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故乡》中的“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许多修辞学家常为此争论不休。 笔者认为:“圆规”既是借代,也是借喻。 且看:“圆规”一词在《故乡》中共出现了四次,前两次是无需探讨的。第三次出现的原句是“然而圆规很不  相似文献   

2.
针对《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12期发表的《也谈“圆规”与杨二嫂》一文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之修辞手法,之所以是借代而不是借喻,主要在于它是杨二嫂的绰号这一观点,文章从绰号、借代、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其进行了反驳,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是比喻式借代,而不是绰号式借代.  相似文献   

3.
鲁迅《故乡》中,有下面一段文字: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修辞复习提纲”说,上文加着重号的“圆规”是借代修辞格。 崔经臣同志在《“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汉语学习》1988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圆规’应是借喻,而  相似文献   

4.
湖南新化县上梅中学邹质同志在给本刊的来信中提出,“鲁迅《故乡》中的‘然而圆规很不平’‘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两句中的‘圆规’,其修辞格到底是借代还是借喻?”邹质同志在来信中写到:贵刊第五期龙德贵的《借代借喻新探》指出“明显的是借喻”,而《语文学习》八五年第九期程忠勇同志的《借喻、借代分歧与解决的办法》则列举了借喻与借代的争论、认为“圆规”既有称代作用、又有比喻作用,相得益彰。主张把借代的含义扩大到包括借喻。  相似文献   

5.
鸡年第一期《语文教学与研究》登载了《释<故乡>中的“圆规”》一文。该文认为“圆规”根本不是借代,而应是借喻。对于这一观点,笔者在某种程度上表示赞同,但又不完全赞同。笔者认为,“圆规”既不是单纯的“借代”,也不是单纯的“借喻”。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6.
借代的定义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修辞学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对借代有了深入的认识。但是,在借代的划界上也出现了不少分歧乃至混乱的地方,如在同一本书中先将“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中的“圆规”作为引入借代定义的第一个典型例证,而在借代的分类中又不给“圆规...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这里的“圆规”代替了“豆腐西施”杨二嫂,于是有人便认为这是借代。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借喻而不是借代。到底是借代还是借喻,如何准确地辨识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手法? 借喻和借代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一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所以人们很容易将这二者混淆,以致“喻”、“代”不分。其实,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借喻和借代  相似文献   

8.
李长华 《山东教育》2013,(Z2):93-94
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陆续在教材中发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值得大家一起来探究。下面仅举几例:例1《故乡》中的"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在学习鲁迅的《故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时,很多学习资料和网络上将"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一句的修辞手法分析为借代。我感到纳闷,这明明是借喻吗?借代和借喻虽然有相似点,都是以  相似文献   

9.
借喻和借代是积极修辞的两种不同手法,它们的主要作用都是力求将所要表述的内容生动、鲜明、形象地展开出来.不仅如此,这两种修辞格在语言形式上(指隐去本体、无媒介性词语和喻体与代体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也大致相同.正因如此,有时,我们容易将二者混淆、例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鲁迅《故乡》)对于标有着重号的“圆规”,有人认为是借代,有人却觉得它是借喻,还有人提出其他看法.那么,究竟以什么尺度来识别借喻和借代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0.
最近阅读北京市西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编的《青年文科知识问答》的“语文篇”,关于“什么是借代?”有这样的举例:“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从这段还可以看出,借代不同于借喻,借喻是比喻,它的本体和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描写杨二嫂的形象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以后就直接把杨二嫂叫成“圆规”了。这后面的“圆规”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却引起了人们的争论。张志公主编的初中课本《汉语》(后改名《汉语知识》出版)、周振甫编的《通俗修辞讲话》、张剑声编的《汉语积极修辞》、张文风编的《中学生修辞例话》等都把“圆规”做为借代的例子。他们认为,这是用  相似文献   

12.
998年第4期《中学语文教学》发表了我的文章《也说“圆规很不平”》之后,从不同途径陆续收到不少同行的反馈意见,从中获益良多。鲁迅作品《故乡》中先后四次出现的“圆规”,即(1)“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2)“我也从...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六册“修辞复习提纲”里,在提到借代这一修辞手法时,是以①“……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为例来说明的。笔者认为,在以①为例时,恰恰  相似文献   

14.
一提起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人们对她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她象圆规一样细脚伶仃的外形特征。课文中的“圆规”,作者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中的特征代本体。但是不少人却把它和比喻中的明  相似文献   

15.
修辞漫谈     
所要说的事物不直接说出来,借用同它有着密切联系的事物来代称它,这就是借代.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才智过人和胆识高强的典型人物,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毛主席借用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物来代称最有智慧和最勤劳勇敢的人民群众,说:“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这个借代,是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的高度赞扬.借代的运用,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鲁迅借用画图仪器里面的“圆规”来代称杨二嫂,说:“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又说:“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故乡》)这个借代形象地(?)现了鲁迅初看到  相似文献   

16.
辞格三辨     
一、“交代”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修辞复习提纲中关于“借代”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  相似文献   

17.
鲁迅《故乡》中“然而圆规很不平”的“圆规”与夏衍《包身工》中“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的“芦柴棒”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或别的什么,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十多年;尽管1993年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取消《修辞复习提纲》而让“‘圆规’是‘用人的外部特征代替人’”的观点逃之天天,但争论尚在进行。尤其是我们这些中语教师。  相似文献   

18.
关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的确是老生常谈。就是鲁迅的“然而圆规很不平,……”这句话也不知多少人谈了多少遍。既然是老生常谈、也就不能“长”谈,只好“短”谈了。 1.本无纠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与明喻和暗喻一样,都是用与本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其特点是通过相似点使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得本体事物更加形象具体。借喻与其他比喻形式不同的是本体事物不出现,也没有比喻词。借代,是一类与比喻及其他辞格平行的独立的辞格,它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其特点是通过“换一个  相似文献   

19.
最近阅读北京市西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编的《青年文科知识问答》的"语文篇",关于"什么是借代?"有这样的举例:"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从这段还可以看出,借代不同于借喻,借喻是比喻,它的本体和喻体是类似关系,如前者用圆规作比喻,而后者则是用圆规作替代,因为‘杨二嫂'具有‘圆规'的外部特征."这种说法,我觉得很值得商榷.因为它混淆了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不清楚“然而圆规很不平,……”中的“圆规”究竟是借喻还是借代,也会明白“圆规”指杨二嫂,不影响对这个句子基本意思的理解。但若不了解一定的句子结构,哪怕你每一个单词都认识,也可能不懂其义。这是因为语言知识对学生理解母语一般不会构成障碍.而对理解外语往往会形成障碍。语言知识在学生学习语(母语)和学习外语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