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通识教育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毅 《职教论坛》2002,(21):53-54
在台湾高等技职院校课程体系构架中,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课程是两大重要支柱课程。通识即为“通才博识”之意,因此,通识教育就是通才博识教育,就是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格、思想的深度、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文和社会关怀精神而实施的教育。早在50年代,台湾的一些大学就提出“通才教育”的办学理念并予以尝试,1984年台湾教育管理部门通令各个公私立大学及独立学院办理“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这样,通识教育正式成为台湾各大学课程的一部分。高等技职院校因其教育的专业性、专门性强,更需要通识教育来实…  相似文献   

2.
台湾大学院校通识教育现况:对于评鉴报告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在台湾地区进行的两次“先导计划”和“大学校务评鉴”报告,汇整并讨论台湾地区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现况与相关问题。介绍台湾各大学现行通识教育的现况,并举例说明三种通行的模式: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通识均衡选修模式;核心课程模式。根据评鉴报告,汇整“校务评鉴”与“先导计划”评鉴等关于26所学校的评鉴结果,分类说明从评鉴报告中所看到的不同类组学校的通识教育之优点与缺失,对于缺失,建议实行“核心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3.
数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金课”建设是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财经院校的数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在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之外,对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针对当前教学范式过于专业化的问题,提出在数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中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育人定位,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和美育元素融入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从专业知识学习走向思维能力构建,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实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能够弥补现代大学教育中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农林类高校通识教育中人文类通识课程设置问题的研究,从学生需要、社会生活需求、学科知识发展以及学校发展需要四个方面分析人文类通识课程的目标,进而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以此优化农林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精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识教育是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它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香港中文大学指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为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以香港推行的通识教育为基础,讨论通识教育对模塑大学教育精神的作用。一、通识教育的源起与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大学的博雅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  相似文献   

6.
应为与难为:21世纪我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经济时代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需求对我国现有的“专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出了挑战,人才培养的变革最终将落实到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我国现有的大学课程体系明显存在着专业设置权游离于大学之外、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尚未落到实处、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和缺乏通识性等弊端。21世纪我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出路在于实现专业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融合和专业设置权的回归,注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的目标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连续多向型”的课程系统,课程结构优化的实质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指导而对课程结构进行的合目的性改造。文章将大学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两类,并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结构、通识教育课程的内部结构以及专业教育课程的内部结构分别优化,以期达到大学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以系统的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以大学文化通识类课程为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程为支持学生自我发展的辅助课程,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水平,防止小学教育专业“双重标准”的出现,也符合当前小学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培养要求,使小学教师真正成为儿童教育专家。  相似文献   

9.
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探讨大学从文雅教育开始、历经共同科目、而后发展至当前通识教育的演进历程,并说明文雅教育系针对职业教育、共同科目系针对选修科目、通识教育系针对专门教育。文中强调专门教育加上通识教育才是专业教育,析论通识“教育”、通识“课程”、通识“科目”、通识“教学”、通识“评量”之间的逻辑序列及其内涵与相关。其中特别对通识课程的规划和通识教学的理念,提出基础性和补救性、广博性和多元性、进阶性和统整性的层次,以达成清晰明确的表达能力、综合统整的判断能力、多元整合的全人教育为通识教育之目标。最后以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规划、学分比例以及教学评量等印证:要成为一流的卓越大学,必须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属于大学教育理念的一种,本质上也属于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让人才具有通融基础和博雅精神,使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较长时间内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学校没有成体系地进行开展,高校人才培养更倾向于专才教育,这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悖。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尤其是教育部高教司明确提出“三制”(书院制、学分制、导师制)改革以来,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文章着眼于现行完全学分制,对“大学物理(通识课)”这门大学基础课程的通识化教育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并提出可参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