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学作品(本文专论中国古典诗歌)内部的基本构成当中,能否找到一种“共同因子”.将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一以贯之,既能彰显诗歌语言结构的艺术特质.又能透视诗人主观情性的生命精神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意识形态构成了诗歌创作的主体,自我是诗人创作中的首要表现对象。本文试从爱情伦理、革命战斗精神、悲剧精神三个方面来解析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其作品《唐璜》中的自我表现,从而使人们能更好、更全面地解读和理解拜伦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第四届紫金山文学奖得主、中年诗人义海的诗歌创作其实已有三十年。在博士、院长、教授、翻译家等一堆称号中,义海最喜欢的还是诗人这个称谓。作为学院派诗人,他一直坚持智性写作,以酒神精神的张力,以语言学狂欢的哗然,以唯美主义的深情,以构架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自觉,构成当代华语诗坛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4.
在山水诗中,诗人的自然观无疑在根本上决定着作品的风格和境界。直接由诗人的自然观来切入作品,无疑可以更直观地窥见诗人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领解其自然诗歌的无限韵味和精神内涵。本文将王维自然观的构成分为三个方面:还自然以本然的面目,以自然为知己和皈依,从自然中体悟生命本真。  相似文献   

5.
李白《静夜思》中对月的描写构成人、月关系的广阔空间 ,从而表现了诗人精神寻求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元明易代之后,庆元路出现了一大批遗民诗人,他们以对亡元的怀念为精神纽带,交友唱和、饮酒吟诗,表现出鲜明的群体色彩,但长期湮没无闻,本文将其成员构成与诗文成就勾勒出来,以明确其应有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寻求诗歌与哲学的对话构成池凌云写作的一个精神张力,诗人在以审美直觉和生活经验共同建构的意象世界里获得形而上学的精神慰藉,对时间与空间、现实与历史、存在与虚无等哲学命题提出自我的疑问和解答。女性作家的生命体验和自由想象开启了诗歌对感性生活的审美表现,诗人始终以自己的空灵智慧在彼岸与此岸之间漫游,以获得对生命存在的重新领悟与阐释。凌云女士以敏锐的审美直觉走入主体幻影的缝隙,以自我独创的语言游戏获得诗歌文本的存在形式,以富有美感和艺术魅力的象征符号,强有力地诱惑和征服了接受者,令自己成为当代中国诗群中的卓荦者和成熟诗家。  相似文献   

8.
论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构图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民族性特征出发.分析了传统中国人物面的构图特点:以不同的时空关系构成面面散点透视:以“我”为中心构成画面主体形象;以尊卑主次间的关系构成夸大的画面形象。并进而从哲学精丰神、宗教精神、伦理精神等方面剖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深层根据。  相似文献   

9.
杨骚是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1930年代左翼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早期诗作偏于感伤抒情,后期诗作以写实见长。杨骚诗歌表现了现代精神,他用诗意的语言揭露时弊、感悟社会,展示了诗人由一个感伤的现代主义诗人升华为一名坚定的左翼斗士的心路历程。广泛多样的诗歌题材、鲜明生动的意象营造、现代口语的自然融入构成杨骚新诗的美学内蕴。  相似文献   

10.
《拾起一派希望》是诗人徐竹影的第三本诗集,收集了70至80年代近十年的诗作。乡音、乡恋、乡情展现诗人的诗情和生活经历;恋土情结.展示诗人的精神内核和对土地爱的承诺;哲理、意会、象征表现了诗集和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诗的音乐构成角度分析惠特曼以草叶为意象的《自我之歌》,考察诗人以完成自我认识的一次神秘的精神体验历程,从而达到灵与肉,自我与超我相统一的完美境界的确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从全诗内容的入梦、梦游、惊梦三个部分进行赏析,诗以梦中游仙的形式,寄托了诗人在政治上的苦闷以及超越苦闷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由、光明等理想境界的追求,对王侯、权贵的傲岸不屈的蔑视,充分展现出诗人大胆反抗现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死水》是闻一多1925年写成的一首新格律诗。它以一沟死水象征当时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精神。诗人借鉴西方文学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同时.在诗中把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巧妙地统一起来,从而创造出了深刻幽玄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4.
正如陶渊明对“菊”,陆放翁对“梅”一样,天才诗人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以“人月相得”的诗学意兴.化月为情,借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进行自然与人情的互释、内心与外界的沟通,赋予了月亮以巨大的人格力量和哲理精神,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李白与月物我交融.显示出了独特的意境之美,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穆旦与奥登诗歌上的一个显著共通点是他们共有的"理性求索",这也构成了二位诗人观察和创作的一个基本面向。两位诗人以理性的视角聚焦现代世界的诸种存在,并在诗歌中对理性本体进行了深刻辨诘。两位诗人试图以这种理性求索为现代人的寻根突围提供一种可能的入口和通道,而这也构成了两位诗人诗歌丰富而深刻的现代蕴含。  相似文献   

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十四行诗包含了许多的意象表征,每一种意象都与某种意义相关联,赋予诗歌以可直接描绘的实感,也构成了诗歌的精神.意象是诗歌中表达情感的手段,没有意象,诗歌就显得苍白.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上都达到了同时期的高峰,诗人通过各种意象来赞美他的爱友,也通过意象来叱责情人的背叛,感慨岁月的无情,表达诗人的爱与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海子与他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学,反思两位有着巨大文化背景差异的浪漫主义诗人理解“自由”的差别。海子虽然将荷尔德林引为精神上的同道和知己,却没能注意到,在荷尔德林那里,诗歌精神除了象征自然神性的“元素”之外,还有为自然立法的“节奏”,二者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最高诗学法则。本文试图由此揭示浪漫主义先驱荷尔德林鲜为人知的一面,即:他对于诗人追求亲近神灵的愿望保持审慎,认为诗人应当学习与自身(的欲望)相区分。这正是海子的诗学精神所缺少的。  相似文献   

18.
建安诗歌具有强烈的悲剧精神,诗人们面对自我、社会生存困境产生了自觉意识和悲悯情怀,同时苦难的生命历程激发出他们的强烈的使命惑和悲壮的气概。建安诗歌中悲剧气氛与阔大境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悲剧精神因建安诗人的个性呈现出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时代氛围、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曹植对以“立功”为主要内容的人生境界孜孜以求,并将这种境界通过艺术形象做了多侧面、具象化、立体式的极富魅力的展示。这多种形象重叠、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同时,立太子失败带来的困窘镜遇迫使曹植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里找到了一个可以让心灵得到暂时慰适、精神略为宽松的虚幻境界──游仙幻境,作为他追求的美好人生境界的折射.此外,曹植作品中体现出的人伦亲情与谐和乐群的心绪,是他的诗受到读者称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宏观比较视野探讨作为生命价值存在的诗的言说,意在追问原初意义的诗的本体论依据。认为:超越文化差异的原初的诗意精神是诗人的激情与诗人的祈祷。作为人的原初存在的生命欲望,在诗的世界中既呈现为浸透了诗人精神信念的诗的激情,也呈现为充盈着诗人生命激情的诗的祈祷。激情与祈祷是诗的最本然也是最高级的诗性品质,构成作为生命价值存在的诗的言说的基本内容。诗人在激情中生命敞开存在最幽深的领域,在祈祷中人能够倾听到最高远处“道”的言说,由此,诗人开拓人类精神存在的深广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