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叶慧琼 《现代语文》2009,(6):143-145
颜师古的<汉书注>没有专门的理论来系联或论述同源词.它在训诂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运用声训系联了部分同源词.本文通过<汉书注>中解释字、词,破通假,贯通异文或古今字这三个训诂条例分析了颜师古对同源词的系联.  相似文献   

2.
沈善增先生所著<孔子原来这么说>,自谓是一部"颠覆<论语>旧注的力作","由此引出了对孔子的哲学思想体系的重新认识".实际上,沈善增先生(以下简称"著者")"颠覆"旧注的主要手法,是利用<论语>中某些关键词的多义性,以"回复本义"、"回到当时语境"的名义,"推陈出新",得出"全新的概念",从而"颠覆"旧注的"重大失误",然后再"揣摩语辞背后的不尽之意".必须指出,从辨析字义入手训释<论语>(其他古籍亦如此),固然是一种好方法,不过却不可借文字的多义性搞"拉郎配",从而节外生枝,弄出新的错误.<论语>的语言含蓄,往往意在言外,发掘其深层含义也是训释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切忌附会,主观臆测,生出种种"莫须有"的有害纠缠.  相似文献   

3.
"词也"或"辞也"在训诂学著作中,均被认为是用来说解汉语虚词的术语,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却认为<说文>中"词也"并非是解释虚词的术语,"某词也"也并非全是解释虚词的术语.<说文>中"词也"类训诂术语共有25例.从语言形式上,可以将其分为七类,是否均为解释虚词之术语,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文>"词也"之类训诂术语,并非是毛亨、郑玄解释虚词时采用"辞也"的沿用.许慎对虚词的解释比毛、郑显得更加具体、明确.  相似文献   

4.
任坚  张惠强 《现代语文》2009,(6):146-148
文章探究焦循<孟子正义>所用的"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几种训诂方法,较全面地总结了<孟子正义>词义训释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兰碧仙 《现代语文》2009,(8):152-154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历来被列为形书之首,后代学者对其不断进行补充与修正,其中最有权威的当属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纵观<段注>,可以发现形音义互求的思想统率全篇.本文主要从形训、音训、义训三个方面对<段注>的训诂问题进行简要论述,希望能够体现<段注>在训诂方法上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训诂的诸多内容中,词义的训释是重点,这部分释义为训诂释义。它是运用已知的词语解释单个或多个词语的一种语言活动。训诂释义以训条为研究对象,由被训释项和训释项组成。它分单词训释与多词训释两类。训诂释义并不是训诂方法。训诂方法主要是对各种词义、字义的探求和研究,训诂释义只是从各个角度、或详或略地表述词的意义和内容。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论衡》训诂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为:《论衡》正文训诂资料的训诂目的与随文作注式训诂不同;《论衡》正文训诂是为阐明作者的观点或批驳他人的观点服务的,词语训释系列集中体现了这一目的;《论衡》中的训诂不包括校勘文字、指明用字现象等内容,对俗语词及一般词语的解释所占比例最高,这不同于一般随文注释的训诂书;训诂方法以又训为主,很少用声训,不用形训,是由其训诂目的决定的;训诂术语数量多,一般名异实异,也存在名异实同的现象,训诂体式不拘一格,这是其训诂术语、训诂体式上的特点;《论衡》经行将意义相近、相关、相反、相对的词语对举,构成训释系列,体现了王充的系统观。  相似文献   

8.
作为阐述《春秋》经义的著作,《左传》中运用了大量的训诂术语,而且训诂内容涉及解释《春秋》经,评析《春秋》写作笔法,解说引文内容以及辨析同义词等诸多方面。书中训释词义的方法主要有同义相训、增字为训、设立义界以及巧设比方等形式。  相似文献   

9.
苏辙的《诗集传》是北宋传注《诗经》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名物训诂条例完备,词语释义大部分承袭旧注,也有自作新解的部分。整部传注的名物训诂简洁明了。训释体例上采用分章阐释和整章阐释的方式,对前人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0.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是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管子》作为先秦一部重要的子书,其正文训诂与先秦其他文献一样,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其思想内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管子》正文中对概念的训释,对同义词和相关相类词的解释,对文句的说明等内容,总结其正文训诂的方法及其所使用的训诂术语如“曰”、“谓”、“谓之”等,探讨了正文训诂在先秦文献中的作用及其在训诂发展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晋杜预所著《春秋经传集解》是现存最古的完整的《左传》注本,在训诂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杜预注《左传》,所用训诂术语基本承袭汉儒,但受注释宗旨的影响,又有自己特点。分析杜注训诂术语,可得出这一结论:经过学者们的相续延用,常见训诂术语作用趋于固定,但由于学者注释古籍的着眼点不同,赋予训诂术语的功用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文献,也是自春秋以来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典籍,而且它与《诗经》等许多历史经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论语》作为儒学经典,阐述了孔子的言行和其价值观,其“《诗》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论语》中出现的《诗经》内容,特别是孔子本人对《诗经》内容的阐述评价作为切入点,浅析《论语》“诗学”及其对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定州汉简《论语》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论语》抄本,与今本《论语》在文字使用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汉简中使用了大量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俗省字和同义词,这些差异对于研究汉代文字状况和《论语》的早期面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晚清常州公羊学派的兴起,诸儒逐渐开始舒缓汉宋之防,汉学的自我更新亦随之兴起。经学研究内部出现了一股以《公羊》解《论语》的热潮,尤以辑录何休《论语注训》为盛。其中,刘逢禄的《论语述何》被后人批评为师心自用,而有"郢书燕说"之讥;相比之下,刘恭冕的《论语注训》,或兢兢于辑录,或引申其说,间裁断于己,而又论证严谨,令人信服。刘氏以朴实的乾嘉学风为根基,去认同今文家的素王大义,故而产生一种事与理的融通,在晚清群经公羊化学潮中独树一帜,并对后学产生一定影响,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5.
《春秋经传集解》是魏晋时代一部重要的古籍注本,其训诂视角承袭汉儒,又有所发展变化,注重对历法、地理、人物、礼制的考释,并借此来深入阐释经传;重视探究经传的联系,通过经传相互发明,解《经》说《传》。《集解》释词说句全面承袭汉儒传统,又有所发挥,注重揭示词句在经传中的特定含义,前后勾连,以交代与被释词句相关史事的方式来帮助读者读懂经传。  相似文献   

16.
汉代的经学辩论是讲学和著述之外的又一种重要的经学学术活动,它以辨明学术是非和切磋交流、倡导学术为目的。经学辩论有力地冲击了烦琐僵化的章句之学,导致了追求义理明通和崇尚理论著述的风气。受其影响,东汉论说文在形式上多问难之体,在论证方式上形成了实证求真和思辨析理的特色。经学论辩是汉代经学通向魏晋玄学以及汉代散文通向魏晋文章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代政府和有识之士对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应用都很重视。《论语》中提及的孔子倡讲的"雅言",就是以上古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代汉民族共同语。倡讲"雅言",是孔子"正名"的修辞观在语言表达上的必然要求;是孔子兴办私学教育的现实需要;是孔子传承文化典籍的必然选择;是孔子"从周"主张的重要体现;对当今我国推广应用普通话维护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中,"何"字作为最常见的字,在不同的语境以及不同的结构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在此,本文从《论语》、《史记》以及《汉书》等资料出发,针对古代汉语中"何"的考释以及现代化意义,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9.
《论语》《庄子》《史记》《后汉书》《晋书》《世说新语》等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了众多隐者形象,文章通过对这些古代典籍中隐者形象的梳理,归纳出拒官不仕型、佯狂型、归隐田园型、投身"无用"型四种隐者形象的类型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戴震集清代前期学术诸家之大成,不仅有淹博的经学素养,识断精审,不泥于古人成说、汉唐旧注,从经文原典求索圣人文意,而且,他治学能够博涉经史百家之学,兼采汉学训诂、宋学义理,并融汇训诂、义理于一体,贯穿他一生的学术生涯。本文通过类比、综合的论证方法,阐述了汉宋学术在戴震治学生涯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