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以苏轼为朝云所作诗文为切入点,对苏轼与朝云的真挚情感以及朝云的佛教信仰进行简单勾勒,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初步探讨朝云的佛教信仰对苏轼的影响,窥探苏轼对待禅宗的态度,对将禅语引入爱情诗所形成的艺术特色进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2.
检阅苏轼悼念朝云的十几首诗文,不仅为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情痴情种这精神生活的另一面所感动,更为朝云这样一个小妾那种天涯海角终为伴的精神所感佩。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而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  相似文献   

3.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2,(18):36-37
主持人龙吟:苏东坡的才情,不仅令王弗、王闰之两任妻子钦佩,也引来了众多的倾慕者。由此,苏东坡还留下了许多人生憾事。"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苏轼这般夸赞她;"美如春园,美如晨曦",秦观如此形容她——她,就是苏东坡身边秀外慧中的女子朝云。十二岁时,朝云被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看中,买下来当丫环。后来,她成了苏东坡的侍妾。朝云才艺过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成了苏东坡后半生的红粉知己、精神挚友。  相似文献   

4.
关于王朝云死因,苏轼在《惠州荐朝云疏》中认为:"遭时之疫,遘病而亡"。今人结合苏轼文集有认为死于瘴疫,有认为死于恶性疟疾。其实朱彧《萍州可谈》明确记载为乃误食蛇羹呕吐而死。我们比对《萍州可谈》中关于朝云死因的单则材料和另外关于苏轼的十余则材料,认为朱彧的记载并无不实。苏轼之所以要如此记载,主要是因为朝云虔诚信佛,误食蛇肉,本为犯戒,又因之致死,为亲者讳,自然不必实书。  相似文献   

5.
苏轼以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为人们所称赞,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潇洒不羁的词人也有多情的一面。人间有三大感情——亲情、友情、爱情,无论对待哪种感情,苏轼都表现出了多情、深情的精神特质。如果说人的心灵需要有三朵花盛开,便会花香满园,那么亲情、友情、爱情便是这花园中的康乃馨、郁金香和玫瑰花。  相似文献   

6.
刘亚男 《时代教育》2010,(1):260-260
《红楼梦》一书的一个主线就是由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所组成的,本文主要浅谈一下薛宝钗对于贾宝玉的爱情,那种是爱情而又非爱情的复杂感情。薛宝钗爱着贾宝玉,可是她更爱权势和地位,所以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中存在着杂质,是不纯净的爱情。  相似文献   

7.
苏轼在宦海升沉的人生旅途中,广泛结交,友情遍植;但由于政治斗争的复杂险恶以及人情冷暖变幻无常,他真正引为知己的朋友为数不多,而其中就有数位女性。苏轼在对王弗、朝云、柔奴、胡文柔的推重激赏中,流露了知己之感知音之赏,显示了进步的妇女观。苏轼的妇女观源自于其心灵深处的平等意识,也基于其在纷纭复杂的人事纷争中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时也与其家庭父母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8.
词的特点是长于抒情。苏轼词之所以受到人们喜爱,在于他掌握了词的创作规律,在词中抒发了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读者共鸣。苏轼是一个多情的词人。他热情澎湃,激情四溢,豪情万丈。所以他的词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如火如荼的煽情性。苏轼词中表达了豪情、韧情、亲情、爱情、艳情、真情、怡情、民情、同情、傲情、乡情等。故称苏轼为词中“情圣”乃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9.
绍圣二年,苏轼写了一首《(歹带)人娇》词,赠给他的爱妾王朝云,词中许下了“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的意愿。可是苏轼来不及写出这首好诗,王朝云便于绍圣三年七月五日病亡了。这时,苏轼只好把对朝云的敬重和深情,把他们之间二十三年来朝夕相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活,化为无边的思念,化为沉痛的诗篇,写下了《悼朝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苏轼的这首诗就是对王朝云的还愿。我们今天读来,觉得这确实是一首构思新颖,情真意切的好诗,是一首别开生面、大书裙带的好诗。  相似文献   

10.
词的特点是长于抒情.苏轼词之所以受到人们喜爱,在于他掌握了词的创作规律,在词中抒发了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读者共鸣.苏轼是一个多情的词人.他热情澎湃,激情四溢,豪情万丈.所以他的词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如火如荼的煽情性.苏轼词中表达了豪情、韧情、亲情、爱情、艳情、真情、怡情、民情、同情、傲情、乡情等.故称苏轼为词中"情圣"乃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1.
汪藻是南北宋之交著名的词章大家,其早期的诗歌创作受江西诗派的影响颇大,但他后来转而师法苏轼,诗作多关心时事,自然成文,其笔下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艺术风格上都深深地沾染了"老坡气",所以从总的创作倾向上来看,他更接近于苏轼,而非江西诗派。  相似文献   

12.
《西江月.梅花》是苏轼为纪念他的侍妾王朝云而作。这首词以花喻人,含蓄空灵。通过描写岭南梅花特有的形状特点,写出了王朝云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表达了词人对这位与自己患难与共、心心相通的红颜知己深深的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辛弃疾的人品与词品均属上品中的上品,他们有着良好的操行和创作声望,其词对同期和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词派。苏词词风超然旷达的豪放,充分显示苏轼坦诚旷达的胸怀。辛词情感雄浑壮阔,沉郁悲壮,在豪放中更多地凸现悲壮意味。两者词风最大的差异是“旷”与“壮”,这在两人词作的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4.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是其与友人论艺的见证,生动体现了他力主“味外味”的诗歌意境、推慕“纤”、“冲淡”风格的审美思想情趣。其诗歌美学理论与诗论家司空图的诗歌散论及其风格论专著《二十四诗品》符契妙合。  相似文献   

15.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的主旨主要在于慰勉友人,同时也真实地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想矛盾,显示了诗人开朗旷达的襟怀。  相似文献   

16.
熙宁四年(1071),苏轼自请外任,通判杭州。这既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失意,也为几年后的"乌台诗案"埋下了许多伏笔。通过对相关史料及苏轼作品的梳理,可以发现其倅杭时期心态包括以下几点:避谗离京,虽是自请,但因政治抱负受到打击而致的失落心情,成为倅杭三年心态的基调;徜徉山水,醉心美景以散愁纾闷;游心佛禅,借方外之力开解内心烦闷;诗文纾愤,将对政敌与新法的不满情绪毫无顾忌地出以诗文。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陶渊明情结及其诗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的襟怀。苏轼的晚年就这样以陶渊明自比、自励,在他的诗中时时流露出“陶渊明情结”。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与爱情是《陆犯焉识》的双重主题,陆焉识一生执着于自由与爱情,却在现实压迫下一次次妥协与逃离。本文通过解析《陆犯焉识》中的"逃",以此探析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苦难。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诗词中有不少写个人情感的,归结起来,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是对歌妓技艺的欣赏、对她们悲惨境地的同情以及对玩弄歌妓的轻薄子弟的无情嘲讽;其二是对倾慕他的女子的理解和怜惜,但这种爱怜是有度的;其三是对妻子的关怀和挚爱。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看出苏轼的情感世界丰富而多情,更可探知苏公高洁、正直的人格情操。这种真实情感和人格情操与其政治品格、思想行为交相辉映,方可构成一个鲜活完满的苏东坡,其人格亦才“自足千古”。  相似文献   

20.
弥尔顿的《悼亡妻》与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均为中西悼亡诗中各自的经典之作。这两首作品虽题材相同,但在诗的风格、艺术表现手法、意象等诸多方面却大相径庭。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两首作品,并尝试从中找到在这些方面两首诗作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