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文学教学中处理古今关系应遵循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和古今对话的原则,在把握古代文学真实面貌的基础上,让古代文学向当代社会开放,实现领会原典与回应现实的统一,使古代文学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气和活力,赢得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陈春保 《文教资料》2007,(26):39-40
古代文化在当今的传播面临困境,古代文学等课程的教学变革势在必行。通过古今贯通,关注艺术手段的古为今用、沟通话语系统的古今联系和寻求人类情感的古今观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困境;同时也要关注传统文化的内向安全。  相似文献   

3.
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采取古今结合的方法是必要的。这种方法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甄别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人的思想、品格、理念等。古今结合可采用课堂讨论、提问、布置作业等形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一方面要引入西方文论的观念和方法来分析中国本土的文学和文学理论问题,另一方面要运用古代文学理论分析当前文艺现象,尝试中西对话,古今对话,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论课程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有很多种教学方法,古今贯通方法就是其中一种。古今贯通方法指在古今汉语教学中揭示古今汉语之间的关系,探索从古到今汉语演变的方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古今贯通方法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策略,希望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古代汉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常用词教学在内容上以"古今皆有词"中的857个"古今义同且异词"为主要讲授对象,在教法上体现为分散、集中相结合的讲授方式;132个"古有今无词"及"古今皆有词"中的84个"古今义同词"和12个"古今异义词"为学生自学内容。在常用词内容安排方面除了义项罗列外,增补《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和《新华字典》的释义内容,以此粗略地展现古今词义发展演变的源流线索,指出词义的古今异同,并针对异同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7.
梁利江 《考试周刊》2011,(17):65-66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苦于缺乏范文引路、借鉴。由于诗歌和散文同属文学体裁,它们具有相同的文学属性,因此可以借鉴我国古今的优秀诗词的写作方法,辅助高中作文教学。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整体构思、艺术手法、写景构境、语言表达等方面选择相应的诗词,先做赏析,然后作为引路范例,指引学生学习、训练。事实证明,师生如果能读好、赏好、用好这些古代文学的精华诗章,学生的作文必然会有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古今字是汉字字际关系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现象,它涉及文字、音韵、训诂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古今字的研究一直是汉字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文章整理了关于古今字问题的相关材料,并将这些材料分成古今字理论本体研究和专书古今字研究两类。  相似文献   

9.
马君花 《文教资料》2010,(31):22-24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本质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不能正确区分二者。本文建议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入古今字的概念,同时注意规范界定与表述用语。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人常谈的"古今"切题,通过对"古今"的含义及关系的分析,总结出古今二分法, 并得出该法的操作程序以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人常谈的“古今”切题,通过对“古今”的含义及关系的分析,总结出古今二分法, 并得出该法的操作程序以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涛 《天中学刊》2003,18(4):68-69
偏义词,古今汉语皆有。古今汉语的偏义词在结构与意义等方面皆有差异,这种差异正体现了古今汉语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与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目的保持一致,尽管在具体事功上对古今似有偏重,但司马迁基本上还是坚持了等视古今的理性态度。因古今在揭示天人关系上的同等地位,司马迁既反对崇古也反对厚今。因而在处理古今关系上他强调“古今一体”而要求通晓古今之变。司马迁对古今的态度及其对古今关系的认识与其历史观密切相关。因古今时长的可调性,从宏观上看,司马迁在审视古今历史发展的总体历程时采取了循环论模式;但是从微观上来看,司马迁在审视具体的古今变化时又秉持明显的进化史观。  相似文献   

14.
《古今韵会举要》是了解切韵音系到早期官话的重要资料。但是近代学者对《古今韵会》、《古今韵会举要》及其作者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两书各为一书 ,作者分别是黄公绍和熊忠 ;第二种观点认为两书实为一书 ,作者是黄、熊二人。考察两论当以前者为是。  相似文献   

15.
张冬华 《考试周刊》2014,(29):25-26
本文主要阐述了"古今沟通"方法在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中的应用,分别从"古义"、"今义"的界定及古今沟通价值、沟通古今词义的方法、古今沟通方法的实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在着重强调研究成语古今义变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即有利于提高留学生表达能力,理解中国文化背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基础上,阐述因为成语古今义变化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引起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的意境美,是联系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纽带。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注重贯穿意境美这一元素极为重要。这对于解决高等院校中国古代文学在当代教学中的困境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通过探讨意境美的教学方法,实现美育的目标,并且在古今文学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古代文学教学实现它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汉语大词典》古今字注释问题的调查,指出《大词典》在古今字注释方面存在与自身凡例不合、将古今字注作通假字、是古今字却未注出、以及古字、今字关系颠倒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古今字与通假字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字的产生途径可以归纳为八种情况,通假字根据通假后的沿变可以归纳为七种情况,其中有十二种可以构成六组对应关系,另有三种不能对应。古今字着眼于字际关系,通假字着眼于字词关系,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有错综交叉的关系。对各种用字现象在注释时应视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葛洪一方面认识到古代对后代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故而重视古代传统,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后世的雕饰华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而提出了今胜于古的主张。而同时,葛氏又能看到古代"质朴"和后世"风俗"的不足,对其各有批判。葛洪的古今观是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体现在其对古今关系的理解上就是既肯定自古及今的进步性又批判后世的鄙薄。与这种古今观念相一致,葛洪对古今文学各有褒贬。在审视古今文学发展历程时,他有着今胜于古的观点,但是又恰如葛氏批评当今相比与古代的浅俗一样,对后世文学中缺乏"义理"的文章他又极力贬斥。总之,正是在其古今观念的影响下,葛洪完成了对儒家文论的继承和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