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各学科在中国的引进有着不同的启动时间。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以模仿为目标的引进;以教育学“中国化”为目标的引进;以批判为目标的引进;以学术研究为目标的引进。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不仅确立了马列主义在中国教育学中的指导地位,影响了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而且提供了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参考模式,拓宽了中国教育学研究者的视野。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给我们提供了以下重要启示:引进要处理好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的关系;引进要与研究外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相结合;引进要与继承本国传统相结合;引进要与建设中国教育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我国教育思想源远流长,然而,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直到20世纪初才从国外引进,此后,我国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对教育学“中国化”(中国教育学)的探索,始终是国人一直不断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教育学进程有过奇特的经历,比较有代表性的探索现例举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唯科学主义和西方教育学的交织影响以及要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需要,形成了教育学科学化思潮。在教育学科学化问题上,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学者形成了三种认识:教育学就是一门科学;教育事实是教育学的唯一研究对象;科学方法是教育学的唯一研究方法。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者的教育学科学化追求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追求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教育思想源远流长,然而,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直到20世纪初才从国外引进,此后,我国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对教育学“中国化”(中国教育学)的探索,始终是国人一直不断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教育学进程有过奇特的经历,比较有代表性的探索现例举如下: (一)陈元晖先生认为有这么几个阶段:从唯理论到经验论,从经验论到唯物论,凯洛夫教育学的传进,20世纪50年代列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文革”十年的停滞,20世纪80年代近十年对苏联及美国教育家新思想的介绍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20世纪初西方教育学生主是德国赫收发持学派教育学输入以后才开始的,而中国引进赫尔巴特学派理论则紧日本为媒介进行的,同时,在引进的过程中,国人萌发了结合中国社会和教育实际,探索教育学科学化的良好愿望,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初步建立起了我国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方法体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教育学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世纪教育学在中国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审视,是教育学继往开来,实现新的世纪发展的重要认识性条件。中国教育学科的百年发展大致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界,划分为两大时期;两大时期又可根据教育学科发展呈现出的基本状态和主要特征分为六个阶段。其中出现过三次历史性中断和三次大的转向。第一阶段从1901年到1919年(或1915年)。他从翻译、介绍日本学者编写的教育学始,到国人自己编著教育学呈第一次高潮止。这是直接向日本“引进”以介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主的发展阶段,是近代教育学在中国的初建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研究与教育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已呈现出分化与综合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包括四个层次,近50门学科的学科群。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与师范教育的发展密切相连;第二,注意面向中国教育实践;第三,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藩篱;第四,适应了教育学的分化趋势;第五,学科建设不平衡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8.
建设中国特色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仅是解决中国特殊教育实践问题的学科钥匙,更是回应新时代提出的特殊教育迫切课题的学科担当。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应强化学科本质属性,凸显特殊教育学学科特性;注重分化与综合,促进特殊教育学学科群建设;完善学科建制,推动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架构建设。特殊教育学学术体系的建设应追求理论思维,提高特殊教育学的学术品性;关切实践问题,形成特殊教育学的学术成果;探索前沿性研究,丰富特殊教育学的学术空间。特殊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建设应注重内外均衡,构建特殊教育学话语的中国表达;坚持文化自信,奠定特殊教育学话语的中国基因;开放国际视野,扩大特殊教育学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比较教育核心作用是通过比较研究来推进本国教育创新.中国比较教育起于鸦片战争介绍国外教育启蒙国民,20世纪初以癸卯学制及庄泽宣的《各国教育比较论》为标志,开始建构移植性创新的学科体系,重视引进国外教育,为第一次学科转型.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是中国比较教育推进改良性创新的学科体系的第二次转型,重视结合国家发展学习外域教育经验.走向21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科面临第三次学科转型,倡导服务中国现代化中创建新的时代教育体系,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是学科发展的时代重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教育学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以引进为主要特征的初现阶段(1901—1915);以模仿为主要特征的初建阶段(1915—1927);以“中国化”为主要特征的探索阶段(1927—1949)。在此基础上,提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主要面临了教育学中国化、教育学科学化、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和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四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之镜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启蒙教育学阶段、救亡教育学阶段、意识形态教育学阶段和非意识形态教育学阶段。从共时态的角度来看,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科学的追问一直响彻20世纪;教育学基本理论何以存在的探求一直在代代教育学者群中构成追问。因此,如何使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因子”在引介西方教育思想的背景下得到激活是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再一主题。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issue of school and modernity representations that circulated in Brazil as from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determined the configuration process of the Republican school. First,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pedagogical models that guided the process of school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São Paulo State; it also describes the so‐called ‘São Paulo model’, a reference to the initiatives for school remodeling in many other Brazilian states in the first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xt, it addresses the issue of new pedagogical models that reconfigured the educational field as from the middle of the 1920s and examines the appropriation of the principles and propositions of the so‐called ‘new education pedagogy’ in the process of mass school institutionalization as from the 1930s.  相似文献   

13.
自从《普通教育学》诞生以来,就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当然也包括中国。20世纪初期《普通教育学》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教育学界的发展。回顾一百余年的历史,赫氏这篇巨著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反思我们曾经的所作所为,《普通教育学》对现阶段教育学的发展依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改革与发展的视角,回顾中国大陆20世纪的后半个世纪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程,概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新面貌,勾写未来若干年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向。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学者虽然已构建了具有内在关联的教育学学科体系,但20世纪下半叶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尚存在以下问题:学科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照搬外国模式倾向严重,原创性不足;学科发展水平不高,独立性尚差;未建立起学科发展与教育问题研究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被誉为"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活的教育学",先后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传播。20世纪70年代末起,他的30多部著作陆续被译成中文出版,深受我国教育工作者喜爱。本文逐部加以简要介绍,旨在展示这部百科全书的恢宏框架,为读者提供进一步搜寻阅读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派的建构有赖于多方面条件的成熟,虽然近代教育学派在西方诞生以后,议论纷呈,学派蜂起,但传到中国的近百年历史中,却尚未形成中国教育学派。当前教育界某种建构教育党派尝试有待历史的检验。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ims to present some interpret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chool movement in Argentina, with special focus on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cesses and with the political currents of the 1920s and 1930s, on its elements of continuity and differentiation with regard to the pedagogic tradition of normal schools typical of the last few decade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on its impact on the renewal of the intellectual field of pedagogy.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article, a topography will be outlined throwing light on how this movement specifically developed in Argentina, trying to identify the most salient features of an educational experience that combine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edagogic thinking with the creation of educational projects with local traits. The author’s hypothesis is that this movement deserves to be rerea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ts cultural importance, its experimental nature and its controversial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pedagogy in Argentina, as it embodies the set of tensions and contradictions typical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a cycle of expansion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social and 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edagogic thinking.  相似文献   

19.
历经逾百年学习西方,中国已经处在一个需要审视、批判和检讨西方发展模式,以独立、自主的眼光去甄别、分析和看待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真实问题,从而推进中国社会历史性转型的历史时刻。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不仅为教学论提供了重构的契机,也提出了重构的时代诉求。在这一重构中,需要破除鸵鸟心态、古代意识形态和西方意识形态以及自我中心主义,以大气、开放、包容的心态,在融汇"古今中西"的基础上,建构作为"地方性教学论"的中国教学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