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李淑英 《贺州学院学报》2008,24(3):41-43,57
唐宋两个朝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宋诗人的寿命、年龄看起来只是一种简单的生命现象,实际上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和文学信息,与诗人的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生存状况。而其中又以诗人创作中的“四十岁现象”最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在《国语·越语》的基础上对范蠡有了更全面的记载,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范蠡形象,成为历代文人了解范蠡其人其事的重要途径。诗人们也纷纷有感而发,创作了许多以范蠡为创作主体的咏史诗。以唐宋两代诗人歌颂范蠡的咏史诗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这些诗歌对范蠡建立功业的称赞,对其功成身退的向往等,探讨唐宋诗人对范蠡形象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3.
重庆文学史:建构的必要和可能重庆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后新诗潮与重庆诗歌创作重庆诗坛的新生代《红岩》与重庆文学黄济人创作论傅天琳创作论唐宋诗人与夔州重庆文学史选题拔要  相似文献   

4.
黄琼 《中学文科》2008,(6):33-33
【考题回放】《现代汉语辞典》:【留心】注意。有人曾经说过:处处留心皆学问。鲁迅先生在谈到创作时说过这样的意思:要留心身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竺可桢《唐宋诗中的物候》:唐宋诗人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是杜鹃、布谷……  相似文献   

5.
陈子昂诗歌在唐宋时期受到众多诗人、评家的关注。尤其卢藏用的陈子昂文集序一出,更是引起两代人对陈子昂诗歌的批评。除批评外,两代诗人对陈子昂诗歌的摹仿,也是其诗歌接受的重要方面。本文拟从阐释史和影响史的角度切入,探究不同阶段陈子昂诗歌地位受到不同阐释和其《感遇》受两代诗人摹仿创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作为封建正统文化之精英的诗歌,在经历了唐宋的鼎盛发展,呈现出异常令人瞩目的成熟繁荣局面后,从元代开始,似乎就走向了不可挽救的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元曲,而元诗,则被摒弃在“唐诗宋词元曲”之外,很少得到古今学术界的瞩目。诚然,元诗欲与前代诗苑争胜,确乎很难,然而它“上接唐宋之渊源,而下启有明之文物”(顾嗣立《元诗选凡例》),独特的时代特色,以及诗人特殊的创作心态和风格特征(参拙文《元初诗人刘因的文化心态》《河北师院学报》91.3),却也有着唐宋诗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真题回放】作文(50分)《现代汉语辞典》:[留心]注意。有人曾经说过:处处留心即学问。鲁迅先生在谈到创作时说过这样的意思:要留心身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竺可桢《唐宋诗中的物候》:唐宋诗人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是杜鹃、布谷……  相似文献   

8.
诗话和词话     
诗话是评说诗歌、诗人,诗的流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述;词话则主要是谈词的。诗话、词话的产生有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唐宋以来,诗词盛行,诗词的创作积累丰富,因此也就有专论或漫谈诗词的文章出现。这些文章就称诗话或词话。有的谈欣赏阅读、有的谈创  相似文献   

9.
王禹偁在北宋初期诗坛地位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禹偁谪居商州,是他创作历程中最敏感、最辉煌的时期。此时此地,诗人调整了世界观和创作方向;丰富了人生体验和创作素材;受接了商州丰厚的“江山之助”,从而铸立起他诗歌创作的里程碑。王禹偁以其理论上的倡导性、实践上首创性和组织力量上的号召性,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早期领袖,扣接了唐宋诗的转换链条。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唐宋诗人在其创作中都有意无意地演示着才情,这就使得“才情”的意义由心理现象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化为思维的特征。还着重论述了才情的演示是与想象、联想一同展开的;是在意象与立体思维中包孕着的。  相似文献   

11.
从清代桐城籍诗人的实际创作看,不仅文在桐城,诗亦在桐城。桐城派诗人谨守家法,有较为自觉的流派意识,以“正雅祛邪”为己任。姚范诗学观深刻影响了桐城诗派,以姚范为诗派的发端者,有合理一面,又不尽合理。重道不废文,唐宋兼取,刚柔并举,融通的诗学观,使得桐城诗派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2.
"酒"是我国古代诗人特别喜爱、钟情的一个传统的审美意象,我国古代的"酒诗"以其特有的风貌影响着后世的诗词创作。尤其到了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又赋予"酒"意象丰富的审美内涵,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酒诗词"的骨力和风韵,使之在我国古代诗坛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  相似文献   

13.
<正> 唐宋是我国文学艺术繁荣昌盛的重要时期。一大批诗人词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创作了大量的风格各异的诗词,有的如长江大河,以雄浑壮丽取胜;有的如小庭深院,以澹远恬静见长。有的苍劲豪放,振人心弦;有的明快舒朗,沁人心脾。其成功的艺术经验,至今仍闪耀着熠熠光彩。这里仅就唐宋诗词的抒情造境技巧,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唐边塞诗作为一种具有重大社会意义题材的诗歌,总体上体现了唐宋诗歌在学术精神及政治心态上的内在联系,诗人依托边塞生活沉淀进行琢磨和思索,最早把“理致”和“思辨性”等因素以诗歌为载体加以提炼,揉合在情韵之中,开拓了个性化的创作道路,开启了宋初边塞诗歌饱含“理性”的特征,推进了唐宋边塞诗在风格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唐玲 《昆明大学学报》2007,18(1):80-82,85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高度成熟。在这一组诗里,诗人反复吟咏的是游子和思妇这两个主题,在创作手法上则表现为有意识地运用拟女性写作。《古诗十九首》不仅是对先秦时期无意识的拟女性创作的继承和突破,更是对唐宋时期这一手法的大肆盛行的酝酿和开启。  相似文献   

16.
“酒”是我国古代诗人特别喜爱、钟情的一个传统的审美意象,我国古代的“酒诗”以其特有的风貌影响着后世的诗词创作。尤其到了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又赋予“酒”意象丰富的审美内涵,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酒诗词”的骨力和风韵,使之在我国古代诗坛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倍受历代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7.
笔者试图通过对禅诗与非禅诗的比较解读,了解禅宗与唐宋诗人的因缘关系,从而把握唐宋诗人在禅诗中流露出的心态。以引导学生在面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困厄,调整自己的心境,以更好的积极的心态投身社会生活,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8.
寓桂诗人在桂期间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审美的影响,呈现出由“奇秀清幽、孤峭荒僻”的审美对象,“悲景感幽情”“清景寄悠情”的审美情感以及山水美景与人文底蕴谐和共融的审美理想共同组合而成的诗歌审美风貌。从唐宋到明清,寓桂诗人的地域审美观出现了明显的历史演变,唐宋时期的寓桂诗歌,偏重于对广西荒僻、瘴疠印象的记录,记自然之景多,绘民俗之态少,忧惧与乐游之情并存;明清时期的寓桂诗歌,偏重于对山水仙境印象的描绘,自然风景、物产、民俗的记录更为全面、详细,对广西的认同感加深。  相似文献   

19.
巳故著名学者吴孟复先生毕业于无锡国专,治学之余创作旧体诗,合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为一手。吴先生诗典雅而能通俗,理论与创作实践密切结合;风格兼融唐宋特点,和雅清新。诗中表现知识人士爱国情怀与真纯品格,堪为后学之楷模。  相似文献   

20.
梅花在唐宋诗人的作品中作为一个光鲜亮丽的意象群被深受喜爱。这个意象群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开放的季节为寒冷的冬季并带有芳香的自然特征,另一方面是诗人对梅花这两个自然特征的审美人格化。梅花傲雪凌霜的气质和坚贞不屈的品格,正好与历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相契合,因而是唐宋诗人描绘歌咏的一个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