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国家对体育运动发展支持力度的加大,民俗体育项目得以迅速发展,其中龙舟运动在成为全国竞技运动正式比赛项目后,逐渐在高校发展并具有较大规模。但是竞技龙舟运动在训练或比赛中易导致体育风险事故的发生,或给学生的身心和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帕累托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高校竞技龙舟运动风险因素为研究对象,以高校竞技龙舟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为调查对象,对其龙舟运动的风险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运用帕累托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找出高校竞技龙舟运动风险的主次风险因素,提出对高校竞技龙舟运动的风险防范对策。得出以下结论:(1)高校竞技龙舟运动的主要风险为组织管理因素风险、场地器材因素风险、运动员自身因素风险和教练员的影响因素风险;其他因素风险为次要风险;裁判员的影响因素风险为一般风险。(2)组织管理因素风险主要表现在赛区组织、运动员管理、学校管理方面;场地环境因素风险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龙舟场地、龙舟器材方面;运动员自身因素风险主要体现在运动员的行为活动、心理、知能技能方面。(3)无法去控制体育运动自身不可避免的风险,但可以因地制宜地应对风险,运用预防控制法、风险规避法、风险转移法进行针对各类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对高校体育教师、分管领导和管理人员体育运动风险认知度,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体育运动风险的特征,提出了加强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为高校体育专业预防运动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呈逐年上升之势,对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带来了较大的威胁.借鉴风险管理技术,对高校体育运动中存在的风险如何控制进行了探讨.风险控制包括四种基本方法: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风险保留.并对这四种基本风险控制方法在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风险控制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从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两方面进行划分,得出高可能性与高严重性采用风险回避方法;高可能性与低严重性,以及低可能性与高严重性,采用损失控制与风险转移结合方法;低可能性与低严重性采用风险保留方法.  相似文献   

4.
石宏  刘冲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3):338-340
通过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全民结合实施"阳光体育运动",针对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影响因素分析比较、并运用查阅文献法,调查研究,分析总结等方法,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视角揭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影响因素,研究得出: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学校诸多因素的制约是影响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为有效的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大连市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试图找出阻碍大连市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主客观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为大连市进一步推广"阳光体育运动"并使其能够在高校体育运动中得到切实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影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确定影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为:教学资源因子、学生个体因子、体育课程因子、社会环境因子,并对各因子的构成作出具体分析和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全面落实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倡导的"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与实施,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对陕西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进行研究,目的对陕西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与分析,找出影响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建议,为大力推进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研究黑龙江省学校体育运动风险因素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主要来自于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另外,家长运动安全知识、技能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根据各因素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风险出现频率,初步确定黑龙江省学校体育安全评价指标内容,并把黑龙江省学校体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学校运动安全因素、体育教师运动安全因素、学生运动安全因素和家长运动安全因素4个指标;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42个。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构建黑龙江省学校体育运动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体育运动风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从运动风险的判断、风险因素识别与评估、风险预防三个方面对国内外体育运动风险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其研究现状,并提出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得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师资、领导重视程度、学校体育氛围是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开展的一些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为"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广泛开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论“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的同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概念分析入手,阐述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从概念的范畴、内容的指向性、发展目标、培养的思路、培养的理念等五方面探讨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从所处地位、培养对象、培养形式、结合模式、学训方式,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探讨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认为区分二者的异同点,将有助于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科学的决策,不断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晓雯 《收藏》2012,(3):12-16
有宋一代,私人收藏文物之风炽盛,无论文人士大夫,或者大商人,或多或少都有书画或其他文物庋藏。北宋初期较为著名的私人藏家有楚昭辅、王溥、王贻正等。嗣后,苏易简一家四代皆好收藏,米芾曾赞日:"四世好事有精鉴,亦张彦远之比。"据史书记载,"靖康之变"后,南渡的私人藏家尚有宗室赵令畤(zhi)、赵与懃(qin),以及苏轼、苏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陆游、周必大、朱熹、叶适、刘克庄、贾似道等文人士大夫。两宋私人书画藏家人数众多,蔚为壮观,折射出宋代书画收藏之繁盛。然而,以书画成就而驰名艺坛的米芾却因其书画盛名,而掩其鉴藏大名,以致少有人关注米芾作为书画鉴藏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田径课教学正面临巨大的困境。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趣味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组织形式呆板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考试评价体系标准规则化,定量化,使学生对掌握田径运动的实用性、健身性产生怀疑。思想认识与资源开发不足,使田径课教学失去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4.
15.
科学技术与体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社会科学知识对体育发展的指导作用和自然科学技术对体育发展的推动作用。实践也证明 :“体育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体育科学技术要面向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方针。  相似文献   

16.
梁晓龙同志多年在国家体育总局从事体育理论研究和管理工作,对体育理论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自己独到的见解。本刊将陆续发表作者对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的系列文章,以求推动对中国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赵宝琴 《收藏》2007,(10):126-130
傅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闰六月十九日,即公元1607年8月11日。卒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六月十二日,享年78岁。山西省太原市阳曲人。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其字号颇多,计有仁仲、公他、公它、真山、朱衣道人、朱衣道士、五峰道人、龙池道人、石道人、侨黄真山、侨黄老人、松侨老人、青半庵主、丹崖翁、丹崖子、啬庐、观化翁等达70多种,这些“字号”无不体现了他的经历、思想和个性。  相似文献   

18.
体育科研和训练用仪器器材的研制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必须实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训练器材与训练理论和方法;训练、测试与诊断、评定;工程技术知识与体育科学知识;工程技术人员与教练员、运动员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体力活动不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客观、准确的体力活动监测方法和仪器对于开展体力活动研究、运动干预和人们的日常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Actigraph是目前国外应用最多的加速度传感器能量消耗监测仪器之一,首先介绍了Actigraph的基本技术、参数,然后对相关Actigraph的文献从"信度"、"效度"、"能量消耗推算方程"、"仪器对比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的同异及教学中的互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体操和健美操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两个体育项目,它们有共同的特征,也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将两者适当的结合起来,发挥它们的互补作用,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完美的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