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探讨小说《家族》中白人忧郁是如何被赋予政治含义,即小说的叙述过程中体现的源于种族主义的白人忧郁如何颠覆非裔美国人主体性和黑人自我的存在,以及黑人为反抗这种白人种族主义的颠覆所出现的忧郁如何保证黑人自我身份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克劳迪娅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故事。佩科拉想拥有一双像白人女孩一样的蓝色眼睛,这表明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冲击,黑人文化一直在白人文化的泥潭里挣扎。白人文化的霸权对黑人文化的影响导致了黑人内化的种族主义、自我憎恨、同族的暴力及自我身份的困惑。然而,莫里森在小说中向黑人提供了摆脱困惑的答案,那就是只有保持黑人自身的民族身份和自身文化才能将黑人带到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的正确道路上。就像小说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蓝色代表黑人的传统音乐布鲁斯蓝调,眼睛(eyes)则代表我(I)。莫里森是在告诉黑人保持自身独特性和民族身份的重要性。这对受白人文化深度影响和破坏下的黑人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一个渴望得到一双最蓝的眼睛的黑人女孩的悲惨遭遇,展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迷失的悲剧。作者从黑人女性的视角出发,描写了黑人在长期种族主义侵染下,价值观、审美观发生的变异和扭曲,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崩溃和毁灭,同时也探讨了抵抗白人文化冲击、重建黑人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最蓝的眼睛》透视出的"他者"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为研究范本,分析了后殖民语境下的黑人书写主题与核心内容,揭示出黑人种族主义的内化所产生的自我憎恨和自我否定;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中事实上的无名与无形最终使他们沦为身份认同困境中的"他者".  相似文献   

5.
艾丽丝·沃克在<紫颜色>中通过对标准英语语言的置换,提供了一个表现女性自我的不同视角.因此,建构一种语言来颠覆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是十分必要的.这个语言就是美国黑人的土语方言.黑人文学中方言土语的运用不仅表现了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差异性特征,而且还用来对抗和颠覆白人文化中心论.我认为沃克的<紫色>一书就充分体现了黑人方言土语的功能,同时也达到了作者借用黑人方言土语所起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基督教由于长期以来被白人主流文化加工利用而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一定的种族主义色彩。从宗教视角分析托尼.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的悲剧成因,指出是主流文化把上帝和圣母玛利亚加工成了白人形象,进而具体说明宗教信仰如何加剧了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以及黑人的自我否定,给佩克拉的心灵带来层层打击,最后把她推向了精神分裂的深渊。此外,通过分析莫里森和小说中切丘的联系,揭示了作者对上帝在主人公悲惨命运中扮演的角色的批判态度,从而最终认定种族主义化了的上帝一定程度上须对佩克拉的悲剧负责。  相似文献   

7.
运用后殖民主义视角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进行分析,通过对黑人少女佩科拉一家与克劳迪娅一家作为“属下”面对白人文化霸权主义是否发声进行对比。揭示出白人文化霸权及种族主义内化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少女心灵的戕害。指出面对白人文化霸权的压迫,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黑人只有勇于反抗,坚定自己的黑人文化身份,才能在不平等的压迫中幸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在声讨种族主义、探讨黑人出路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以往多数黑人作家传统的做法,标志着黑人文学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揭示了白人种族文化观对黑人的残害,而黑人对自身的不幸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黑人的自我歧视埋下了更加痛苦的种子.所以,黑人自我态度的改变成了他们实现真正自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韩宏丽 《文教资料》2010,(19):35-37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描写了美国内战后奴隶制度给黑人奴隶带来的极大伤害,但作者在控诉奴隶制罪恶之时摒弃了狭隘的种族主义观念,从而使得《宠儿》中所刻画的白人形象呈现出两面性。这与以莫里森的作品为代表的美国黑人文学第三次高潮所倡导的"融合"主题相吻合,也与美国当代多元文化的需求一致,表达了作者对实现黑白种族融合从而真正实现黑人自我解放的殷切期盼。  相似文献   

10.
肖邦在《德西蕾的孩子》中借用圣经中上帝与撒旦冲突的神话原型人物形象,将美国南方白人与黑人分为宗教意义上的两大敌对阵营,传达出她宗教外衣下的褒奖白人、贬低黑人的种族主义立场,可以说该短篇小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为奴隶制辩护的种族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11.
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小女孩的悲剧,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的悲惨生活。佩科拉的亲生父亲乔利,虽说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推手,但同时也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本文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探析乔利的悲剧命运,在认识自我、建立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乔利经历了想像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正如拉康所指出的那样,自我的实质是他者,主体本质上是分裂的,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小女孩的悲剧,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的悲惨生活。佩科拉的亲生父亲乔利,虽说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推手,但同时也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本文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探析乔利的悲剧命运,在认识自我、建立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乔利经历了想像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正如拉康所指出的那样,自我的实质是他者,主体本质上是分裂的,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莫里森的作品表现了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里黑人的喜怒哀乐 ,展示了黑人 ,特别是黑人女性在黑人信仰与白人价值观、传统黑人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 ,寻找自我、身份和文化根源的经历 ,向美国社会传达了黑人妇女争取平等、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社会,白人文化是主流文化,黑人受白人文化霸权的冲击是毁灭性的。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逐渐地接受和内化了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以佩科拉和乔利为代表的黑人是白人文化霸权的受害者,白人文化霸权是造成黑人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中,黑人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丧失了应有的权力,但是,在白人霸权文化的统治权力中,存在着众多的抵抗点,即黑人的反抗。《最蓝的眼睛》中的麦克蒂尔夫人便是一位白人霸权的反抗者,她凭借自身的意志,完美融合了黑人的双重自我,捍卫了施行母爱,传承文化的权力,成为黑人应有权力的完美阐释者。  相似文献   

16.
在《最蓝的眼睛》中托妮·莫里森刻画了三类黑人男性形象,即极力模仿白人的黑人男性;心理、人格极度扭曲的黑人男性;逃避现实来自我放逐的黑人男性。通过在文化冲击背景下他们不同的命运,莫里森意在提出:在白人文化之上的社会氛围中,非裔美国人要勇于接受、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如果黑人民族一味的盲从所谓的主流白人文化,摒弃自己的文化传统,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非裔美国人在自我放逐中迷失,垮掉从而消亡。  相似文献   

17.
陈秋玲 《文教资料》2009,(20):26-28
托妮·莫瑞森的<最蓝的眼睛>展现了在白人文化浸染下的黑人的生活和心灵悲剧,隐含其中的主题则是呼吁黑人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坚守和弘扬黑人文化,在与白人文化的斗争中寻求生存之道.本文通过对两个黑人女孩佩克拉和克劳迪娅在对待白人的忽略,"有色人"的回避和歧视,以及黑人的自我厌恶时不同反应的对比,揭示出莫瑞森在小说中所要表现的这一更深层次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黑人文化身份的自我建构是托尼.莫里森作品的重要主题,其早期作品展示了美国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从单向依附、二元对立到和解对话的历程,探讨了双重意识下黑人寻求自我文化独立时与白人文化从对立到和解并相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实现其独立完整的文化身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主要运用著名的理论家保尔·吉尔罗伊的文化政治理论,在后殖民背景下从反种族主义视角解读《小岛》。从四位主人公的个人经历,管窥和分析黑人族群与白人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文章着重从种族主义、反种族主义斗争、种族融合趋向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的"反种族主义"主题,从而得出——英国,它已不再是专属于白人的社会,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它应该是不同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谐共存、平等交流和对话的场所,是各民族共同构建的多元文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依斯的短篇小说《约翰的归来》,指出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在种族歧视阴影下发生异化,从而展示美国种族主义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