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借用中国化的语言,可以说西方创造教育偏重“成物”(即注重创造的成果);东方创造教育偏重“成己”(即注重身心境界),并由此构成其各自特质和特色。如今,应结合时代需要,将东西方创造教育融会贯通,形成融“成物”“成己”为一体的新型创造教育。  相似文献   

2.
封建社会末期的东西方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比较《十日谈》和《红楼梦》,前者露骨谈性,有纵欲主义之嫌;后者隐晦说情,重在"意淫"。两部作品中,女性的处境不同,但实质都是昭示当时东西方女性的低下地位。  相似文献   

3.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前者注重于精神价值,后者注重于应用价值,二者的结合促进了人的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全面和谐的发展.科学教育重在对学生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孔子和墨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仁爱"与"兼爱"的对立并不在于"爱有差等"和"无差别之爱",相反,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真正的分歧在于:前者从人之为人的道德理性寻找理论的依据,而后者把目光投向了经验世界的"实利",前者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后者主张"己所欲,施于人",前者体现了主体间的尊重与平等,后者常常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简素珍 《师道》2014,(4):39-40
精读课文重在研讨,要求学生“学会”;略读课文重在探究,要求学生“会学”。两者所分担的角色不同。前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后者则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两者的地位不同,前者具有典范性,致力于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后者具有开放性,注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相似文献   

6.
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含意颇有出入:前者侧重语言与文化,后者侧重传统与政治;前者分布遍及全球,时代专指现今,后者集中于中国本土,具有历史传承。我们共同的语言,台湾叫做"国语",新文学兴起之初,胡适就有"国语的文学"之说。大陆叫做"普通话",以别于各省方言与少数民族的语言,又称之为"汉语"。至于书面语,自然叫"中文"。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人都看到了"乐"之"和谐",也都以和谐为切入点探讨世界的存在方式,并且都认可"不同"是和谐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毕达哥拉斯专注于用数的和谐解释乐的和谐,符合西方人注重的真理性认识传统;中国古人则更加关注"乐"之"和人心"的功能,体现出其重实用的思维传统。莱布尼茨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是上帝设定的,具有神恩性;中国古人也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不是天定的,而是需要人类努力争取实现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不同"是"和谐"的基础,但他强调斗争是实现和谐的手段,甚至认为和谐是斗争中的和谐;中国古人也认为"和谐"的前提是"不同",但他们主张实现和谐的主要方式是协调。在一定意义上,中西方关于和谐思想的不同倾向折射出中西方人所遵循的不同偏好。前者重实用,后者重理论;前者重综合,后者重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统对我国公民教育建构具有预制性。中西方社会和文化传统中的"公"是不同的,在中国主要是连带的"公",而在西方则主要是领域的"公",前者强调以关系为单位、以伦理为准则、以情感为基础,后者强调以个人为单位、以契约为准则、以理性为基础。我们应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中国"为方法,立足文化传统中连带的"公"的观念,从培养目标、课程教材、学校生活等几个方面建构我国的伦理型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基本的两种方法就是"灌输"和"启发"。"灌输性"教学注重对教育对象理论知识的强制性输入,以便使受教育者坚守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价值导向,但灌输应该以不违背教育规律为界限;而"启发性"教学重视对教育对象的启发和引导,以此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自主性并提升知识的内化能力,但启发性教学应该以不违背唯物主义反映论为界限。前者以教师为主导,后者以学生为主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将二者有机统一才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三维六类"分析框架可以扩展课程思潮的研究空间。"学科—活动"维,分为"学科中心课程思潮"和"活动中心课程思潮",前者重知识,主张以知识的学科逻辑来组织编排课程,后者重知,强调以学生的心理逻辑来组织编排课程;"人—社会"维,分为"儿童中心课程思潮"和"社会中心课程思潮",前者主张课程为人的存在而存在,后者注重课程变...  相似文献   

11.
华中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学专家杨道麟博士所全力营造的"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恢宏气象集中地体现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上。它是真正从美学视野即东方美学、西方美学和马克思美学来观照语文教育,并以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且达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为旨归。他的这种探索具体表现为确立"语文教育美学"的主攻方向的大胸怀、力促语文教育"三个维度"的和谐共进的大景观、熔铸语文教育"四种学力"的圆照深识的大眼界,充分彰显了一名学者可贵的职业品格和巨大的理论锐气以及超群的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及其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创新教育具有全面性、开放性、民主性、探究性和特殊性等特征,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依靠创新型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相似文献   

13.
论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的特点呼唤创新型人才。现有单一狭窄的专业教育已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通过分析创新型人才的特质以及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提出注重基础知识、个性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提升的通识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出了实施通识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Since 1986 when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ratified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Law, China's achievement of nine-year compulsory basic education for its huge school-age population has been rapid and successful. However, the rate of achievement has grown unevenly across the country, reflecting the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the more prosperous Eastern coastal China and poor Western and rural areas. As quantitative targets were gained for most of the country, attention turned to the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gap between the more advanced and less developed areas. Shortage of resources for improving the situation in the poorest areas l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seek assistance from international donors, including the European Un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joint European Union-China project undertake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mpulsory nine-year education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reducing poverty in one of the poorest Western provinces, Gansu. It outlines the policy context and summarises the project's organisation, strategies and outcomes. It identifies the main issues that arose during its implementation and examines the inter-cultural dimension of collaborative work on this project.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师,教师的竞争力在教师的风格塑造力。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内在修炼和外在环境的熏陶。本文着重从教育信仰、师爱的能力、自主创造能力、教学风格与学生需求匹配力等教师自身修养层面,阐述教师风格塑造力的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我国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强调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探究真理。在大学教育里,它起初是指大学课程里的共同部分,即必修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成为和专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大学教育高度专业化的弊端和缺陷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而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创新型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实和完善我国的通识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东方的直觉思维和西方的科学思维对人类起源问题的探究,可谓各放异彩。通过解读中西方人类起源文化中的技术思想,文章发现:向内省视的中国文化倾向于从身体延续的创世神话视角,来想象人类起源的技术要素;而向外探究的西方文化倾向于从关注自然的科学进化视角,来论证人类起源的技术动因。但是,文化差异下的东西方思维模式,在技术和教育共同促成人类生命成长的看法上却是殊途同归,主要表现在:技术和教育共同为人类认识生命"祛魅"、技术和教育共同提升人类的生命质量、教育维护人类在技术实践中的生命尊严。  相似文献   

18.
肇端于思想教育界与发轫于科技实业界的创造教育,在教育目的及其实现途径上差异显然。错解与误读创造教育滥觞史的根本因由就在于只对创造教育史料作时序上的解读,而没有对内涵不同的创造教育作应有的区分。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东、中、西部地区各类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对东、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办学类型及其规模进行了初步的宏观分析,有利于提高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把握,深化对统筹各类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