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84年到1986年,我们写的三篇报道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我们与杜国堂、陈宪文合写的消息《东鸭鸽营社员跑步成风》(见河北日报1984年1月19日一版),被评为全国二等好新闻;1985年我们两个写的通讯《记县委书记和乡长的对话》(见人民日报1985年6月2日二版),被评为全国三等好新闻;1986年我们两个写的消息《邢台地委书记请县委书记看〈新星〉》(见河北日报1986年3月14日版),被评为全国一等好新闻。这三篇新闻是怎么写出来的?我们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报道改革,改革报道。  相似文献   

2.
《好啊!诚实永存》这则消息的思想性很强,它及时抓住北京市一位女售货员自费登广告寻找外国顾客还钱这个新颖的题材,突出地宣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新人新事,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人民诚实无欺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唱出了一曲振奋人心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颂歌。在国内外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外国读者读了这篇报道后,写信给中国日报说:“这件事使我感到,诚实的时代并没有离开中国。”这则消息具有新闻的短、快、新、实的特点。报道及时发表于事情发生的第二天。全文二百五十多字,完全用事实说话,文章层次分明,新闻要素齐全,文字朴实简炼。  相似文献   

3.
从1984年到1986年,我俩个合作写出了三篇全国好新闻:1984年与杜国堂、陈宪文合写的消息《东鸭鸽营社员跑步成风》(见河北日报1984年1月19日一版),被评为全国二等好新闻;1985年写的通讯《记县委书记和乡长的对话》(见人民日报1985年6月2日二版),被评为全国三等好新闻;1986年写的消息《邢台地委书记请县委书记看<新星>》(见河北日报1986年3月14日一版),被评为全国一等好新闻。这三篇全国好新闻是怎么写出来的?我们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报道改革,改革报道。  相似文献   

4.
《湖北日报》3月7日头版刊登的《带“铁交椅”开溜,不行!》一稿,是一篇好报道。这篇报道仅用420多字,就把沙市市委、市政府打破企业“铁交椅”的决心和行动交待得清清楚楚。标题引人入胜。主题是“带‘铁交椅’开溜,不行!”副题为“沙市市委市政府将已平调的亏损厂长段子林调回原厂就地免职”。这个标题不仅把新闻事实简要地告诉读者,使人受到震撼;同时起到了评论的作用,编采者由新闻事实引发出来的鲜明观点跃然纸上;使人过目不忘。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这条消息是以电讯形式发的“昨日新闻”。及时选发此稿,可见编采者之匠  相似文献   

5.
去年以来,我们围绕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事物,重点组织了几篇批评性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广播新闻《扶贫会上小车多》,抓住我省扶贫会上豪华轿车排排的畸型现象,尖锐地批评了某些贫困地区领导干部讲排场、图阔气的不良作风。这篇新闻被评为全国优秀广播新闻一等奖。电视新闻《振兴开封座谈会开成催眠会》一稿,充分利用电视的逼视性  相似文献   

6.
人物消息,是读者喜爱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比人物通讯精炼简要,能够及时反映各条战线大批新人的时代风貌。但是,由于它的报道内容一般不属突发性事件,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较大,包涵背景和历史资料较多,容易写得不新鲜。有些人物消息往往这样开头:某某人多少年以来如何如何。这不是传播新闻,而倒象是在讲述历史,这怎么会吸引读者呢! 一些优秀新闻作品启示我们,写好人物消息的导语,使它有个精采的开头,是增强人物消息新鲜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的一种重要手法,可以起到化旧为新(新鲜、新颖)的作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7.
从新闻角度出发写新闻要从为读者提供消息的角度出发,要善于从公告或会议中找新闻性强的东西,把它写成使读者感到新鲜的消息,读者就会欢迎。1979年11月,《解放日报》收到一条新闻,写的是上海市人民银行召开储蓄代办员会议,推动储蓄存款业务的开展,写了领导人的讲话,当年头十个月储蓄存款增长情况,几种主要副食品提价以后储蓄存款继续上升等等。编辑同志看了认为,这篇稿件是一个一般会议新闻,不会引起读者多大兴趣,是否采用很值得研究。但是,  相似文献   

8.
《七年上诉冤屈未伸张》是一篇颇具耐读性的报道。耐读在于有新闻,耐读更在于有引人思索的新闻背后的新闻——作者不仅告诉读者自己见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自己领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想到了一位读者对现今新闻报道的意见。他认为,进入新世纪,我们的新闻报道,讲究时效了,信息量大了,可读性强了,但大家总感到有些不够劲,看了不过瘾,能引起人的思索、回味、耐读的东西还不太多。读者的意见是中肯的。应该说,这篇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正是新时期读者所企盼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9.
近读陕西日报《地委书记和群众一起修地》的消息(1900.10.31一版)、欣喜之余,一股惆怅思绪涌上心头。这本该不是新闻的,正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工人做工、农民种地一样,司空见惯,不会少见多怪的,地委书记修地一下又怎么了,值得构成新近发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写的消息,收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的共20篇,在20篇消息中,报道新闻事实的11篇,报道我党发言人谈话、声明和往来电报的9篇.此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还收兼有评论和消息两种性质的新闻述评4篇.这些作品,是我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史上的一笔宝贵财产,不少篇章多年来被人们奉为新闻写作的经典作品.那么,它们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这篇千字左右的消息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首都和全国许多报纸纷纷在显著位置刊登;全国广大读者议论激烈,纷纷投书发表自己的意见。消息发表三个月,读者来信却仍然不绝,新华社有关编辑案头摆的这方面的来信已有二尺多高。一篇报道为什么能在读者中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用读者的话来说,是因为这篇报道反映了人们当前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何克服国家机关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12.
工作性报道容易套入模式,写得呆板枯燥,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但是,今年5月2日《随州日报》《封山育林引来百鸟鸣唱》的新闻,犹如给读者展现一幅秀美的山水画。读此消息,爽人心脾。 《封山育林引来百鸟鸣唱》,说的是随州市曾都区持之以恒封山育林,使前几年几乎销声匿迹的多种珍稀鸟频频来访的事。这篇新闻语言朴实无华,富有表  相似文献   

13.
7月13日,长春日报《春城论坛》专栏登了一篇署名石民的文章,题目叫《一些怪现象》。文中列举了长春市内一些国营副食品商店卖菜走后门,卖肉柜台无瘦肉,水果柜台无水果等怪事。由于这篇文章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很快得到读者的共鸣,一些读者来信,打电话说,这篇文章敢于揭露矛盾,替群众说了话。市政府于文章见报的当天召开紧急会议,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翌日长春日报以引题《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主题《市府对副食品供应等问题做出五项规定》作了报道。谁能想到,上述那篇论坛稿就是中共吉林省委书记高狄写的。高狄是前不久吉林省领导班子重新调整后经中央批准任书记的。早在五十年代,他就在新闻战线上工作,对新闻工作既关心又有感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记者陈毛弟写的《上海早春奇暖》这则短新闻,知识性强,别具一格,很引人注目。首先,新闻抓住了读者的心理。上海在2月8、9、10日三天出现如此奇暖的原因,是广大读者急于了解的。作者及时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所以消息虽短,却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重庆晚报》2003年9月5日 刊发的《大足县三驱法庭集体编 假案》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 奖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 这篇仅520字的消息,是一篇实施 新闻舆论监督的短新闻佳作。 一是导语"抓人",让读者 "一见倾心"。消息导语要写得有 诱惑力,要能"抓住人",让读者 一见倾心,最好能达到清代李渔 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 目,仗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苏州人的性格变了》,原载1992年6月3日《经济日报·扩大版》,是该报总编辑范敬宜同志撰写的一篇“经济新闻”。可是,如果你单看题目而不认真读完全文的话,很可能误以为他写的是社会新闻,讲的是民俗人情哩! 从阅读心理上说,民俗人情与读者感情距离更近一些,比之经济新闻更能调动人们的阅读兴趣。由“人文”入手,反映经济现象,是这篇新闻的特点,也是作者运笔行文的巧妙之处。古人云;人贵直,文贵曲。山重水复之后“柳暗花明”,奇险纡回之后“豁然开朗”,能给人以最大的愉悦感受。这几年,我国各项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报道是新闻载体的重头戏。可是,经济新闻中枯燥乏味的内容,重复单调的表现形式,素来为读者所厌倦。怎样把经济新闻写的生动活泼、情趣横生?这一直是我们  相似文献   

17.
1987年11月1日湖南日报发表了一则200来字的消息,标题是《骑单车900公里赴穗采访省会14名记者昨冒雨登程》。这篇消息中没有点出他们是省会哪些新闻单位的哪14名记者,却用了近百字的篇幅排列了为记者们送行的七位领导同志的职务姓名。写新闻应从读者的方面来多考虑。象这条消息,读者所关注的不是送行的领导,而是那些记者,骑单车冒雨赴穗的记者应是这条新闻中的“主人翁”,没有这一基本事实,是不可能有人去送行的,当然也就无法构成  相似文献   

18.
浙江的《台州日报》6月21日2版刊登了目击新闻《令人气愤的“二道贩子”》和评论《要严肃处理“菜霸”》,群众争相阅读,反响强烈。有的说:“这是一篇切中时弊的好报道,它道出了我们三门县城2万名消费者的共同呼声。”有的说:“这篇报道不但为群众说了话,同时也给我们这些菜市场的管理人员壮了胆。”有的说;“我们衷心希望党报今后多登一些这样的报道。”群众为什么如此关心“菜篮子”新闻呢?因为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菜篮子”。“菜篮子”最能反映千家万户的情绪。  相似文献   

19.
大凡社会效果比较好的新闻,其因素一股不外乎这样几条:或者事情新,为众多读者所鲜见,所关注;或者主题重大,提出的问题能切中时弊;或者反映的经验有典型意义,对实际工作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当然,还要写得好,符合新闻规律。不久前获得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国家与农民合建圆明园遗址公园》这条消息,可以说基本具备了上述某些条件。这条消息最可贵之处,是记者以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及时地抓住了在改革洪流中涌现出的一件新  相似文献   

20.
社会新闻是关于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报道。按照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观点,新闻事件产生的地点与读者越近,读者越关心,新闻价值就越大。县市报距基层近,对一些社会问题发现及时看得清。有针对性地组织社会新闻,挖掘社会新闻中蕴含的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