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赵君 《考试周刊》2015,(8):152-153
师生关系作为学生在校园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言行、态度、品质等有最直接的影响,并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往。本文从伦理视角对师生关系的调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教师流动伦理是指在教师流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理念、道德法则、价值规范。教师流动伦理历经了政治伦理主导与经济伦理主导两个时期。当前教师流动存在着政策伦理缺失、主体道德病态、流动程序伦理偏差等困境。为实现教师流动的伦理转向,需要从教师流动政策、主体、程序等维度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3.
德育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模式,它负载着更丰富的内容,传达着更深远的道德价值.探讨其道德价值有助于我们对德育模式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作为以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为宗旨的德育模式,它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都产生重要的道德影响.它促进了校园伦理生活形态的形成,建构了一个道德的校园环境;它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不仅成为反思者,而且成为德育价值的行动者和创新者,形成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它建设了学生的伦理生活世界,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教学伦理敏感性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伦理价值优先的稳定反应倾向与教师对教学活动中潜在伦理问题的觉察能力,是德性教学行为发生的逻辑起点.通过访谈发现,教师移情、角色卷入、伦理图式、教师人格、教师性别以及学校伦理氛围对教师教学伦理敏感性的生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借助激活教师道德叙事、丰富教学样例示范、体验道德角色情感、创设优良的学校伦理氛围等,维持教师较高水平的教学伦理敏感性,促进教学合伦理性要求与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教师道德评价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师道德的认识和评价存在着一个矛盾的现象:社会大众认为现在教师的职业声望下降了,而一些教育理论界人士却大声疾呼不要给教师过高的道德要求。教师道德由教师职业伦理与教师个人道德组成,对教师道德的评价应该从教师职业伦理、教师个人道德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入手。这一矛盾现象源于传统教师道德观没有区分教师道德的两个维度:社会大众针对职业伦理,而教育理论界针对个人道德。当代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的去道德化现象使得人们对教师道德的评价越来越忽视个人道德维度。由于教育是一种道德实践,所以教师道德评价的个人道德维度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对教师道德的评价不仅要认真考虑职业伦理维度,更要关注个人道德维度及其与职业伦理维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教育伦理是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内容的伦理学科,教师德性是教师对职业意义、精神归属、教育伦理等体认后所形成的精神品质与道德境界。教育伦理是客观的,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教师德性是主观的,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在师德建设中,应将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以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敬业精神。从教育伦理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出发,分析教育伦理向教师德性的生成机制,探究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的方法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叙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增强道德体验、引导道德行为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弘扬传统伦理文化是道德叙事的工作重点,道德故事是传承传统伦理文化的常用载体。道德故事凝结了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生动性、生活性、情境性等叙事特征。讲好道德故事不仅需要精心遴选课内外教材读物中的经典道德故事,还要求教师提高自身道德叙事的意识与能力。在有效结合新媒体技术与道德叙事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理解感悟道德故事中的传统伦理文化真谛,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教育伦理是教育活动中以人际关系和谐以及教师德性完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伦理,体现了当代教育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教师德性是教师的道德品性和道德修养,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伦理的自觉践行。在师德教育中,面临着教育目标道德缺失、教育过程道德失落、师生关系道德旁落等问题。为此,应通过道德教化、道德评价、道德激励等方式,将教育伦理内化为教师德性,以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9.
教师专业伦理是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家长、管理人员等相关主体进行专业交往时所表现出的行为事实和伦理行为。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教师职业发展、道德成长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从教师专业伦理基本内涵解读出发,分析教师专业伦理失范的现象及原因,探究教师专业伦理重塑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教学的内在伦理价值反映在教学的各环节与要素当中,本文以305名教师为被试,调查其内隐的教学伦理信仰.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学伦理由敬业爱生、廉洁公正、惩戒过度、交往阻隔、师道尊严、课业关注、理解鼓励七个因素构成;与专家外显观点相比发现,教师教学伦理公众观强调指向学生行为的教学伦理研究取向;与教师职业道德典章规范相比发现,教师职业道德典章规范未对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作领域区分.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是基于专业知识与专业职责的一整套伦理标准和规范,蕴含着教师对专业的道德信念与责任承诺、对儿童及促进其发展的伦理责任.专业道德是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动力.完善教育法规、建构幼儿教育专业伦理体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基础保障,发展专业精神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水准的途径,走向专业伦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教师道德敏感性是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到竞争和评价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活动中教师道德敏感性可能处于钝化状态。从教学活动的道德属性出发,阐释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意蕴,探究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构成维度——道德知识、道德想象力和对道德问题的识别,并分别从教师作为道德实践者和道德教育者两个视角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道德敏感性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可以从道德伦理型学校文化的创建、融通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师资培训及提升教师的道德反思与体验来生成教师的道德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中的“主体”不仅具有现代哲学中“主体”的一般内涵,同时还具有“为他性”、“伦理性”等多重特征。对教师的道德主体性有“道德代言人”、“立法者”、“道德完美主义者”这三个不同程度的要求。列维纳斯式的“道德完美主义者”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虽然难以企及,但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不仅为教师对学校伦理的本质及优化的路径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向度,而且会不断涵养教师的精神气质,进而引领教师道德主体性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4.
论教师权威的现代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要关注整个人生世界和意义世界,唤起和激发主体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精神境界的渴望与追求。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社会是以教师作为媒介来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为人处世能力(道德)的重要系统。在传统社会,教师以师道尊严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培养其道德习惯。在现代社会,传统的教师权威遭遇挑战。但是,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社会道德的诠释者”,其社会职责、职业伦理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担负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5.
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面临专业伦理缺位的问题。应基于行动研究的伦理关系,确立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在师生关系上,以尊重、理解和保护学生为道德基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与学校管理者关系上,坚持平等合作、民主参与和专业判断的行为准则;在自我探究与实践反思中,保持改进、敢于创新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与同行及专业研究者合作中,秉持民主开放、信任合作和专业自主的专业精神。教师行动研究的专业伦理,是在必要的制度规约下,教师主体不断的道德认同、承诺与践履,实现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的整合与同构,生成道德实践智慧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教师伦理是教师共同体承担的教育的道德责任。调查显示了教师伦理六个关系维度的现实样态:教师最看重学生成绩,师生伦理关系一般;教师职业认同不够坚定;教师专业自主受到多方面挑战;教师的非专业任务繁重;教师对待家长态度差异大,班主任责任凸显;教师同伴合作观念优于实际的合作行为。教师伦理重构需要反思:现实境遇下教师应坚守教育的道德性目的;"全面关心学生"是教师伦理的首要指标;教师共同体伦理责任亟待加强;适度量化考核,提升教师自主。  相似文献   

17.
单辉 《教育探索》2022,(2):11-14
5G+人工智能的组合给学校教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使教学非线性化、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学评价多样化、教育资源均等化,但同时,也会面临技术变革带来的教师定位、道德伦理和教育教学成效方面的价值反思,即教师价值定位引争议、人工智能教育无道德伦理准则、教育教学成效难预见等。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拉近学校与生活距离、促进学校与社会交流合作等不同层面进行价值重构,有利于促进5G+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点摘编     
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是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以一定伦理价值为取向的共同实体;另一方面,这种道德共同体是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的行为共同体。它的对外关系是大学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契约性;其对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没有伦理精神就没有学校教育,缺乏伦理精神的学校就会与世俗性的社会混为一体,学校就有沦为“学店”的危险。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伦理精神前提:第一,道德的真诚———对教育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9.
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在道德生活中形成的最有威望、最令人信服且使人自愿遵从的道德力量或道德影响力,具有文化内隐性、道德感召性、实践转化性等特点,具有独特的教化价值。从伦理维度审视教师道德权威,发现当前德育实践中出现了去伦理化倾向。要改变这一倾向可以采取措施:基于唤醒传统文化中积蕴的教师道德权威,促进教师对自身道德权威的伦理认同,在德育过程中培养教师的道德权威,构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伦理世界。  相似文献   

20.
关怀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范畴和价值。在关怀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面临着三重道德困境,具体表现为关怀情境的脆弱性、关怀关系的多重性与关怀行为的复杂性。究其缘由,在于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缺失、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不完善以及学校组织文化的功利性取向。助力教师灵活应对道德困境需丰富教师专业伦理知识,增强教师道德敏感性;完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引领教师的道德关怀;营造伦理本位的校园文化,提升教师的道德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