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资源,蕴藏着旅游产业经济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全国横向相比呈严重的滞后状态,其经济发展落后和产业文化意识观念薄弱是制约西部地区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应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大力促进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如何把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如何使旅游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为率先发展的产业,是广大西部地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对涪陵区旅游业面临的机遇与发展优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涪陵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的发展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改变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格局。从总体来看,西部民族地区入境旅游发展分布并不平衡。无论是入境旅游人数还是入境旅游收入,云南均位于西部民族地区之首,其次是广西,接下来是内蒙古。从入境游客的旅游兴趣来看,入境游客对西部的资源兴趣主要集中在山水风光,占52.5%,最低的为海滩。从入境旅游需求增长来看,可将西部民族地区划分为高速增长、平稳增长和低速增长三个层次。未来一段时间,西部民族地区入境旅游空间格局将趋于平衡,旅游安全任重道远,还会受到金融危机阴霾的影响,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支撑来自于国家和地方重大政策决策的实施与交通条件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运用外部性理论,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在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性表现,指出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外部不经济的根源在于利益主体的自利性、参与者的有限理性、制度安排及制度规范的有限性、西部地区的普遍贫困和西部体育旅游资源的极度脆弱性,并从社会舆论、行政措施、经济措施、法律措施、自主协商等角度提出了内化外部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发展旅游业越来越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摆脱贫困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有必要对其发展周期进行评价,从而为促进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根据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生命周期特征和标志性事件,参照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特征,可以将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周期探索培育期、初步发展期、规模扩张期和质量提升期四个阶段。经评价可知,每个阶段的产业发展体制、旅游产业体系、旅游发展绩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分析可知,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实际上在2004年以后开始迅速发展,随着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了科技进步与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科技进步与旅游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与旅游产业深度开发等问题,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民族地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华玲 《职教通讯》2012,(31):46-49
正确理解与把握职业教育价值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形态的职业教育是其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积淀与现实抉择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必须依托西部民族地区特定的社会条件,坚持职业教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宏观价值,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中观价值,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微观价值,从而促进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贺州市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旅游起步晚,但其旅游发展迅猛,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一个显著代表。1997-2007年,贺州市旅游经历了从初步到迅猛发展的两个阶段。贺州市发展成为广西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业逐步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并为成为支柱产业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增长日益受到强调和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应受到更大关注。选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人文发展指数作为评价构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针对国内外对西部民族地区人文社会发展研究不足的情况,从县域尺度出发,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人文发展状况及空间分布态势,在综合评价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人文发展特征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思路对策,必将会为构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供一种理论视角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中国西部地区未来产业发展当中的重点产业.文化基础是支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内在源泉,西部地区的历史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四大文化基础为西部地区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可能.发挥文化基础作用的关键是增强文化吸引力.通过创意来增强文化基础的吸引力,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从互动发展到融合发展的新道路上实现西部地区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之后,民族旅游逐渐成为了现代旅游的热点旅游项目。在民族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旅游目的地的主人与外来游客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少数民族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受影响之后,在生活、意识、民族风俗等方面的各种变化和表现。  相似文献   

12.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旅游的资源条件得天独厚,面对21世纪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旅游业能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关键在于突出民族特色,发展特色旅游,开展多种特色的旅游活动,只要采取大力开拓旅游市场,着力培养人才,提供比较灵活的政策支持,强化当地居民的意识,遵守旅游开发的基本规律和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就一定能踏上稳步发展的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者在研究文化旅游开发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对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生产手工艺品作为旅游商品进行研究,提出了甘肃省文化旅游的开发战略,为其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借鉴,从而使其成为民族地区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少数民族旅游也逐渐成为了现代旅游的热点旅游方式。旅游业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却拥有独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民族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同时,旅游开发也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文化和居住环境等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本文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就旅游开发对民族地区的影响问题表述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青岛市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对青岛市旅游产业的现状、结构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规范分析,提出了青岛市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化旅游是近年来旅游的热点,没有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章运用民族化学的有关理论,主要论述我国少数民族化与旅游的关系,开展民族化旅游的意义,民族化旅游现状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开发民族化旅游资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旅游消费结构及其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消费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达水平以及旅游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旅游业发展水平越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就越低,基本旅游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高。以历年入境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统计数据为基础,以广东省为例。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其境旅游者旅游消费特征与发展趋势。并对人境旅游者各项旅游消费市场开发潜力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民族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过程,游客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差异带来文化的传播与互动,对民族文化造成不小的冲击,游客求异的旅游需求与地方性知识保留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明显。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对于民族旅游中的民族文化作出一定的调适,通过传统文化的再造来达到一种象征性的真实,将民族旅游中的矛盾与冲突转化为互赢互利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9.
发展旅游给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带来很多冲击。居民和游客是旅游业的两大主体,其对旅游发展的感知能深刻反映旅游的品质并左右其发展趋势。然而他们往往对有形民族文化资源比较重视,对抽象的文化资源缺乏认识,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影响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文章以西南四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旅游地为例,定量分析了“主客”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差异性和趋同性。结果表明:游客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比居民强;双方的感知重点体现在物质文化层的正面感知上,在负面影响上的感知差异较大;不同特征的“主客”对该影响的感知也存在差异。文章据此提出正确引导、调控和疏导“主客”行为,减少负面影响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是边疆民族地区对外开放中的比较优势产业,对外开放持续深入为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国际化战略是边疆民族地区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产业创新是旅游业国际化的重要保证。其中,旅游国际化的战略重点是出境旅游手续便利化、入境旅游产品建设、第三国客源通道建设、国际客源市场开拓、跨境旅游新通道营销等.旅游产业创新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塑造学习型组织、培育创新型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