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多年的教学体会使我认识到,把握“三类”原则,掌握“三入手”方法,散文教学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习散文的结构美,从线索入手。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可不谈。其次,散文的写法自由,结构放纵自如,样式灵活,全无定格。但散文除了外在的方面,还有内在的东西。这就是“形”相对的“神”,也就是包含在材料之中的主题、思想感情等,如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从结构上来看是一篇很散的“散文”,文章中写了日本的樱花,清国…  相似文献   

2.
一、学习散文的结构美,从线索入手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可不谈。其次,散文的写法自由,它结构放纵自如,样式灵活,全无定格。  相似文献   

3.
散文,是一种可以"铿锵得像诗,雄壮得像军歌,生动曲折得像小说,活泼尖锐得像戏剧的对话"的文学体裁。翻看语文课本,散文占有很大比重,散文的教与学也一直被关注。散文被誉为"美文",它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三美"正是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抓住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一、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美"这个特点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4.
高二册 风景谈【一课一法】“形散神聚”领会法 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散文的“神”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形散神聚”是散文的基本特点。领会“形散神聚”是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它适用于阅读那些以写真实的人、事、景、物为基础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各类散文。其方法步骤一般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看选取材料,析材料组织; 二、抓住“文眼”,理清线索; 三、品味语言,学习借鉴。 【操作示例】 一、看选取材料,析材料组织 散文的题材范围极广。内容琳琅满目,材料很散。以《风景谈》为例,作者撷  相似文献   

5.
散文的显著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在散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两个核心,即“形”和“神”。探索从形到神的散文教学路径,为散文教学提供指导,能助力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本文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讨论从形到神的散文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6.
“形散神联”本是散文的主要特征。一篇散文佳作,往往从一事一物生发开去,涉及广远,视野开阔,此所谓“形散”。但是,一篇散文又要有一个主题,一根红线,把材料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此所谓“神联”。小学数学活动课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往往由一点引发,涉及更深更广的数学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知识是相通的,“形散而神不散”同样应  相似文献   

7.
在散文教学中,只有善识文眼,才能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散文的意境、神韵和主旨;只有理清线索,才能理解散文的结构特点,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而对散文开头和结尾的分析同样重要,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握散文结构艺术的特色,也能使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散文教学中,还应善于分析散文的伏笔与照应、衔接与过渡等方面,使散文教学既突出重点,又能从整体上把握散文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8.
托物言志散文共同的特征主要有三个:1.从写作对象上看,多为咏物式;2.从思想内涵上看,多属寄寓性;3.从写作技法上看,多用象征手法。我根据散文“形”与“神”的关系而言,把托物言志散文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如何搞好职业学校的作文教学呢?十多年来,我坚持通过写“下水”文章来指导学生写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文课上,在揭示作文题目之后,我从不作过多的解题和提示,而是与学生一起用同一作文题目写“下水”文章,例如,在散文单元学过之后,我趁热打铁地让学生进行了散文写作练习,作文课上,我只提了三个原则要求:一是自己命题,二是写出的散文要符合“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三是在材料的组织上要采用“红线穿珍珠”的方法。学生写的结果,大多数是顾此失彼,后两个要求不能兼及。从面上看,这次作  相似文献   

10.
《醉翁亭记》的“三美”江苏省沛县师范学校高承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诗人动情、画家倾心的著名游记,是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今日重读,另有感受,试就它的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所谓“三美”作浅说。一、结构美一是金线串珠之美。古人曰:“一字穷...  相似文献   

11.
形散神聚——这个简洁明了、概括精道的词语,曾经是散文写作的“金科玉律”,提到散文,这四个字就“噌地”从脑海里冒出来。这个词实在是好的说法,它既是方法论,又是评价观——写散文时它是“写作指南”:形如何散、神如何聚;读散文时它是衡量标准:是否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一篇散文从“制造出品”到“质检优劣”都围绕这四个字展开,可见“形散神聚”的说法多么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2.
散文很散,讲什么呢?首先要讲形与神。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只有把散落的材料归拢,才能使隐含的主题显露。比如《荔枝蜜》。它的“形”是蜜蜂——作者由不喜欢它,到喝着荔枝蜜而想到酿蜜的蜂,再到了解了蜜蜂的勤劳后,感情发生了变化,赞叹道:“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由此.文章的“神”也就闪烁可见了——要做一个造福于人类的普通劳动者。作者最后说:“梦见自  相似文献   

13.
散文是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取材范围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不散"指中心不散,内涵不散。"语言"是散文的"魂",作者把自身的情感都融入到了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赏析、想象、比较去细细琢磨和品味这些语言,进而发现散文之美,体验散文之情。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清散文的“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才能把散文教好、读好,我认为理清“形”,让学生清晰地弄清作者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文章都读不明白,就谈不上把握全文的主旨——“神”。 散文以“散”得名。题材领域海阔天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结构常以散开为能事,穿插引伸,纵横捭阖,跌宕多姿。但无论怎样变化多端,散杂不羁,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作者思有  相似文献   

15.
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散文,从表达方式上看,或叙事写人为主以托物寄意,或抒发激情为主以寄情言志,或议论为主以明辨事理,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或者叫做“形散神聚”、“形散神联”。“形”是散文的外部表象特征,“神”是散文的内在主旨灵魂,“形散神不散”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在散文教  相似文献   

16.
一.单元整体设想 1.教学目标本单元共五篇文章。组成散文单元。它分别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从不同的选材角度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丰富多姿地反映了散文体裁的共同点——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点。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并进而初步地学习散文的写作方法,逐步做到会读散文,理解散文象征的写作手法,学写这类散文。 2.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五篇散文的学习,弄懂什么是“形散”?什么是“神聚”?为什么要“形散神聚”?怎样做到“形散神聚”。使学生弄清,“形”指的是取材与剪裁,“神”指的是中心,是立意。“形”与“神”是紧密联系的。“形”是体现内容的珠宝、“神”是贯穿文章的红线、“形”由“神”穿成一串熠熠闪光的项链,光亮照人。除此之外,散文重要的表达手法之一是,作者多采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中心思想,本单元各篇均采用了这种手法,这一手法亦是本单  相似文献   

17.
散文文体的美学特征—“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的“散”,表面地看,似只是不讲究骈偶、音韵和对仗工整,完全是语言上的事。深入一点说,散文的“散”其实是一种精神。散文的“散”,杂文的“杂”,漫画的“漫”,是几个有意思的字,我以为它们都表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自由”。这里的自由,系相对于束缚、格式和雅正的趣味规范而言,即表达的自由,或表现的自由。简单说来,就是身之所遭,心之所感,意气所到,无话不说;说时在乎心声,  相似文献   

18.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所说的是指狭义的散文,即专指那种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学作品。如何教学这一类文章呢 ?   首先抓住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从教法上看,抓住"形散神聚"是散文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就能提挈起对全文的选材、组材、立意、表现手法,甚至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的全面分析。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抓住了"形散神聚"的特点,就是抓住了散文教学的纲。   散文的"形散"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如《藤野先生》一文,开头…  相似文献   

19.
散文的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要很好地完成它,困难是相当大的。因为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显著的文体特点,即所谓的“形散神聚”。在散文教学中,往往由于难以理解“形”和“神”的关系,学生在接受了老师深入细致的分析后,仍觉所知寥寥。中学六年,学了上百篇散文,到头来只记住了一句套话:散文“形散神不散”。这种令人痛心的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相似文献   

20.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主要特点。这个特点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认识“散”与“聚”的矛盾统一,以探清“文理”,这是记叙文教学所无法代替的。让学生去探清文理,最有效的办法是对“散“材料一一去认识、去分析,并从中找出聚结这些“散”材料的线索来,看它们是怎样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