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 ,最终是知识创新的竞争 ,是创造人才的竞争 ,是教育是否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以新的教育方式 ,对学生进行培养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素质 ,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统一。也就是说。没有观念的转变 ,没有改革意识的提高 ,就“谈不上什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初中政治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一、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2.
正21世纪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机遇,也充满着无数挑战和激烈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可谓言简意远;而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更是必不可少。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创新精神树立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学生只有相信自己"我能行",才能发挥他的创造空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科技不断创新的世纪,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科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教育工作的成效。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扬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素质水平。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素质教育注重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创新。只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转变,认识到传统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种种制约因素,素质教育才能顺利实…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国务院在去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教育要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创造能力呢?我认为应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及其创新考核五个方面入手.1 创设情境——唤起创新意识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例如,在一堂研究市场营销的数学应用课上,设计这样一段开场白:“今天这节课,每位同学的身份都是商店总经理,请问各位总经理,你想盈…  相似文献   

5.
在主体创新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信息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让学生“会学”、鼓励创新、注重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主体创新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信息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让学生“会学”、鼓励创新、注重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7.
王旭东 《中学文科》2009,(10):20-21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创新教育是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创新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学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创新人才,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应从学校教育抓起。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责无旁贷。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寓创新于数学学习之中,让学生从小扬起创新的风帆。一、更新数学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创新的教学行为来自教学理念的创新。传统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0.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创新教育是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创新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是把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本文阐明了创新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使物理教学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提高思维效率,培养创新观念,从而树立敢想、会想、敢做的创新精神,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要求教师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营造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激发和引导学生 ,使学生敢问、愿问、会问、善问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彭雁秀 《甘肃教育》2010,(13):21-2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因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1 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 创造意识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要创造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树立"第一流意识",应使用促进向上的语言,鼓励学生以锐意进取、拼搏竞争的精神去对待学习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人,就不会有创新的行动和能力,他也就没有竞争力。未来的竞争是思想、知识、意识、创新的竞争。为此,作为普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开展以“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要使大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首先就要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本文论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开发其创新潜能,提高其创新能力。为适应21世纪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职责。本文探讨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展以培养创新为目标的化学教学。一、化学教育在培养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所谓创新,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  相似文献   

19.
<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创新教育是小学数学教改的一个重要问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就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不仅要教育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应充分利用教学这个主阵地,营造创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树立教育新理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机遇,是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学校要用新的教育观念开展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创新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随着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深入,我们把办学的总体思想放在"德育为首、科技育人,艺体共育,优化育人环境和心理健康教育"上,扬自己之长,走自己的路,有力地推进了办学水平上台阶,办学效益上档次,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