临终前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文革中杨绛被扭曲的心理和人性.当我们实现了知人论世与文本理解的关联时,对《老王》一文中的阅读难点就有了合理的解读,对《老王》一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相似文献   

2.
<正>杨绛先生《老王》一文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历来是大家关注的关键句,“她究竟在愧怍什么”是大家研究的核心问题。反复阅读作品可知,杨绛愧怍的是她在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感情付出的不对等:老王待她如亲人,而她待老王只是比对其他人多了些关心,并没有把老王当亲人。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前,杨绛在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内心是平静的,只是同情老王,善待老王,关心老王,在物质上时不时接济老王。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后,杨绛的内心不再平静,而是经历了“抱歉—不安—愧怍”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3.
杨绛的散文《老王》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琐碎的小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三轮车夫。他独干、独眼、独居,是如此的穷苦卑微而不幸;他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又是如此的善良正直而无私。全文语言简洁而平淡,情感平静而淡定,然而细嚼之后,《老王》犹如一颗槟榔,让人回昧不尽。  相似文献   

4.
读<老王>,要跟着杨绛先生读老王. 杨绛为什么写<老王>?是因为"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这份"不安",不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或者"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杨绛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都不是."--所以我们不要去计算"杨绛和老王谁亏欠谁"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5.
《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把教学重点放在解读老王的人物形象,而对于杨绛的人物分析则略显单薄,常将杨绛的人物品质解读为知识分子的善良,关爱弱者,等等。笔者认为,在《老王》这篇文章中,杨绛的人物形象非常高贵,她身上所流露出的品质是一种至善至诚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杨绛先生的经典代表作《老王》,很多人从主题和艺术手法等角度去解读,延长了该作品的生命力。关于该文章的研究,选择从“愧怍”角度解读的占大多数,尽管对该文的研究和解读方式十分多元,涉及人性、意脉、情感、技法、人物塑造诸多方面,但是,从人性之冷暖这个层面解读的还比较少。因此,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文本解析,将会看到另一种天地。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老王》一文的教学中,讨论老王善良真诚性格的时候,都会分析到老王为杨绛先生做的三件事情,送冰、送默存、送油蛋,并在金钱上不作计较。但我们不妨反向思考一下,为什么老王对杨绛一家那么好?  相似文献   

8.
明人张岱描写七月半的西湖.劈头就抛出一句:“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大刀阔斧,一反常情,然而细细读去,却是字字合情入趣.令人神清气爽。心向往之。近来连续给不同班级的学生讲了几次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我也不由自主地萌生了类似的冲动:老王的故事实在一无可讲.只可讲讲杨绛的“愧怍”。而事实上,众多出色的《老王》执教者也已充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师:同学们好!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学习杨绛先生的文章.读杨绛的作品,徜徉在她朴素干净的文字里,贴近“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时代,走进当时可怜活命的人物的真实内心,同学们会被平凡交往中人性的至善深深感动.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杨绛简洁质朴的文字,了解老王的生活,贴近老王的内心,体味杨绛的不安与表达善意的温暖.  相似文献   

10.
杨绛的《老王》以沉静简洁的语言叙述了“文革”期间“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老王在临死前知恩图报,情深意重地拖着“直僵僵的身体”将鸡蛋与香油送与“我”吃,但“我”却简单地、粗略地、直接地赶忙拿钱将他打发走了。每当想起这段往事,作者总觉不安。这种不安,便是多年以后作者的明悟——“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许多教师教学时都抓住这最后一句作为切入口分析文章的内容与主题,我以为还有挖掘不够到位的地方,姑且论之。  相似文献   

11.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深受学生欢迎的散文。杨绛先生以饱含深情的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组她一家人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断,表现了这位被社会冷落的普通劳动者的不幸遭遇和善良品格,唤起读者对老王的同情和敬重,谱写了一曲凄凉的人性美赞歌。阅读《老王》,必须注意杨绛先生对老王不幸遭遇的叙述。文章开篇就介绍“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两句看似简单的叙述,不仅交代了老王的身份,而且深刻地  相似文献   

12.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尝试运用“审丑”理论解读杨绛散文《老王》中的“我”。认为一是作者故作冷漠,丑化自己,凸现老王的形象;二是作者突破“我”就是杨绛这个身份,化身知识分子的代表。《老王》中的“我”对于老王来说,是一个善良、清高的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位有良心的、坚韧、执着的、为了推动社会改变不惜丑化自己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3.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作品。作品最后,"老王"拖着命悬一线的病体,来到作者家中。他来干什么?杨绛先生的理解和写作是,"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杨绛先生说,老王是来表示感谢的。既然是感谢,显然在杨绛先生看来,作者及其一家有恩于老王。杨绛  相似文献   

14.
马志伦 《现代语文》2011,(6):110-111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记人散文,作者在写老王这个人物时,大多是用描写和叙述,很少议论和抒情,表现老王的"苦"与"善"都是让事实来说话,正因为如此,老王的不幸命运和内在的善良品质更耐人寻味了。  相似文献   

15.
杨绛《老王》能够使学生体悟作品背后呈现出来的生命思考,理想回归和哲学思辨,能够唤醒学生透过“老王”去反思自我,发现人性的闪光。引导学生探讨《老王》的反思内涵,需要挖掘其中的三重境界,即生命境界,求实境界,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6.
《老王》是入选教材的一篇文章,作者杨绛先生叙述了自己与一位人力车夫“老王”交往的琐碎往事,赞扬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淳朴天性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不幸者”的同情和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17.
《老王》一课的教学,大多数教师会引领学生围绕杨绛先生的"愧怍",从杨绛的品格精神、社会环境、杨绛与老王的社会地位等,几乎"全方位"地读出其间的深刻意义。在这深层的解读中,老王失去了鲜活与色彩,成了反衬杨绛先生"愧怍"的一个载体与符号。这样的一大教学困境,集中表现为文学主体、文道功用、读写相隔的聚焦错位。  相似文献   

18.
针对经典课文《老王》被不当解读的情形,结合“新批评”理论,关注结构肌质,填补语境缝隙,从文字本身入手,深入解读文本之文、文本之脉、文本之质,以真正理解杨绛的“愧怍”。  相似文献   

19.
杨绛一向善以小素材反映大时代,让读者从中窥探出时代风貌、人间真情和社会生活。如《老王》《干校六记》等,都以小人物的命运展现缤纷的大世界,在平静的叙述中窥视人性的善与恶。  相似文献   

20.
《老王》一文,在授课的时候,老师传统地都偏向 讲老王形象、“我”的形象、分析“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愧怍”。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流于表面,文本内容未使之动容。 故而笔者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老王的素养”、“杨绛的素 养”、“你的素养”,用素养带动思维品质。“老王的素养”意图让 学生知其人、明其德,了解老王友善的品质;“杨绛的素养”通过 分析“心上不安”来剖析杨绛的自我反省品德;拓展活动“你的 素养”旨在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实实在在体会文本情感,并迁移至自我体悟中,从而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